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研究

2014-03-10 22:03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新式知识分子

陆 阳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研究

陆 阳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西方先进思想、技术等的传入,中国的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这批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多样,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洋务运动;新式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在欧风美雨的强烈袭击下产生了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新式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既有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些近代性特征,同时传统性的一些因素也有所保留。尽管如此,他们突破重重束缚,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以沉重打击,战后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影响中国经济、政治,荼毒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国力逐渐减弱,社会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此种社会现实,开明官僚、有识士绅和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开始对国家发展进行认真思考,特别是开明官僚们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始兴办洋务,而中国的教育环境也由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加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而带来的西学东渐,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萌生,这都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首先,受教育环境发生变化为知识分子们提供了形成新式思想的基础。此时,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被迫开始接受西学,并为了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而设立新式学堂。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在京师设立同文馆,之后陆续增设了法文、德文、东文等各种学习馆。一些洋务学堂纷纷在全国成立,如:1863年的上海广言方言馆、1864年的广州同文馆、1865年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等。这些洋务学堂主要以学习西学为主,向学生们传授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清政府还不断地派遣公费留学生到英法美等国留学。此时的新式学堂尽管还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性,公费留学的范围、人数等也有限,但这些仍为当时知识分子们创造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受教育环境。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知识分子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努力冲破封建的伦理纲常,企图改变原有对人才评价的科举制度,放弃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纷纷言商人之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民族争利权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中西方关系的变化是知识分子们新式教育内容形成的必要条件。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进一步被卷入世界近代化进程中,中西方关系的新格局形成。此时,西方势力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在中国沿海通商,派驻华公使,外国传教士及外国人可在中国居住。而中国也向西方派出了驻外公使,启动了对外的考察活动。这一系列的新变化都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所表现出来的中西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及社会制度的强烈反差,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认识到传统的主要以经、史、义理、考据、词章为主的教育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逐渐提出要以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新式知识分子出现的阶级条件。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已经产生。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后来的官督商办企业使当时社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在外国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刺激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传统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发生转变,认为重利可以自强,有的知识分子更是投身于工商业发展中,成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据调查,此期间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投资于近代工业70年代约有二十多家,到1894年约有151家,资本总额约计610万两。”[1](P149)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一新的利益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就会推动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新的阶级需要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从而知识分子转为新式知识分子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新的劳动力需要,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岗位,传统知识分子无需仅靠以往的政治权力生存。

二、新式知识分子群的构成

洋务运动期间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具备新思想,掌握新技术的知识分子层出不穷。而构成这群新式知识分子的成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上到朝廷中的开明官僚、有识绅士,下到封建的文人都有所改变。

首先,旧式官僚文人转为新式知识分子。在外辱日烈,民族濒临灭亡的年代,一些旧式的官僚士大夫们开始了思想的转变。作为旧式的官僚文人吴汝纶是其中典范,“他年少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具有很厚的旧学基础,而其成长和入仕正值洋务运动发展之时,受当时洋务派官员影响,其思想开始转变,同时他与戊戌维新时启蒙思想家严复交往甚多,受其影响吴汝纶为严复译作《天演论》、《富国策》、《原富论》作序予以肯定。”[2]这可以看出他对西学的认可,当维新变法夭折后他表示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新事物的惋惜,可见作为旧式文人的他正在力图摆脱传统成规束缚,接受西式知识。1902年,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出国考察日本中小学教育制度,之后回国在家乡办新式学堂,真正实现了向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变。作为旧式官僚士大夫的冯桂芳、容闳,可谓是洋务运动的参谋推动者,他们都曾在朝中委有官职,但他们也开始学西学,考察洋情,提出一系列发展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议。容闳是中国近代首位留美的学生,回国后在洋务运动中献计献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传统知识分子转为新式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放弃了科举制度投身于西学,逐渐成为新式的知识分子。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韬、郑观应。郑观应在自己的生平中写道:“应虽不敏,幼猎书史,长业贸迁,愤彼族人之要求,惜中朝之策,于是学西文,涉重洋,日与彼郡人士交接,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3](P39)可见其放弃科举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王韬一生主要是靠外国资产阶级庇护支持才得以在社会中立足,早年他曾放弃科举学习西学,曾上书多次未被采纳,还被通缉,但他在转为新式知识分子后兴办工矿交通事业,为富国强兵作了重大贡献。

最后,洋务运动中培养的新式知识分子。这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可谓更加彻底,更具典型。洋务运动期间,各种洋务学堂的出现培养出了一批精通西方技术文化之人,这些人成为新式知识分子的直接来源,为洋务运动后期发展军事、外交、工矿企业提供大量技术人才。同时在办洋务的30年中,清政府还公费派出一批人到英法美等国留学,尽管人数不多,但这些人在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后回国积极投身于西学倡导及传播行列,成为新式知识分子的一大来源。

三、新式知识分子群的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所产生的新式知识分子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从新到旧,从传统到近代化过渡的产物,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鲜明特点。

一是新式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及教育内容的近代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主要以经、史为主,强调的是义理、考据、词章、时文、八股,而今为了适应实世需要,新式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后成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之学。”[4]在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新式学堂都与旧式学堂截然不同,新的知识内容已从传统的“四书”“五经”发展成为学习外语、算术、法律、世界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新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所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也不再是满口诗云子曰,专习八股制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生,而是通晓外语和各类自然科学知识并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新式应用型人才。

二是新式知识分子一改传统的保守思维模式进行实践上的尝试。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但是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上层领袖还是知识分子都未曾深刻反思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弊端。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企图从外国寻找到一些新的东西拯救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林则徐之后魏源、冯桂芬等人也开始探索西方的先进之处,主张学习西学,但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及清王朝的封建顽固统治等原因,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一种潮流。不过他们的思想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指导,洋务派的倡导者及后来所培养出来的新式知识分子们就是在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地将学习西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开创了中国早期的“自强、求富”之路。

三是新式知识分子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传统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天变、道亦变”的伦理观、文化观、义利观等根深蒂固,社会心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4],而洋务运动后新式知识分子刚好打破了这种稳定性。例如郑观应当时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郭嵩焘提出“商贾可与士大夫并重”的思想。新式知识分子们在新式学堂学习或者留学,其价值观、生活尺度、道德准则、政治理想都带有了一些西方的色彩,与封建知识分子主要以封建国学相应的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四是新式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仍有依附并未彻底突破。新式知识分子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此时的新式知识分子是在新旧两种教育制度的交替过渡状态中出现的,“他们一方面希望接受西方,投身于洋务事业,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科举之道的束缚;一面他们希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拯救国家,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参加科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6]这与后来的完全意义上抛弃传统置身于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分子又是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出的一些意见、主张必须通过统治阶层的一些人认可才能有望得到实现,所以知识分子们若期望彻底地救国必须自身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以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为自己的依靠,这样避免不了造成新式知识分子对以往的封建统治有所依附。

四、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主,对中国近代科技文化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近代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了专门性人才,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新式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洋务运动期间各书馆、学堂所译外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矿物、地质学等方面书籍无数。比如数学方面,“李善兰和伟烈亚历合译的《几何原本》后九卷,完成了明代徐光启未完之业;李善兰还译了《代数学基础》,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代数符号学读本”[7];华衡芳和傅兰雅合译的《代数术》、《代数难题》等。物理学方面,李善兰和英国人艾约瑟合译的《重学》,第一次将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介绍到中国;丁韪良等译的《力学测算》,对求重心、计算自由落体等有效详细叙述;此外还译了《电学大全》介绍了一般电器设备及电报、电话的基础知识。化学方面,同文馆译的《化学阐原》,是有关化学元素翻译的;1873年江南制造局出版的译著《金石识别》、《金石表》。生物和医学方面,1858年,李善兰等人译的《植物》一书出版;上海江南制造局又翻译了《植物利用》、《植物图说》、《虫学论略》等书,使中国人接触到了新兴的生物科学;1851年合信等人译的《全体新论》第一次介绍了西方的生理解剖学。此外在天文、地质、矿业及社会科学方面都有译著,为中国引进了不少科学知识,对近代自然科技文化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其次,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国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洋务运动新式知识分子身体力行进行社会实践,构建了新的人才理论,要求培养体用兼备的人才,破格用人,平等用人。他们认为培养人才不能分高低贵贱,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权力接受新式教育,而且所育之人各有所长,不可强求,这打破了封建传统人才理论的限制,培养出一些具有专门才能的人。比如,华衡芳自幼爱算学,潜心研读数学,无师自通,后受邀至安庆内军械所和徐寿合作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黄鹄号”。魏瀚专门研究造船技术;陈才瑞成功制造鱼雷和水雷;陈兆翱置身于发明抽水机;刘步蟾、林泰增致力于中国海军建设方面;邝荣光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专门调查等。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进行潜心专研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新式知识分子为社会变革提供了主力军。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西学大多数人成为军、政、商界的重要人物及各部门的技术骨干。有些进入上层权力机构的,在以后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严复留英归国后曾在福州船政学堂当教官,后升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他培养了大批的新式人才,同时还翻译了一大批代表西方思想文化的进步著作,如《天演论》、《原富》、《法意》等。特别是他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论点,大声疾呼即将被列强灭亡的中国必须顺应“天演”之规律,改革现状,变法维新,与天争胜,才能挽救民族危亡,这个观点在当时处于严重民族危机和遭受外国奴役的中国,确实起到了唤起民族觉醒的作用,严复也成为了维新派的领袖。郑观应1860年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对西方政治、经济很感兴趣,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而后郑观应在他的《易言》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人员将西方国富强兵的书籍翻译过来,广泛传播于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并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的关税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还在《易言》中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该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清朝后期,新式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旧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他们直接参与和策划了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等一些声势浩大的运动。

总之,洋务运动时期新式知识分子们作为社会转型中产生的一部分人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在随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都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分子们聪明的头脑,创新的理论。因而研究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发展、特点等不但具有历史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徐绍清.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1996,(6).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A].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C].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4]孙昊.论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J].理论界,2002,(5).

[5]徐绍清.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1996,(6).

[6]李喜所.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J].史学月刊,1987,(3).

〔责任编辑 韩 芳〕

A Research into the New Intellectual Group of China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eriod

LU Ya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eriod,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suffere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ideas and technology, new intellectuals of China formed. This batch of intellectuals constitute a complex and diverse, presen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and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new intellectuals;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2014-08-23

陆阳(1990-),女,辽宁铁岭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K256.1

A

1004-1869(2014)06-0100-04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新式知识分子
新式汽车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