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华人文主义优良传统建设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

2014-03-04 00:49牟钟鉴
关键词:信仰文化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一、中华文化和宗教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多元通和

1.人文与宗教互补而不对立。儒家是人学是社会德教,作为主导,与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形成互补。儒家的人本思想使佛、道教增强了道德理性与现实关怀,使温和主义成为主流。佛、道教的神灵崇拜超世信仰弥补了儒家不谈死后来世、神鬼之道的不足,以满足人们解脱生死、祈福消灾的愿望。儒佛道各自内部也是人文与宗教互补。在儒家一方,既有敬天法祖的宗教,也有修己安人的哲学。在佛家一方,既有拜佛求福的佛教,也有见性悟道的佛学。在道家一方,既有炼养成仙的道教,也有清心自由的道家。由此可知,在中国文化史上,人文与宗教的界限是模糊的,距离是亲近的,没有欧洲史上人文与宗教之间激烈的对抗。

2.各家各教在争鸣中走向融合。在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文化氛围里,各种信仰文化能够和谐相处,在争论中彼此吸收,渐行渐近,互补共进,形成大的文化共同体。中国人多是宗教混血儿,可以几教共信。上层大教与民间信仰、汉族多教信仰与若干少数民族一教信仰共存互动。中国是宗教的联合国。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在争论中融会合流,很早就成为内部有差异的信仰文化轴心,左右着中华文化的方向。

3.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对外开放的包容性并行不悖。中华文化形成由内向外的层级结构:儒家是底色,儒道互补是主脉,儒佛道共存是核心,民间信仰是基础,同时容纳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各种外来文化。它对外来文化只有两条要求:“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①北魏文成帝语,即爱国守法和劝善去恶近代则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进入。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对一切外来文化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甚至主动出去寻找真理;同时又用中国文化精神去改铸外来文化,使之中国化。

总之,主流社会以儒家温和兼容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对待宗教并协调宗教关系,各教以温和包容的宗教思想发展自己和对待信仰的他者,因此才形成宗教多样性和谐共处的生态模式。

二、打破前苏联宗教鸦片基石论模式,吸收并超越西方模式,使唯物史观和儒家仁和之道相结合,建设温和、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学理论

1.从宗教层级论到宗教平等论。西方宗教学,无论是进化论学派、文化传播学派还是宗教社会学学派,其背景都是基督教文化和欧洲中心论,视基督一神教为最高层级的宗教,视其他宗教为低层级的或发育不成熟不完备的宗教,甚至不承认多神巫教为宗教。中国和东亚宗教被边缘化。事实上世界各地宗教是多线演进,也互有交叉,种类繁多,只有大小、形态之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其中至少有三大主要形态:一是亚伯拉罕三大一神教模式,二是印度多神一教模式,三是中国多元通和模式。中国模式强调宗教形态的多样性和平等关系,宗教之间既是平等的,信教群体之间也是平等的,不应有宗教歧视。中国模式体现人类文明的理想高度,是世界宗教未来的榜样。

2.从宗教冲突论到宗教适应论与和谐论。西方宗教学是在欧洲历史背景下发展的,很多学者在指出宗教整合社会族群功能的同时,也着力揭示宗教内部冲突和它与社会冲突的纠结,宗教成为社会冲突的要素甚至根源。中国社会主义者提出宗教适应论与和谐论。中国宗教学要根据东亚的经验和新时代的要求,论述宗教关系和谐、宗教与社会和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使宗教和谐论成为一种价值导向。

3.从宗教鸦片基石论到宗教社会文化论。前苏联共产党人把宗教鸦片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把与宗教作斗争当作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是一种“左”倾思潮,偏离了唯物史观,把自己降低到法国十八世纪战斗无神论的水平,结果造成宗教与社会的长期紧张,实践证明它是不成功的。中国社会主义者受其影响,发生过文革中要“消灭”宗教的极端行为,但已从中吸取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文化论兴起,阐释宗教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论述中国宗教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多层面贡献,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条,推动了文化学的研究,开拓了宗教适应现代中国的广阔道路,取代了宗教鸦片论,使宗教文化论成为社会主流理论。

三、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的资源,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创立中国自己的当代宗教理论样式

1.研究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混合性,建设当代中国宗教生态学。(1)中国自古以来多神多教是传统,一神教进入中国,在客观上成为众多宗教之一员,不得不成为其他宗教的邻居。(2)神灵具有多样性和组合性。有自然神、祖先神、社会神。龙凤组合而成,三皇五帝是系列先祖。把关帝崇拜求财、保佑、惩戒等功能综合在一起。(3)敬天法祖是中国人基础性信仰,同时又与各种宗教信仰兼容。(4)中国人的信仰具有“混血”现象,可以两教、三教共信,社会不以为怪异。(5)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会通,如道教与佛教融会,民间信仰与基督教融合。(6)民间宗教与主流大教的共存。民间宗教的多神性、地方性、民俗性,使它成为中国宗教多元通和生态的基础。主流大教则扎根民间、引导民俗。

西方宗教学家不理解中国宗教,称之为“大杂烩”,我们则认为它是有基础、有核心、有由内向外层次结构的优良生态模式。中国宗教生态近代出现失衡,面临新条件下的重建。宗教的多元通和最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世界宗教生态的改良,可以从中国宗教生态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2.研究中国宗教关系的和合互动性,建设当代中国宗教和谐论。(1)人本与神本相统一,即人道包纳神道,人可以跨越到神。(2)多元平等、互相尊重,各教各有自己的信仰群体,互不相碍,没有一教坐大,更没有宗教战争和迫害异端。(3)对话合作、共同致善。儒、佛、道三家由远及近,互渗合流,以行善积德为第一义,来往密切。(4)政教和谐、化解矛盾。政主教辅,宗教助政而不参政。(5)教义温和、不走极端。佛教慈悲,道教能容,伊斯兰教讲两世吉庆,基督教信上帝是爱。(6)拒绝暴力,反对战争,以救护生命为宗旨,致力和平事业。宗教和谐论以互尊互信为基础,可以有效抵制宗教极端主义。

宗教和谐论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补充,宗教关系不和谐就难免对抗冲突,互相损害,难以有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

3.研究中国宗教品格的入世人本性,建设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1)超世性与人间性相统一,在入世中出世,以改良人生、改善社会、普度众生为己任。(2)适应社会,遵守法纪,求变求新,与时俱行。各教主流都能主动调整自我,不断创新教义教理,以适应变化中的现实社会,于是有人间佛教、全真道教、中国化伊斯兰教。(3)凝聚族群,提供健康的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并引导信教群体,建立与他族他教的友善关系,争做族教团结的模范。(4)作为民间团体,在爱国守法范围内自主自治自养自传,参与社会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5)人能弘道、素质为先,故注重教风建设、人才培养,组建优质教团队伍,争取多出高僧、高道,把寺庙教堂建成道德高地,对周围有辐射作用。

当代宗教社会学要依据中国经验,重点研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属性,宗教在当代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宗教通过超世的方式服务于现实的社会,使之稳定、向善。

4.研究中国宗教功能的善美兼具性,建设当代中国宗教文化学。(1)远离权钱,坚守文化本位。中国宗教一般不介入政界,亦不从事大规模商业活动,而以文化领域为活动重心,这正是宗教最恰当的位置。(2)济世救人、慈善为重。佛教讲慈悲喜舍,道教讲苦己利人,皆致力于慈善事业。(3)致力文史哲、繁荣艺术。中国宗教文艺受儒家影响而讲求文以载道和尽善尽美,受道家佛教影响而注重内在美和精神美,强调气韵生动。(4)通过宗教渠道,从事内外文化交流。宗教在历史上成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玄奖西去取佛经,鉴真东渡送文化,丘祖西行救生命,以及儒佛道在东亚的传布皆为和平、文化之旅。

宗教的真正本质在于它作为独特精神文化的作用,以神灵崇拜和彼岸世界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候也用一种超常的智慧破解世人的烦脑和困惑,以达到心灵安宁快乐的境界,由此而形成一系列精神文化形态。宗教的权力化、商业化与低庸化都是一种偏离和异化。

5.研究中国宗教信众的族群多样性与相互关系,建设当代中国民族宗教学。(1)多元一体与族教和谐。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族教关系以接近、融合为发展主流。(2)基础信仰与民族信仰兼顾。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和五常八德的道德规范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各民族独特的信仰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百花。(3)民族宗教与类型分析。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它是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是单元民族,又各有特色文化,两者相互依赖,共生共荣,这是中国特色。(4)从鸿沟到桥梁。民族宗教在历史上曾成为民族间的鸿沟,也成为民族间沟通的桥梁。今后要填平鸿沟,多架桥梁。(5)民族宗教冲突的原因分析。一者民族利益相左,二者价值观矛盾加剧,三者历史宿怨延续不消。最主要的原因是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和宗教偏见(唯我独尊与排除异端)。(6)民族理性与宗教理性是民族关系的粘合剂。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具有差异性多样性是正常现象,只要它们是温和的理性的(既自信又互信,既自尊又互尊),那么就能实现多样性和谐。一旦陷于极端主义(自大排他)就会引起纷争与冲突。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有同有异,呈现复杂态势,要除去政治的干预、利益的争夺和信仰的排他,实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可以实现族教和谐、多元互补。

6.研究中国宗教的内心调适智慧,建设当代中国宗教心理学。中国宗教尤其佛道二教之主流不重仪节形式而重心灵境界的提升。(1)佛教用大智慧除贪、瞋、痴三毒,化解烦脑,获得喜乐,体验为善最乐。(2)佛教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3)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一念善在天堂,一念恶在地狱。(4)道教重心轻物,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5)道教讲性命双修,把心理训练与生理训练结合起来,以清静心为真性,可免去世俗烦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6)功行两全,内以养生,外以济世,积善成仙。这些皆可成为宗教心理学资源。西方宗教心理学深受弗洛伊德“性欲本能”说和“奥狄浦斯情结”影响,有其局限性。中国宗教心理学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它应以儒、佛、道三教文化为背景,吸收三家人生哲学,建立中国特色宗教心理学理论,注重心灵的净化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使三家的人生大智慧能有效化解现代人类在物质化、功利化、平面化状态中产生的种种烦脑和困惑。西方的心理学陷于科学实证的胡同而越走越窄。中国的心理学若能吸收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营养,则可使心理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把追求理想的信仰因素注入心理调适之中,成为一种信仰治疗,有益于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

7.研究中国历代宗教政策的兼容开放性,建设当代温和无神论。(1)因俗而治,奖教安边。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皇族信仰各异,但都以儒家仁和之道为治国方略,对各民族宗教与民俗皆予包容,求政治之同、存信仰之异,对各种宗教都能兼顾并奖。(2)神道设教,辅政兴仁。历代王朝对宗教的要求是劝善惩恶,稳定秩序,化民成俗。在儒家仁和之道引导下,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神权政治,没有一教独大,没有宗教战争,没有长期的宗教间对抗,没有宗教极端主义横行,没有大规模激烈反宗教运动,没有宗教与政府之间的紧张。而是各种宗教大致彼此相安共处,在辅助的位置上发挥收拢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主要致力于参与社会文化建设。这个传统可以继承与发扬。

儒家不是宗教,社会主义也不是宗教。两者虽然思想体系不同,但都以人为本,并能统筹兼顾,因此社会主义者可以较好地借鉴儒家的经验。儒家对宗教的态度是尊重和包纳的,社会主义者也要尊重和包纳宗教。儒家的宗教观和政策是温和的,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宗教观和政策也应该是温和的。一定要继承中华人文主义优良传统,摆脱战斗无神论和列宁鸦片基石论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宗教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推动世界宗教对话,推进世界和平。

当代温和的无神论或者温和的宗教观是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它自身是人文主义学说,主张用社会人生的矛盾与需求解释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因此它不是用宗教来解释社会人生的信仰主义;第二,它了解宗教存在的合理性、长期性、群众性并具有尊重人权的观念,因此它不持反宗教的立场,而对宗教有同情的理解和理性的分析,视宗教为社会常态事物;第三,它在宗教关系上具有仁和包容的精神,尊重信仰的多样性和平等性,以护养生命、劝善去恶为底线,主张宗教和谐;第四,它认识到宗教功能的两重性和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而主张发挥宗教的正功能,消除宗教的负功能,化解宗教的矛盾,使宗教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积极力量;第五,它所主张的温和无神论与温和宗教观是一体的,不赞成单独做无神论宣传,以免陷于反宗教的战斗无神论中。宣传温和无神论就是对宗教现象以科学理性的解释,把它与普及温和宗教观、普及科学结合起来;第六,它在价值观上不持中立立场,在客观论述宗教现象的同时,主张以真善美为导向,谴责假恶丑和暴力,提倡宗教多元和谐、平等对话,提倡温和无神论与温和有神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发展、大众幸福的事业。

猜你喜欢
信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谁远谁近?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