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镇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3-10 22:03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长城

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014030)

北魏六镇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014030)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北魏六镇;研讨会;北魏长城;民族关系;固阳;民俗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考古专家、丝绸之路研究学者和文化学者济济一堂,就六镇古城遗址、北魏长城及丝绸之路、北魏民族关系、固阳民俗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北魏六镇及古城的研究

1.北魏六镇城址的考古

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基于2014年对根子场古城、城圐圙古城、二份子古城和乌兰花古城等与六镇有关的北魏城址的考古调查,厘清了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城址的分布和形制,认为北魏军镇的建筑并无定制,形制并不一定十分规整,城址多利用地形条件因势而建;北魏长城沿线镇、戍的设置分布有规律,城址规模有级差。进而证明了北魏六镇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军事功能。其提供的数据资料及对内蒙古境内北魏长城沿线发现的几座北魏时期古城的探讨,在学术领域中颇具价值。

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张海斌研究员通过北魏古城位置示意图及希日穆仁城圐圙古城遗物照片的展示,向与会专家揭示了建立于北魏时期的城圐圙古城,与被确定的怀朔镇城即今固阳县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沃野镇城址即今乌拉特前旗苏独仓乡根子场古城,不仅所处纬度接近,而且分布是等距离的,相邻两城的距离均在88公里左右,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希日穆仁城圐圙古城为武川镇城的可能性。张海斌研究员的调查研究对武川镇的进一步确证起到了奠基指导作用。

围绕武川之谜,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文史学者阎克敏先生亦做试解,可备一说。他认为武川由武泉水而得名,建镇时间应在太武帝延和二年。根据《水经注》记载,先生推论下南滩古城应是北魏武川镇镇址所在,其四至地界南至阴山,北界长城,东过武泉水,西抵塞水。孝明帝时,柔然可汗拜受北魏朝廷诏命攻打六镇起义军,武川镇城自此毁于兵燹。

2.北魏六镇军镇的考辨

以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为代表的北魏边防军镇,历来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此次会议上专家亦探讨了这些军事名镇的昔日风采。内蒙古大学王萌博士就北魏怀朔镇军事经略、军事地位及政府官职进行了分期考述,向与会者揭示了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边疆形势、国家实力变化、军阵内部运行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以怀朔镇为代表的北疆军镇逐步成为战略要地的历史发展轨迹。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胡玉春副教授对造成北魏军镇体系出现漏洞并最终导致六镇被废弃原因的揭示,可以说紧承王萌博士的观点。她认为北魏外交战略的转变、流民问题爆发的六镇起义、孝文帝汉化改革与“六镇鲜卑”的矛盾导致六镇军功集团的心理失衡,是北镇失去军事重镇战略位置的三个主要原因。

江苏师范大学薛海波副教授以怀朔镇为例,详细讲述了怀朔镇勋贵任官与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力结构,很好地诠释了以军事统治形式作为代替地方行政系统的军镇制度,使与会者进一步了解了北魏时期北边防务突出和典型的统治特点。他认为,东魏北齐国家的最主要权力基本上被高欢及北齐诸帝授给了高氏宗亲,怀朔镇勋贵在统治集团中的权力和地位仅次于高氏宗亲,是东魏北齐国家的统治支柱。

3.北魏六镇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固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岳建军坦言:北魏六镇遗址正面临着大型农机具作业、农民找水打井以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伺机盗挖等的威胁。因此,呼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停止古城内外的农业耕作,动员农民把耕地退出来;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保护机构;对已经发现的文物迹象,不适合继续原样保护的,应进行适度考古,杜绝盲目大规模挖掘。要想深入发掘怀朔镇古城遗址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他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是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观光旅游业。如通过修筑旅游公路、将遗址纳入区级精品旅游景点、引进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文化产业公司,使古迹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本土研究者的建议,其开发与利用的思路值得借鉴。

二、关于北魏长城及丝绸之路的研究

1.秦汉北魏长城的确证

随着对北魏长城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以及长城野外调查工作的展开,有关北魏长城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研究者在长城的走向与分布上歧义颇多,关键问题上各执一词。史料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是本次古代长城研究的突出特点。张文平博士、谢寒光所长等人的观点可以说为今后研究北魏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学者提供新的基础性资料。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博士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苗润华研究员历时四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主要对艾冲和李逸友的研究分歧予以澄清或证实,图文并茂地阐明了北魏长城的修筑年代、走向、构筑方式、外观形制。重点细辨了北魏六镇长城南、北两条长城墙体,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获得新的突破。

河北大学李文龙研究员、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文物保护管理所谢寒光所长则分别对河北境内北魏长城、四子王旗境内北魏长城进行了求证,推动了北魏长城研究工作的深入。诸如谢寒光所长通过考古调查和历史文献的梳理,不仅对以前因调查不细造成的四子王旗只有一条北魏长城的结论予以纠正,而且也将新发现的另一条长城的年代予以确认,认为北魏长城的南、北线均修筑在“六镇”之北;北线与南线的修筑时间分别为公元469年和公元484年;两道长城墙体的修筑都是外侧取土,内侧筑成一条土垄状的墙,且在内侧的不远处修筑边堡。

2.丝绸之路的回溯

北魏六镇与北方长城不仅共同组成了防御阵线,同时也构成了贯通中原与漠北、草原与中亚以至抵达欧洲的商贸大通道。因此,围绕“弘扬长城意识,传承丝路精神”的议题,不少学者重温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历程。

包头大漠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董事长郑少如在主题发言中介绍,欧亚北纬41度线至50度线是充满复杂地质地貌特征的自然生态线,这条在我国蒙古高原向西自然延伸并充满天然屏障和多元文化的古商道,形成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欧亚草原丝绸之路,也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最早的古代丝绸之路。她强调,这条与秦汉长城风雨共存的古商道,随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逐渐形成欧亚草原丝绸之路横贯中西,在我国古代贸易史与近现代经济交流中都一直起着其它地区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并与古代中亚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合纵连横”一路向西交汇融合,贡献着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制作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指出,在这条欧亚草原的历史大通道上,包括怀朔古镇在内的北魏六镇的历史作用功不可没。在相对稳定的民族交流时期,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宝藏在相互尊重的背景下被遗存下来,使这条承载历史发展多彩篇章的大商道也成为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宝贵文化遗产。

3.北魏长城的保护与思考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郝建平教授肯定了在保护秦长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后,进一步指出存在的问题,诸如对长城价值认识不足、保护力量相对薄弱、对长城保护的财政投入不足,因此,他建议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保护的法制观念;尽快制定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建立保护管理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大学马冀教授强调固阳县在保护好现有长城遗迹的基础上,可依托地域优势,制定长期规划,打造“古长城要塞”文化品牌,这将对本地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中国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此,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永基提出了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课题,使与会专家们很受启发。他提出,时值“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战略建设之际,学者应扩大自己的视野,把北魏长城及镇戍城址的研究与欧亚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发挥草原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功能。

中国社科院易华研究员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认为,天山廊道丝绸之路已是研究热点,草原丝绸之路同样值得重视和研究。固阳是长城与丝绸交汇处,在发现和保护长城遗址的同时,更要寻找古代丝绸之路的踪迹,发扬古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和亲精神”与“共同繁荣”理念。他提议以丝路沟通合作精神取代长城防卫意识,固阳会走向更加繁荣。

针对长城及六镇文化品牌的塑造、推广问题,央视十套科教频道谢如光导演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他用“稳、准、狠”3个字高度概括了做好文化产业的关键。他提出做文化产业首先要衡量哪些是能办到的,哪些是不能办到的。“激活”文化产业,需要和现代接轨,为现代人所接受;其次,要找好切口,这个切口并非人们想的那么复杂,而应是简单、直接、通俗、具体的,重点是不要和老百姓脱节;最后,做文化产业要坚持不懈。

三、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

在诸民族关系中,没有恒久不变的战争或和平。各个政权以自身实力为基础,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做出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抉择。因此,北魏与各族的关系,一直处在交锋与融合的状态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王丽娟指出,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拓跋珪在政权初建不久,就对生活在松漠地区的库莫奚发动了战争。至太延二年(436年)太武帝拓跋焘占据和龙,控制了包括奚族在内的东北诸族,奚人历经几次归附、边境骚扰后,世宗时期,双方建立了贡赐关系,北朝政权允许奚族与边民进行互市贸易,边境居民保持了频繁的往来和贸易。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先后打败了高车、库莫奚、刘库仁部、刘卫辰部,北方草原出现了“诸部率皆服从,独柔然不事魏”的局面。内蒙古社科院胡玉春博士就指出,公元4世纪后期到公元6世纪初期,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各种交往是构成北方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柔然汗国前期,双方发生战争19次,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与其弟率十余万部落脱离柔然统治,柔然陷入了内外窘困的境地,于是开始寻求与北魏间的友好同和关系。而此时的六镇,加之北魏迁都洛阳后其外交策略的重点放在经营中原上,从而失去了军事重镇的战略位置。

纵观少数民族与北魏的关系,除了初建时期的几次大规模征讨外,基本是以友好往来为主。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尚烨教授认为,北魏时期的阴山地区是多民族交流、融合与冲突所在地,然而,由于经济互补连结了不同民族、杂居错处提供了民族融合的地理之便,文化交融推动民族融合,这就使鲜卑、柔然、高车、汉族等民族在此上演了一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话剧。包头师范学院郭秀琦研究员以孝文帝汉化改革为例对尚烨教授的观点进行论证。他认为,北魏孝文帝以德政为切入点,锐意改革“混一戎华”,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固阳民俗文化的研究

固阳县委宣传部长武燕女士高度概括了固阳文化的时代久远性、地域独特性、民族融合性、生活和谐性的基本特征,她认为固阳文化的坚韧自强、拼搏进取、开放包容、诚信重义的精神内涵,最终将熔铸在大后山的民俗文化之中。*这里所指的大后山为阴山北麓,以固阳为中心,包括乌拉特前、中、后旗,达茂旗,武川县,察右中、后旗等行政区划在内的广大地域。发言中指出,大后山民俗文化包括节庆、饮食、方言、戏曲、娱乐、信仰、婚嫁丧葬、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技艺等,内容丰富多彩,多元化和包容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就固阳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专家们各抒己见:

如包头师范学院张伟教授从创作内容、写作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对固阳民谣文本进行积极探索与肯定,同时指出部分篇章存在着逻辑混乱、歧义错出、题材面窄等问题,文末对童谣创作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对时下方兴未艾的童谣征文评选工作提供了参考。

包头市收藏家张耀先生对出自怀朔镇城圐圙的北魏兵符质地、外形、纹饰、契形文字的研究,佐证了北魏鲜卑人没有文字只有简单的契形符号的学术问题。

包头博物馆馆长谭士俊研究员对包头博物馆所藏的、出土于怀朔镇佛寺遗址的瓦类和泥塑像进行重新整理,通过与云冈石窟的瓦当、泥塑像样式的对比,指出怀朔镇佛寺遗址在创建时供给的最早式样瓦当仅为六瓣双瓣莲花纹瓦当,八瓣双瓣莲花纹瓦当为新式样,是迁都洛阳后小规模修筑所用;而泥塑像的年代应为迁都洛阳前,安置方法为佛台基座上设大型像,壁面上贴附影塑小型像。谭士俊研究员对瓦当及泥塑像样式与制作技法的解读,为我们探明平城时期佛教寺院的情况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一般情况下,葬俗是一种遗存诸文化因素中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内蒙古大学吴松岩副教授通过对七郎山目的葬俗主导因素——墓葬形制、葬式、葬具、随葬品的分析,最终推断七郎山墓地的年代在5世纪中叶——5世纪末的北魏中期,墓主人应是从北魏西部而来的降民部落。

为什么诸多学者研讨固阳文化?其研究的价值、意义如何?包头师范学院胡琮禹副教授指出,首先,固阳民俗文化具有再现固阳农耕开发历史、折射固阳文化移民特色、创造鲜明地域印记的固阳文化的历史价值;其次,具有集原生态、独特性、典型性、精美性于一体的艺术价值;第三,体现固阳人的群体性格,增强固阳人的群体认同,寄托固阳人情感、调节民众心理、约束行为、教化人心的社会价值;第四,表现了固阳人朴素的智慧、灵巧的手工技艺、高超的工具制作与使用技艺、精湛绝伦的食品加工技艺的科学价值;最后,助推固阳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提升固阳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经济价值。所以,深入研究固阳民俗文化,将有利于其保护和利用、传承与发展,更有助于推动固阳地区文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集中展示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分析北魏六镇学术研究现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方向,同时,结合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朔镇为首的阴山沿线边塞戍城在当前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六镇所处现有行政区域经济、文化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方面探索一条合作之路。

〔责任编辑 王 宇〕

On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ix Towns Study: A Survey of the First Seminar on the Studies of the Six Town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WANG Y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Baotou Teachers College; Baotou 014030)

“The First Seminar on the Studies of the Six Town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was held in Guyang County, Baotou Inner Mongolia in August 2014. More than 50 experts and scholars discus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six towns, the confi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reat Wall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confrontation and fusion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yang culture and customs, 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studies.

Six Town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Seminar;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Ethnic relations; Guyang; Folk custom

2014-09-10

王宇(1977-),女,北京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论文有《栏目生非异也,编辑善假于物也——“阴山文化研究”专栏建设的思考》等。

K928.626

A

1004-1869(2014)06-0031-04

猜你喜欢
长城
建造“长城”的人们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保护齐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防御策略,还看齐长城
守护长城
啊!长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