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荧屏连民心
——辽宁省铁岭县远教“三个双轨制”工作纪实

2014-03-07 08:07杨星野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铁岭县电视频道制播

□本刊记者//杨星野

咫尺荧屏连民心
——辽宁省铁岭县远教“三个双轨制”工作纪实

□本刊记者//杨星野

县远教人员正在精心编排节目

关东肥沃的黑土地孕育出“辽北粮仓”之美誉,红楼文化之乡的风情散发着数百载的墨香。辽宁省铁岭县远教人领历史之厚韵,书时代之新章,于2013年创办了全县远程教育电视频道,从而让远程教育走进了每一户农门、坐上了每一家炕头。同时,为让这“炕头上的远程教育”能真正发挥实效、普惠农民,县远程办充分立足本地、体察农情,在频道创建之初便配套实施了“三个双轨制”,以求让远教电视频道不仅要坐得住农家的炕头,更要进得了农民的心头。

制播前“联调+联席”,了解群众需知

远教电视频道的节目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必须在制播前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做到对“群众想看些什么”心中有数,否则就是缘木求鱼。铁岭县远程办在制播节目前实施了“联合调查法”和“联席会议法”双轨制,充分掌握群众需知,做到有的放矢。

开展“问卷+电话+座谈”联合调查活动,了解课件制作类别。县远程办充分重视群众意愿,在课件制播前,由站点管理员向各村村民代表发放观看意向调查表,请代表认真填写后回收;公布县远程办热线电话,征集群众对课件种类的建议;各乡镇、村的干部和村民进行座谈,从座谈发言中梳理出现阶段群众对课件的具体要求。在2013年一年里,县远程办共发放1440张调查表,回收1411张,接到电话建议56条,召开基层座谈会4次,而且这种“联合调查法”正逐渐形成长期机制,在翔实了解基层群众需知的同时,还决策出了频道今后一个阶段的制片方针。2013年3月,县远程办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电话+座谈”联合调查活动,并从中了解到:李千户镇大靠村种植榛子的农户较多,达到了200多户,可苦于不懂技术,产量始终上不来,找遍了远教平台也没找到相关课件。得知这一情况后,县远程办及时与林业局联系,协调来了专家任文吉,采取现场指导和实地录制的方式,制作了30分钟的《野生平榛日常管理养护》课件,并通过远教电视频道播出。李千户镇大靠村的榛农及周边农民通过收看该节目掌握了平榛的种植技术,榛子产量也由每亩50斤增长到了200斤,乐得榛农们一个劲儿说:“这远教频道真是摸清俺们都想看啥了。”

举办“N专家”专家联席会议,分析课件制作方向。县远程办高度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在课件制播前,均举行由广播电视台联合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涉农单位以及各乡镇等协调来的多领域、多部门专家共同参与的“N专家”形式的联席会议,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共同研讨近期制片方向及计划。2013年,共计召开专家联席会10次。在2013年4月的一次专家联席会议上,农业局专家王永俊提出:铁岭应大力发展寒富苹果产业,远教电视频道制作节目应向此倾斜。会后,县远程办马上到全县15个乡镇进行专题调研,去省、市农业部门进行咨询,并向部领导进行汇报,从财政特批专项资金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说干就干,县远程办与林业、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进行跟踪拍摄,历时8个月,深入全县6个乡镇,采访果农及党员群众50余人次,制成了一小时的《辽北地区寒富苹果栽培技术》课件。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名农民收看了该片,全县有13个乡镇发展起寒富苹果种植,面积达6.1万亩,亩效益达1万元以上。在推动此项产业上,远教电视频道可说功不可没。

制播中“实做+活播”,符合群众需求

在制作节目时,要“看人下菜碟”,根据群众的实际口味,做到“群众喜欢看啥咱做啥”;在播放节目时,要“随观众的便”,做到灵活播放。这就是铁岭县远程办在频道节目制播中执行的“实做+活播”双轨制,可说真正接了地气。

根据“三实”进行制作,符合基层实际。县远程办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农村生活实际、农民收看实际”这“三实”,每月定期协调农科所、广电局、群艺馆等部门专家进驻频道,在脚本写作、制片风格等方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并适当修改调整,以求课件能够“合群众的口味”。2013年6月,县远程办在拍摄《赵玉国和他的农机合作社》专题片时,在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配音配乐上,总感觉难以把握。正在这时,每月定期“参谋”的专家们来到频道,县远程办就请专家对此片进行“会诊”。看完样片后,广电台副台长周庆环提出,由于该片是农村题材的叙事片,所配音乐应该是和缓一些且带有民间风格的,并推荐了几首乐曲。按照专家建议调整后,片子总体感觉提升了一大块,并最终被省远程办评为2013年全省优秀电教片。这充分证明了“三实”真的是“实实在在地为观众着想”。

统筹“六播”进行播放,适应基层要求。县远教电视频道采取了统筹“六播”的灵活播放机制,这“六播”为时播(按农时播)、事播(按农事播)、预播(预告播放)、点播(观众点播)、重播(再次播放)、巡播(巡回播放),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2013年全年各种播放形式累计播出时长约为1800个小时。2013年10月,县远程办考虑到:每年这时候都是农村最忙的时节,如果还按照常规安排,在白天播出节目,群众都在地里干活,节目收视率肯定低。为此,县远程办按照“时播”的原则,及时调整时间,把致富类节目从早9点调整到晚7点播出。这一调整,深受农民的欢迎,李千户镇朴起村村民李钢还特意打来电话说:“你们想得太周到了!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回来还能收看到喜爱的节目,真是解渴又解乏啊!”

制播后“反馈+跟踪”,满足群众需要

远教电视频道是不是放完节目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铁岭县远程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节目制播后,他们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开始收集反馈信息,以查摆不足、积极改进;也没有马放南山,而是建立跟踪服务体系,大力加强频道节目的学用转化。这种“反馈+跟踪”双轨制,使远教电视频道不仅越办越好,而且还越办越“解老百姓的渴”。

建立查摆体系,找不足,拟改进。县远程办建立了频道“自查+他查”制度,每半年就邀请各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各乡镇党委成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远教示范户等,与远程办工作人员开展座谈,商讨频道发展方面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在2013年上半年的“查摆会”上,腰堡镇腰堡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波提出:频道现在对国家政策介绍得不够多,想多了解国家关于土地政策、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凡河镇大凡河村村民代表提出:想多了解一些农村拆迁方面的政策法规等。为此,县远程办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迅速在频道补充了《农村土地政策解读》《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政策》等专题节目。节目一播出,就受到了全县广大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

成立跟踪服务队,落实学用成果转化。县远程办为了使频道节目最终能转化为生产力,协调各涉农部门建立了两支专家服务队,定期下到各乡镇以及有需要的村进行巡回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学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2013年,县远程办播出了一期《如何养好山地猪》节目,随后鸡冠山乡和白旗寨满族乡等几个乡镇的农民纷纷打来电话咨询相关技术,还提出“有一些技术细节还是看不大懂”。经过研究并请示部领导后,县远程办联合县动监局的专家派出了专家服务队,深入到这几个乡镇现场指导,对20余户养殖户提出的疑难问题现场进行了解答。白旗寨乡阿达村村民李玉刚在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了50余头山地黑猪,当年就挣了3万余元,乐得他赞不绝口:“这远教频道不仅在电视上放节目,还派来专家帮俺们学技术,真是贴心到家了!”

远教电视频道把学习从站点挪到了炕头,把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农民,那么如何来保证这“炕头上的远程教育”真正发挥成效呢?仅靠农民的自发和自律,显然不行。而铁岭县远程办的“三个双轨制”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要立足实际、开动脑筋、多做实事,让坐在炕头上的农民从心头认可频道的节目,这样农民才想看、爱看、能学、能用。远程教育到炕头了,并非是终点;真正的终点,还是农民的心头。

县远教人员入户调查收视情况

猜你喜欢
铁岭县电视频道制播
铁岭县土壤养分状况浅析
服务与节目的深度融合——少儿电视频道的一点思考
少儿电视频道现状与融合发展途径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电视频道形象宣传片探析
铁岭县加快发展寒富苹果产业
电视制播网网络安全防范方式探讨
融媒体时代地面电视频道推广新路径
辽宁省铁岭县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