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大学办学优势,扶持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2014-03-04 00:49祁永安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大学

祁永安,刘 媛

(西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区域特色得到彰显,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新时期国家要求,工作思路、工作重点有了新的调整。更加突出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与发展[1]。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各区域发展能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则是突显我国民族政策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特有的民族大学是集文化传承、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等学府,应该在扶持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民族大学的优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现实,突显特色,为民族及民族地区服务,担负着培养民族人才的重任[2]。几十年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其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大学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并落实到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环节之中;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开展科学研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我国民族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机而又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大学的特殊性[3],使它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民族大学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民族大学的民族性具有无法比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1.民族大学是我国民族政策中的一大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不同方式存在。民族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大计。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大学,从民族政策上明确了大学在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大学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意志。具有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完成党和国家少数民族事业的光荣使命,具有实现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政治功能。民族大学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实现民族团结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各民族人民团结的证明和象征。

2.民族大学是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彩的民族特色。我国民族大学诞生于多民族的土壤,为全国少数民族及地区服务,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艺术和心理在这里交汇融合。使民族大学形成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深入民族地区汲取优秀文化素养和生态的风俗习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多元文化观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应当得到尊重和弘扬。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大学作为一个文化中心,不仅是向主体社会展示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而且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促成对现代文明的共识、共建和共享。

各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多民族文化、习俗、科学的同时,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追求先进文化、思想,树立民族平等意识,使学生在多种文化环境中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4]。

3.民族大学是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基地。我国民族大学的发展,不仅注重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和提升,更重要的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在各自的特色领域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目前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已经形成覆盖了除军事以外的10多个学科门类,涉及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科研创新基本格局。各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结合各自的实际,形成了相应的文科、理科、工科、医学、艺术等科研创新基地。一方面,承担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5]。在生态建设、传统农业和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开发等理学、工程领域承担着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艰巨任务,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成果。民族大学通过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的创新,把其所创新出来的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论实际运用还是实施理念上,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我国各民族进步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

4.民族大学是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民族大学获得较快发展。目前,我国多数民族地区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民族大学这一母体,因此,民族大学是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本质

我国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地理分布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偏低,教育事业落后,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6]。

1.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年~2020年)明确了全国11个连片特困区、藏区及新疆地区三个地州是今后扶贫开发的主战场[7]。究其范围,大部分少数民族集聚于此。这些地区大多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集中分布区,也是重要资源分布区、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区等。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保持和维护多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客观上要求加大对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科技教育投入,提高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达到或接近全国发展平均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的开发归根结底是人的智力的开发,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贫困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滞后,由此而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低,青壮年文盲率高,人口预期寿命低,企业发展、经济管理等人力资源不足,高端人才匮乏。未能形成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未能形成思想创新发展的动力基础。

3.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不足是发展乏力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不足是发展乏力的表现。教育的落后,使人力资源不足;经济水平低,使科技投入不足;自然条件差,使生产生活成本高;社会发展滞后,使区域系统自我平衡能力低;管理制度僵化,使人才输入吸引力弱,最终科技创新无法形成合力。企业的创新、科研机构的创新、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及科技创新的推广与应用,未能形成一个供需平衡的经济利益联合体。在以往的扶持发展过程中,“输血”形式多,未能形成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机制,未能走上依靠技术“链条”发展的路子。

4.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各种制约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使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支出成本高,大多尚处于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靠输入性扶持来发展。因此,在教育、卫生、科技、民政、社会保障与福利、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改革开放水平,尚不能与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发展的要求相一致,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教育协作是实现校地“双赢”的必由之路

民族大学具有民族文化研究的传统和优势,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创新研究与创新的重要基地[8]。要在完成民族高等教育、培养本科研究生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培养更多的各类适用人才,提升民族地区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发展能力。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也为民族院校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培养大批适宜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人才。要针对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有效利用现有民族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大批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人才。一是,要扩大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大批符合民族地区需求的教育人才;二是,培训、轮训现有教育人才,提高现有教育人才的教育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三是,培养大批现代教育管理人才。使现代教育能对民族地区产生影响;四是,坚持不懈抓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人才。只有长期坚持教育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希望。

2.培养大批适宜民族地区发展的科技人才。要针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充分发挥现有民族大学理工科学科优势和科研创新优势,培养大批适应科技人才。一是,广泛吸引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到民族地区就业,重点是畜牧兽医、地质采矿等;二是,扩大培训和轮训现有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采矿选矿、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电器通信、民族医药等专业;三是,培养适宜的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类人才。通过民族大学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有效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让既懂科技又了解市场的科技中介人才逐步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应用推广能手;四是,培训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科技能力,提高劳动力技术含量,增加劳动收入。

3.培养大批适宜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育的特点,充分发挥现有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培养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一是,重视现有企业家队伍的培养。要让企业家不仅具有开创精神,更要懂得经济运行、市场开拓、企业运行、金融保险、人才资源开发,具备宏观经济的管理、国家经济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培养市场经营开拓人才。民族地区在市场化推进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经营与开拓的人才优势,把经济活动深入到各个角落,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三是,培养经济管理型人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经济管理人才的支持,更需要了解民族地区实际、了解外部经济市场、懂经营的本土人才;更需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知识,遵从经济发展规律的管理人才。在管理中制定适宜民族发展的经济政策,突出民族经济特色,增加发展能力。

4.把各少数民族地区建成民族大学相关学科的创新实践基地。民族大学拥有的学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要获得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获得民族地区的有效支持。民族大学要诞生于民族,服务于民族,受惠于民族,这样才有生命力。要选择相关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使其成为民族大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创新及实践基地。把民族地区最美的景观、最优秀的文化通过理论升华展示于世人面前;把民族地区的需求,作为民族大学的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和开发,找到民族地区发展的最佳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拓民族地区的美好未来。

[1][7]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Z].2011.

[2]李廷海.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浅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392-394.

[3][8]蔡明德.新时期民族大学的使命和自身的发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1-3.

[4]陈虹.民族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戴林富.论民族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3):14-18.

[6]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J].小康论坛,2005,(3):33-3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的民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