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理对待范畴:变常
——《〈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2014-03-10 22:03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林 方 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艺理对待范畴:变常
——《〈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林 方 直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哲理对待范畴:变常。诸种艺理变常模式:水月世人、园宅易主、花新人故、像驻人移、仙驻世移、朝代更迭山河依旧、“苏秦还是旧苏秦”、作品还是旧作品、文学史的继承与创新。

变常;哲理对待范畴;艺理变常模式

一、哲理对待范畴:变常

《管锥编》开篇即“论易之三名”。“《易纬亁凿度》及郑玄《易赞》与《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简”:《系辞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指八卦、六十四卦符号。易用符号编码荷载信息,把握世界;复杂的事物,用简捷的符号形式转译出来,此之谓简易。“变易”:《说文解字》:“易,蜥易。”蜥蜴善变色。《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穿梭,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有变有常。《系辞下》:“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永恒不变的准则),唯变所适。”“变易”的具体表现:1.卦变:六十四卦间,此一卦由彼一卦爻位的调换而来。《周易本义》载《卦变图》,文字表述为:“凡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自复、姤而来”,如由复到师、谦、豫、比、剥,便是那个初九阳爻逐个上升到顶的结果;由姤到同人、履、小畜、大有、夬(ɡuài),便是那个初六阴爻逐个上升到顶的结果。“凡二阴二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临、遯而来”;以此类推。 2.消息卦: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消;凡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消息即卦中阴阳消长。如复卦,即坤卦初六阴爻去而阳爻来。3.一卦内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亁卦中龙在天地间的活动进程。 “不易”:就是常,“典常。”(《系辞下》)有典常就是有稳定的通行的准则,是为“常”。

钱先生将论旨归结为“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舍“易简”而取“变易”与“不易”。为什么?就出于讨论“变常”对待范畴,故着眼于“易”的变易和不易。钱先生进而讲“变常”关系: 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管子·七法》以“则”与“化”并举,又《内业》称“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中庸》不云乎:“不息则久。……如此者不见而常,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苏轼《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词人妙语可移以解经儒之诂“易”而“不易”已。

《管锥编》列子卷论二,题“隋生随死”。所论述的就是人的肌体随时发生的新陈代谢,即讲变与常的原理——

“运转亡(无)已,天地密移,畴(谁)觉之哉?……损益成亏,随世(生)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天瑞》篇)

按《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郭象注:“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与《列子》此节意义较近。……黑格尔论量之渐积,以致质之突变,举母腹中儿自怀胎渐至免身为例,与列子之举婴孩至老为例,其揆一也。刘昼《新论·惜时》篇:“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也时时移。”……如《肇论·物不迁论》云:“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至《弘明集》卷五罗含《更生论》:“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邵雍《击壤集》卷一二《寄曹州李审言龙图》之二:“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皆“薪尽火传”、“无日不异”、“犹昔非昔”之佳诠也。

直按,中国典籍讲变常哲理之例比比皆是:《老子》始言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变而不乱,有条不紊,变化遵循不易之则,便是常。《周易·归妹象辞》:“‘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管子·形势》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庄子·田子方》:“老聃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荀子·解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梁启雄《简释》:“道是以常理为体,而极尽变革来适应时宜和地宜。”(按指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容》:“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程颐《周易程氏传》:“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也。”程颐《语录》十五:“天地之化,虽阔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美,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沈括《梦溪笔谈》七:“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夫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

王夫之最重视变常范畴:《周易外传·系辞上》:“君子贞(守)其常以听变,变以贞常。”《周易外传·系辞下》:“参(考)其变而知其常。”“执常以应变。”“取常以推变。”同上《说卦》:“时有常变,数有吉凶。因常而常,因变而变。……故圣人于常治变,于变有常。”《思问录外编》云:“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风同气,雷同声,月同魄,日同明,一也。抑以知今日之官骸,非昨日之官骸。视听同喻,触觉同知耳。皆以其德之不易者类聚而化相符也。”又:“张子曰:‘日月之行,万古不变。’形者言其规模仪象也,非谓质也。质日代而形如一,无恒器而有恒道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水火近而易知,日月远而不察耳。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知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则疑今兹之日月为邃古之日月,今兹之肌肉为初生之肌肉,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俟解》:“变者,岁也,不变者,一也;变者,用也,不变者,体也。”又:“参其变而知其常。”

变常关系乃宇宙间普遍规律。一个生命过程,无时不变,不变则死,莫保其常。一个生命之死,谓变,其子孙之延续,复保其常。植物、动物、人类,如不随环境之变而作适应性变异,则灭,莫保其常。一个政治集团的政治,也须遵循“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法则;久者常也。运动之物质,同时是它,又不是它。长江大河如此,动植物因其细胞新陈代谢,亦复如此。无机物也在衰变,考古据此作年代测定。物质在变,但物质不灭,此为常。少富老贫与少贫老富,有别有变;然以一生为计算单位,则无别,常也。今生汝贵我贱,有别有变;然上下各延百年,则你我贵贱之概率齐等耳,此之谓“天钧”。吾“隐机而坐”(《庄子·齐物论》),未发生位置之变,常也; 然地球在运转,“坐地日行八万里,循天遥看一千河,此天体位置之变也,非‘常’也。”

《庄子·齐物论》讲狙公赋芧故事,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表面看有别有变,然以全天为计算单位,均为七枚,无差无变,则为常。一日尚且如此,而况一月、一年、一生乎?故庄子云:“圣人休乎天钧”。诸多个例为“变”,天钧就是大概率,大平均,是为“常”。知此理,则心安理得平衡矣,可做圣人矣!

《庄子·至乐》篇讲:庄子妻死,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斥他悖谬。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他说人从气来,经过生老病死,又复归于气;由常到变再到常,认识此理,就不必悲伤。

二、变常艺理模式

中国文史哲町畦虽异而理则通,故哲理之变常深切影响着艺理。或在诗文理论中,或寓于诗文作品中。以下尝试按一些模式分述之。

(一)水月世人变常模式

《管锥编》第三册一三七则,题:叹逝赋——

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勿新,世何人而能故!”直按:《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就是化用孔子的“叹逝”。所谓川,就是由经历永久不舍昼夜的滔滔流水而形成的,川是“常”,后水逐前水是“变”;所谓世代,就是由经历永久冉冉而行辈辈接代的人而形成的,世代是“常”,一代更一代的人在“变”。人并不因为世代久远而不新,因为人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世代并不因为人的变老而变旧,因为人总是一代旧人被新人取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说:“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1](P20)这谈的就是人与月的关系,或曰天人关系,或曰变与常的关系。作者在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他叩问江月和人类的时间源头,二者何年是相顾相识的始初?“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浮漾着凄迷的遐思。江月年年相似,长江但见流水,永远不变,是谓常;最初见月的是一代人,江月对待的总是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一代人是短暂的,月和江是永恒的,相比之下,难免曹植有“天地总无极,人命若朝露”、阮籍抱“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的迁逝之悲。但这首诗没有颓废绝望,因为无穷已的代代人承续起来,个体生命与种群生命相衔,体现永生!这既是变,也是常,也能相对永恒,与永恒的江月相对待相厮守,从中得到欣慰。

苏轼《赤壁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水的变常理,如上文《叹逝赋》。月,就其一月间有盈虚,此为变;就其千万年未曾消长,此为常。人应见其常而安,不宜见其变而叹。莫为“哀吾生之须臾”,从种群绵延不绝上着想,“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园宅易主模式

钱先生又引《汉书·盖宽饶传》:“仰视屋而叹曰:‘美!然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所阅多矣!’”相对而言,华屋大厦等建筑,要算经久不毁的,此为“常”;而其所属主人,却是富贵无常,房产不免数易其主,频换东家,此为“变”。变与常互为对待,互相依存。这样的实情及其在作品上的反映往往不期而遇。

韩愈《圬者王成福传》仿《汉书·盖宽饶传》:记王成福从军十三年,后做泥瓦建筑师傅三十年。以其多年实践经验悟出一番道理:“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饷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2](P30)王成福的领悟与盖宽饶的仰叹虽有繁简之别,其思理机杼却是相同的。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谢枋得说:“世移时殊,人更物换,高门甲第,百无一存。唯朱雀桥乌衣巷之花草夕阳如旧。不言王谢第宅之变,乃云旧时燕飞入寻常百姓之家,此风人之遗巧也。”(《唐诗品汇》卷五一)“旧时王谢堂”已不存,旧时王谢人也已星散,均为“变”的因素,“百姓家”是新换旧,也是“变”的因素。唯独燕是“常”的因素。这燕有说道,《淮南子·说林训》:“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刘禹锡《哭王仆射》诗:“歌堂忽暮哭,贺燕尽惊飞。”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邓通岂不富,郭解安得贫。惊飞贺厦燕,走散入幕宾。”此种“贺厦燕”当年曾贺王谢第宅,今日在废墟上建起百姓家室,燕子又来贺,却是旧址换新主了!

《红楼梦》第28回记宝玉的浩叹: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宝玉所发生命不虞、园林易主的悲叹,也正出于园林尚长久、园主多变数的严酷现实和铁律。

(三)花新人故模式

《管锥编》第四册二三四题:花新人故

沈炯《幽庭赋》:“长谣曰:‘故年花落今复新,新年一故成故人。’”按机调流转,实开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亦见贾曾《有所思》),宋舒亶《一落索》:“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元诗选》二集黄清老《樵水集·行路难》:“去年红花今日开,昨日红颜今日老”,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卷一《花下酌酒歌》:“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等。窠臼易成,几同印版;如岑参《西蜀旅舍春叹》:“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孟郊《杂怨》:“树有百度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开”等,风格虽较凝重,而旨归不异。

钱氏以上所列八家“花新人故”之诗词,均以花与人作比,花年年岁岁常开常在,而与之对应的人,或成故人,或憔悴,或红颜老,或人已不见,如崔护《题城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人都在变,而花却“常”在,相形之下,人何以堪,于是就触动了惆怅感伤。

(四)像驻人移模式

《管锥编》第四册二五九题 “不去恒飞”:庾信《谢赵王赉白罗袍绔启》:“悬机巧緤,变蹑﹝摄?﹞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按倪璠注:“谓罗上织成花、凤文。”《全隋文》卷二八郑辨志《宣州稽亭山妙显寺碑铭》:“檐虬欲起,表凤凝翔”;下“凝”字最鍊,即“不去而恒飞”也。天然事物与时俱逝,而人工画成绣出、塑就之事态物象经久恒保,所谓“恒”耳。庾信诗文再三言之,他如卷一二《至仁山铭》:“真花暂落,画树长春”。

钱先生所举例中,还有一些是人的容貌逐年变老,而其写真肖像却恒常不老,久久定格在那里:白居易《题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顇卧江城,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梅尧臣《当世家观画》:“形随画去能长好,岁岁年年应不老”;李觏《盱江全集》卷三六《谢传神平上人》:“丹青不解随人老,相似都来得几年”;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六《癸丑五月二日》:“朱颜不老画中人,绿酒追欢梦里身”;邓汉仪《诗观》初集卷二顾九锡《白头吟》:“年与妾相似,貌与妾同好,妬此画中人,朱颜得常保”;洪亮吉《卷施阁诗》卷七《张忆娘簪花图》:“花红无百日,颜红无百年,只有兹图中,花与人俱姸”;马朴臣《报循堂诗钞》卷二《蠹书中检得旧时小照,慨然书尾》:“形神宁道子非我,须貌今成弟与兄”,以《南华经》对香山诗;章华《倚山阁诗》卷下《画美人》:“凝眸无语亦盈盈,绘影工时欲绘声;千古红颜迟暮感,画中白发几曾生!”古希腊诗人描写盾上雕绘武士御车疾驰争锦标之状,栩栩如生,叹曰:“驱而无息,竞而无终,胜负永无定”;如庾信所谓“不去恒飞”也。

我的同窗诗人许名扬,有一首诗《不朽》——

几十年前/我乍参观纪念馆 /烈士们慈祥的遗照 /像父母叔婶一般 /令人怀念。

十几年后 /我再瞻仰纪念馆 /烈士们英俊的遗像 /像兄弟姐妹一般 /使人爱怜。

时值今日/ 我又拜谒纪念馆 /烈士们稚气的遗容 /像侄女甥男一般 /教人叹惋。[3](P17)

诗中,烈士遗像定格在中年,保持其“恒常”,诗人以青少年、中年、老年三种年辈与之对应,诗人在“迁变”;但诗的表述方式却颠倒过来,以变为常,以常为变。

(五)仙驻世移模式

刘义庆《幽明录》载: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逾十三日,终遇二仙女,容颜妙绝,竟呼二人姓名,怪其来何迟,迎接至其仙境。于是殷勤招待,行酒作乐。留居半载,二人求归。至家,时入晋代,子孙已传第七代矣。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世上历经秦汉魏晋五百多年的社会大变动,可这“神界”却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上古生活。

(六)朝代更迭山河依旧模式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封滕王,任洪州都督时兴建,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滕王是个骄纵逸游、恣欲声色、胡作非为的花花太岁,“朝云暮雨”(诗中隐嵌),许多官员之妻都不能免,惊动唐高宗,予以谴责,历数其劣迹罪状,直至“数犯宪章,滁州安置”,被高宗赶出洪都,剥夺其阁。不可一世的滕王,以其繁华消歇、阁有人非而告终,难逃纵欲终有尽而高阁长存的规律。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般怀古诗均从变常久暂盛衰兴废的对待关系上落笔,感叹人事短暂,宇宙自然永恒。此诗亦不例外。从建楼的公元223年到作诗时,已有500年,黄鹤楼尚在(唐代重修的),但是黄鹤和驾鹤的仙人却迁变远去了,一去不复返!余下的是黄鹤楼,它相对长久,还有千载悠悠的白云。黄鹤楼已成符号载体,荷载黄鹤与仙人的信息,其美好传说体现着:对浊世、尘网、利害、贪欲等的超越。他们体现的摆脱羁绊、精神解放、行动自由、生活适意等都逝去了,怎不令人空虚失落,迷茫怅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抒发人事迁变、宇宙守常的吊古诗。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来仪”,带来太平兴盛的祥瑞,于是以凤凰名山并筑台,使祥瑞凝固永存起来。但是人事兴衰胜败运转不息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凤凰还是去了,凤凰台徒有虚名了,可是长江之水却永远流着。“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国时孙吴在此建都,多么繁华兴盛,可是孙吴亡于晋,吴宫破败,野花荒草埋没了路径。南迁的东晋在此又在此建都,当时会集了一代风流人物,可后来呢?都进了坟墓!这又是一番人事的迁变。诗中浩叹“凤去”,是有感于南朝兴亡和对天宝危机的伤时忧国。凤是世兴则来,世衰则去,此为“变”;江水、三山不以朝代兴亡盛衰为转移,永远自流、自在,此为“常”。

顾况《题琅玡上方》:“东晋王家在此溪,南朝树色隔窗低。碑沉字灭昔人远,谷鸟犹向寒花啼。”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王朝更迭如走马灯,政坛上的人物一拨接一拨,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不管先来后到,个个“终须一个土馒头”,“晋代衣冠成古丘”。即或树碑立传以求不磨不灭,也不免“碑沉字灭,昔人远”去矣。这些王朝及其人物,均在兴衰变幻中逝去了,而山谷中的禽鸟不顾城头旗变照常啼鸣,林薮间的百花不管寒来暑往仍旧开放。“变常”的历史轨迹、辩证逻辑、思维惯性、艺术体现,竟是如此显著。

(七)“苏秦还是旧苏秦”模式

用函数模型试模拟作品中的变常关系。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一篇,通过苏秦两次回家的不同待遇,深刻揭露金钱势力对人的倾侧力量。“苏秦还是旧苏秦”,不管他在何种处境,他都是妻之夫、嫂之叔、父母之子,这是个“常量”R。他第一次回家时是个败归的游子,“归至家,妻不下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苏)秦之罪也!’”第二次回家时成了“位尊而多金”的卿相,这是个自变量X。由这个自变量才引出因变量Y,即亲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即亲和度的不同:“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視,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在这里,X与Y是个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构成正比例函数关系:Y=RX

周容《芋老人传》:有个书生从郡城就童子试归,避雨芋老人檐下,又冷又饿,老人让进屋,叫老伴煮芋给他吃。吃了一盘又一盘。书生说:“他日不忘老人芋。”后十余年,书生考中甲第为相国,忆起芋之香甘,使人访其夫妇。至京,妪煮芋进,相国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日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有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煮芋的香甘度,就其本体的绝对值而言,应该是个常数R。但它的香甘度又是经人口尝出来的,因而其香甘度则因人而异,或同一人因时而异,这是个因变量Y。自变量x是指一个人从贫饿到富饫的变化,Y与X是个反比例函数关系:Y=R÷X

曲艺节目《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的故事,也同此理。

(八)“作品还是旧作品”模式

同一人对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见解。艺术欣赏活动中也有个函数关系:作品为常量,读者身世经历见识为自变量,鉴赏效果不同为因变量。

黄山谷在《书渊明诗后寄王吉老》里就讲到不同时期读陶渊明的诗有不同的感受。他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知,每观此篇,如渴饮泉,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位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陈继儒《读少陵集》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同样说明一个人在天真烂漫的青年时期和饱经世事的老年时期,对杜甫的诗会有不同的体味。[5](P484)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五《项伯高诗序》:“予少时读杜少陵诗,颇怪其多忧愁怨抑之气,……比五六年来,兵戈迭起,民物凋耗,伤心满目,每一形言,则不觉其凄凉怆惋,虽欲止之而不可,然后知少陵之发于……”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金圣叹总评《水浒》35回云:“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4](P99)

汉代桓谭的《新论·琴道》专讲音乐欣赏的道理,认为音乐之感动人,主要不在音乐本身,而在感受音乐的主体。琴师雍门周见孟尝君田文。问道:“先生奏琴能令我悲伤吗?”雍门周说:只有经历过先贵后贱、前富今贫,受尽谗谮,遭遇悲惨,穷途末路,身世凄凉,满怀悲情的人,听我鼓琴“未有不凄恻而涕泣者也”!足下位高权重,志得意满,“虽有善鼓琴,未能动足下也”。不过我看你也有隐患,你只凭区区薛地,秦楚大国收拾你,就像操利斧砍蘑菇。你死后,宗庙没人祭,坟墓生荆棘,狐狸穴其中。牧童嬉戏坟上,欢唱着:“孟尝君原来那么尊贵,现在落到这个下场啊!”于是孟尝君喟然太息,涕泪承睫而未下。雍门周引琴而鼓之,孟尝君遂歔欷而就之曰:“先生鼓琴,令文立若亡国之人也!”

同时代人的接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读者千差万别,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境况、生活体验与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趣味、年龄、性格、性别、气质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不同。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诗无达诂”,“文无定评”。金圣叹说:“《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今后若有人说是妙文,有人说是淫书,圣叹都不与做理会。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二》)清代学者谭献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话》)清代学者李扶九说:“同一境也,浅者见浅,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虽深而犹浅;深者见深,虽浅而犹深。非境之忽浅忽深也,有浅有深者其境,而能浅能深者其心。心以为浅,无往非浅;心以为深,无往非深。”[6](P231)《艺概·文概》:“尚礼法者好《左传》,尚天机者好《庄子》,尚性情者好《离骚》,尚智计者好《国策》,尚义气者好《史记》。好各因人,书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损焉。”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九)文学史的继承与创新模式

人类社会发展史所体现的变常规律:“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比方说,……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与批评化的道德》)“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不是按直线式而是按所谓螺旋式进行的”。(列宁《卡尔·马克思》)历史不能割断,其发展,既有变革,也有继承。发展是变,继承是常。

这种变常规律也体现在文学发展史上,这就是传统和变异、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钱先生在《旧文四篇·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存,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钱先生在《宋诗选注·序》里说:

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这是唐人的话(皎然《诗式》),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较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这是宋人的话(姜夔),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李梦阳),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中国文学发展史经常交替出现的新变与复古运动或思潮,就是变常的辩证运动。皎然说“若惟复不变,则陷入相似之格”,同理,若惟变不复,也不是正道。清吴乔《围炉诗话》就特别强调复变的辩证关系:“诗道不出于复变,‘变’谓变古,‘复’谓复古。变乃能复,复乃能变,非二道也。汉魏诗甚高,变《三百篇》之四言为五言,而能复其淳正。盛唐诗亦甚高,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混成,而能复其挺秀,艺至此尚矣。晋宋至陈隋,大历至唐末,变多于复,不免于流;而犹不违于复,故多名篇。此后难言之矣。宋人唯变不复,唐人之诗意尽亡;明人唯复不变,遂为叔敖之优孟。”南宋诗人姜夔的一段话:“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二》)这既是个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具有普遍意义。

[1]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A].闻一多全集(3)[M].北京:三联书店,1982.

[2]马永昶校.韩昌黎文集校注(第一卷)[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许名扬文集·礼品[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4]周昌乐.无心的机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龙协涛.艺苑趣谈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九)[M].长沙:岳麓书社,1984.

〔责任编辑 张 伟〕

Artistic Theory on Category:Changing the Unvarying Way

LIN Fang-zh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Journal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There are many modes to change the unvarying ways: changing the owners of the residence, the new flowers and the former friends, the dynasties alternate but the land remains, “Su Qin is the former Su Qin”, the works are the old work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Changing the unvarying way; Philosophy on category; The mode of changing the unvarying ways of the artistic theory

2014-10-11

林方直(1936-),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有《红楼梦符号解读》等。

I206.2

A

1004-1869(2014)06-0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