浅析高校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2014-03-04 00:49吴振华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政治

江 波,吴振华

(1.中央民族大学 组织部人事处,北京100081;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江西 南昌330003)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教育学术界还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相互混同使用的现象,道德教育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也等于道德教育,并将二者不加区别的对待使用,导致道德教育的政治性泛化问题。从二者的关系来看,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性并不等同于重叠性。事实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者的概念进行详细界定,充分发挥二者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实现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增强国家认同的双重目标。

一、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词源与内涵

(一)道德教育的词源与内涵

“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出现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康德时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这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最早的“道德教育”一词。之后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道德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虽然中国的道德教育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道德教育”一词在中国出现却是由王国维在1904年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首次提出来的。从此,“道德教育”一词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早期,西方所提出的“道德教育”与中国的“道德教育”在内涵上基本保持一致,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位好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人,是与智育和体育相比较而言的概念,早期的“道德教育”并不包含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概念逐渐被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展,出现了狭义与广义的概念之分。

狭义的“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可见,道德教育是为了实现对社会所推崇的主流思想、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规范的内化。

而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2]。和狭义的道德教育相比,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在本文中“道德教育”的概念指的是“道德教育”的狭义概念,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3]。

(二)政治教育的词源与内涵

由于国外,尤其是西方学界并没有“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因此这里的“政治教育”一词主要来自于中国。“政治教育”概念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词,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大体经历了由“政治工作”向“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最后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大致分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至此,“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逐渐稳定并使用开来。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也包括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政治教育”是指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有意识地向民众传习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适应其政治目的和政治统治的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政治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和发展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共识,选择和确定一定的政治方向,具有明显地表达和实现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政治倾向性,故称之为方向性教育[4]。

而广义的“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可见广义的政治教育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政治教育概念,还包括了道德教育。

在本文中“政治教育”的概念指的是“政治教育”的狭义概念,即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5]。

二、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

从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政治性泛化问题来看,表明国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存在混淆现象,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该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却使用了政治教育,或与之相反,教育错位明显。难怪乎有学者在分析我国的道德教育问题时,无不讽刺的指出“小学生学的是政治教育,教你怎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而大学生学是的道德教育,教你文明礼让、不要大声喧哗”。作为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它们之间更有本质的区别。

(一)教育内容不同

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形成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能力、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为任务,个人美德、集体规范与社会公德是其主要内容要点。而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包括对民族、国家、政权、政党、政策、法律、政治制度、国家关系、政治形势、政治任务等的观念、立场与态度,尤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知识、政治信仰与政治能力为核心。这些内容在存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会经济利益而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6]。同时,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在稳定性上也有区别。道德教育主要是将社会思想、价值规范和社会规则内化给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规则是不易发生改变的,因此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而政治教育主要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各个单位、特定条件下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可见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都有其相对独立存在而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不能将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教育,或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二)价值指向有别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一对范畴,指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从价值上讲,道德教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其个体性价值很闪亮;而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凸显它的生命线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优良品德的价值。

(三)教育功能相异

道德教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也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离开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社会性功能是很难实现的。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具体表现为保证我国四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

(四)教育对象和生存空间不同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党的政治教育对象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在校学生或成年人。就生存空间来讲,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又名学校道德教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道德教育,人们则不再称道德教育而习惯地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而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存在政治性泛化问题,政治教育有取代道德教育的误区。有些人认为政治教育就像一个筐,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哲学教育无不列于其中,政治教育成了无所不包的教育。在目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分别存在以下问题:

(一)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道德教育都是必须存在的。中国自古就是推崇德性,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半部道德教育史。古有“仁、智、勇”君子人格的“仁”字为先,今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字挂帅,而目前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却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1.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由于我国目前存在教育的产业化与教育的功利性等原因,道德教育在高校越来越让位于专业教育,逐渐沦为边缘性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失德事件也不予关注和惩处,只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待。在这样的氛围中,道德教育因为越来越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而导致教育的效果不佳。事实上最佳的道德教育时间不是在大学阶段,而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道德教育主要面向思想还未成熟的人群,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过分注重知识学习和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属“亡羊补牢”之举,其效果可想而知。

2.道德教育地位弱化。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道德教育并没有单独的课程体系,而只是从属于政治理论课中的部分章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与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混在一起。这种附属地位,不仅不能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培养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还把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降低。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及一些触目惊心的行业腐败,不能说与道德教育的弱化没有关系。

3.教育工作者的以身示范效应在减退。任何时代,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实现社会思想、价值规范和社会规则对个人的内化,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可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权威作用。然而,目前部分高校里存在的部分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师队伍中不断出现的学术腐败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大下降。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中道德失衡也弱化了学生对道德行为规范的遵从。

(二)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保持发展与稳定、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认同,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正在崛起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加强对社会成员必要的政治教育,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政治教育也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目前,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作为必修课程而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如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的“政治”、大学的“两课”,以及考研的“政治”考试,无不体现了我国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对政治教育的重视。然而,对于政治教育的实际内涵,却很少涉及,并因此忽视政治教育其本身的内在教育规律性。难怪乎有学者在分析我国的高校政治教育时,曾指出“中国的教育,小学教你爱党、爱国,大学教你不要随地吐痰”的教育倒挂。同时,我国的政治教育注重口号宣传,而轻视实践操作。从一进入校园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而这些政治教育都是建立在对书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至于如何爱党、爱国,如何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却很少涉及。

2.政治教育泛化。正因为我国目前的政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实践,导致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而为了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就不得不将原本不属于政治教育的领域强行加入政治因素,如在专业领域、道德领域、法律领域无不深深体现政治教育的痕迹,导致政治教育的泛化,从而也就弱化了专业教育、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影响了教育效果。

四、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思考

1.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虽然道德与政治有一定的关联,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是社会生活的范畴,而后者则是国家政权的范畴。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却存在重政治教育而轻道德教育的现象,甚至一定程度上以政治教育代替了道德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是一种很朴素的教育,那就是做人的教育,它要培养的是人对人的亲善感情和推己及人的言行修养。这是人的立身之本的教育,是基础;而政治教育是人的前行方向教育。道德教育没做好,人没有作为人站立起来,就去谈前行的方向,那是很难的[11]。因此,我们应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其培养“人”的功能。先谈做人教育,再谈政治教育,这才是两种教育的内在发展逻辑。不建立在道德教育基础上的政治教育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

2.政治教育不能替代道德教育。戚万学教授的《活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在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时,曾作过如此的分析:“任何时代的任何教育,都有为特定政治服务的一面,但以政治的教化取代品格的培养则是道德教育的迷路,它依附于适应、维持的要求,却无法承担创造、革新的使命。”[7]不仅如此,以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或者将道德教育政治化、半政治化,必然从根本上消解德育的本体性内涵,最终可能使道德教育沦为配角,丧失其学科地位与学科价值。而且,道德教育政治化的倾向还会使德育偏离其自身的运行轨道,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边界和独立的评价系统[8]。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将道德问题拔高至政治问题从而使道德教育政治化,“结果是伤害了真正意义的道德教育,也伤害了政治教育,使道德与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畸形化”[9]。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如果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就会损害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动摇道德和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10]

3.道德教育也不能代替政治教育,二者应齐头并进。一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升华,但这种升华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同样需要加强修养。几千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修养好了道德就要为国出力。《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表明,修身的功用在于治国平天下。那种只顾个人修身养性,不能胸怀天下的人,其人格是不健全的。我们只有修养好了道德品质,并将这一品质升华到爱民族爱国家的高度,建功立业,强国强民,方能成就健全的人格[12]。

[1][2]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13.

[3][5]彭未名.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2,(5):27,28.

[4]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2,(7):443.

[6]蓝维.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1998,(6):43.

[7]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8.

[8]唐爱民.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异趣与关联:一种德育学辩护[J].当代教育论坛,2005,(4):58.

[9]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10]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

[11][12]李利民.孔子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关系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10):10.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政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