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角下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路径探析

2014-03-10 22:03
阴山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意见

陈 海 波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风险社会视角下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路径探析

陈 海 波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突显出来的矛盾较为集中和尖锐,风险社会的诸多关键性议题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在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话题和风险教育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充分拓展网络新闻评论的意见平台、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圈、强化主流和权威的声音、培养公众的批判意识等可以平衡社会心态、疏导公众情绪、更好地构筑正能量意见流。

风险社会;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当今社会,“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同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贪污腐败、环境治理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和由此引发的精神焦虑需要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在新媒体战略下,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情绪疏导作用、汇聚正能量、共同构筑中国梦、凝聚国人共识是传播者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风险认知——网络新闻评论平衡社会心态

马少华在其2007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一书中,将网络新闻评论的形态划分为五大类:一是重大新闻事件的主题论坛和日常的新闻跟帖;二是BBS论坛中的主帖和跟帖;三是网络评论专栏;四是以“专题”的形态集纳的评论;五是以实时对话形式展开的评论。上述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比较细化,几乎涵盖了目前活跃在网络社会中的主要意见流的表达方式。事实上,网络新闻评论的形态非常庞杂。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以微博和微信为平台所发布的涉及各种新闻话题的评论也可以纳入到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中。转发、点赞和分享等方式可以扩大网络评论的传播范围,从而影响到公众对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乃至于闹点问题的关注。

“风险社会”主要指:“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伴随而来的短期和长期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导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1](P20)实际上,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面临的风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乌尔里希·贝克所设定的领域。风险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按照风险分布的领域来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个人的和道德的等几大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流媒体不断扩散传播的同时,公众也参与到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风险话题”的讨论之中。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传播格局中,网络新闻评论扮演着沟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角色。从网络新闻评论中释放出来的意见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出公众对各种社会议题的看法,满足网民宣泄情绪和意见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一个议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议题,以此带动相关利益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多方位思考。

社会中出现的“仇富”心理、“拼爹”现象和各种对“二代”问题的强烈关注等暴露了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怀疑心态,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网络新闻评论从选题到立意、从谋篇布局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其目的都是要充分发挥新闻评论的表态、建议和指导等功能,能够让公众对社会风险形成正确的认知。只有正确的风险认知才能让公众对风险形成正确的评估。社会各个层面存在的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风险系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主流媒体的有效作为,即在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和快捷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平台承载更多的观点和意见,缓解公众的过度焦虑,纠正公众夸大风险系数的偏颇认知。

二、风险沟通——网络新闻评论疏导公众情绪

如果说风险与人类相伴而生,那么正确认识和利用风险离不开有效的风险沟通。在风险社会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风险沟通者”角色。“风险沟通的目标是政府、媒体和公众等参与主体在博弈的基础上,就风险认知、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达成基本共识。”[2](P8)风险沟通强调沟通主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网络新闻评论通过集纳公共话语,体现出“媒体执政”的智慧,尤其是涉及公共健康等突发事件的议题,要保证意见渠道的畅通。

在风险话语的讨论中出现争议时,网络新闻评论需要建构官方和权威的“语义场”,通过对风险议题的设置与整合对公众情绪进行疏导,为公众提供关于风险社会的解释系统,缓解但容许冲突继续存在。网络新闻评论应该得到群言堂的保障,维护网民的话语权。同时,网络自发评论可以扩大公共领域的交流,从而化解由信息不对称和意见堵塞造成的传播隔阂,提高公众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能力。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风险话语的沟通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风险沟通方式由早期的专家和管理者内部讨论逐渐过渡到重视公众意见的外部动议。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今,风险社会的沟通方式已变成全方位的公共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公众作为第三方的地位被认可。网络新闻评论通过聊天室、论坛、专栏、社区等形式构建了多元的风险话语讨论框架,有利于风险沟通的传播互动,提高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

当下,中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流动性强或交往多的领域存在着容易诱发社会风险的因素,对于长期习惯于集中管理和垂直管理的治理结构来说,难以适应社会流动性和交往的增强;二是社会经济的转轨产生了一些制度‘真空’地带,产生了制度性风险。”[3](P264)网络新闻评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见,“群言堂”可以培养公民的批判意识,将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舆论秩序的构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言主体体现了不同身份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在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行之有效的风险沟通方式之一。

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新闻评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完善风险沟通的渠道。主流媒体网站可以开设“重要问题的讨论网”平台,不仅便于舆情监控,还可以聚合多元的话语表达。围绕中心议题,在社交化媒体中形成高密度、同质性强的讨论网,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沟通作用,调动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等社会资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真正增强公众对风险系数的判断力。

对于那些“网络恶推手”利用网络公共平台发布私人议题,操纵网络争议的行为,网站管理员需要全方位把关,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如果网民的情绪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汇集乃至于形成“马太效应”,非理性、情绪化的因子迅速发酵后,会酿成舆情井喷的后果。社会焦虑和情感宣泄甚至成为形成网络谣言的重要诱因。

2013年8月,号称“谣翻中国”的网络红人兼著名推手秦火火被刑事拘留。他曾利用“炫富”、“腐败”等社会敏感话题制造了一系列谣言,形成了极大的破坏力。对于秦火火一类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网络评论需要及时澄清事实真相,避免公众在偏听偏信的情境下受到误导,甚至对社会充满失望和悲观情绪。

对于引发争议的社会敏感性问题,网络新闻评论需要建构一个多元的公共话语平台,以此疏导社会情绪,对各种舆论进行整合,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官方背景的权威声音在网络新闻评论形成的“意见场”中具有指导性,媒体有责任在拓宽风险沟通渠道的过程中强化主流观点的引导力。

三、风险话题——网络新闻评论关注新媒体舆论圈

网络新闻评论应该具有“问题单”意识,勇于攻坚克难,如果对于风险程度高的社会话题进行回避或者漠然置之,那么必然在网络社区中发酵成负面的情绪,有时会形成群体极化。

群体心理有着明显的多变和急躁的特征。作为孤立的个体人,即便存在一些诱惑,但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建立起防御和抵制机制。但是,当个体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个体人会迅速地被群体的非理性因素所感染,甚至表现出过激而失控的行为。毋庸置疑,互联网构筑起的虚拟社会因为匿名性的特点,对群体激愤状态和群体极化的形成有助推作用,由此形成的破坏力会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风险话题的选择是网络新闻评论凸显舆论引导艺术的首要步骤。新闻评论的选题途径种类繁多。按照传统的选题渠道,新闻评论的论题范围一方面从“上头”选择,对国家政策、政令、法规等的解疑释惑,有助于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另一方面,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关注“下头”,善于捕捉民情民意,将其作为评论的原点。在选题上,新闻评论可以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等作为论说的范围,疏导群众情绪。

基于风险社会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从辩证法的角度,新闻评论的选题还要关注容易被忽略,却暗流涌动,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热点的“冰点”问题。冰点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比较低,涉及的人群和事物相对边缘化,大多呈现出非主流的表现形态,有时还可能是主流群体认知的空白点。然而,冰点问题的平民视角和蕴含其中的平民情结是需要得到社会共同体认同的。网络新闻评论有意识地重视存在于新媒体舆论圈层中的冰点问题,可以有效避免评论对热点问题的一味跟风,从而降低意见信息的独立思考水平。

新媒体对于传统传播格局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多样的传播主体和不断丰富的传播手段建构起了一个多元而广泛的舆论表达空间。社交媒体衍生出很多社会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关注新媒体舆论圈的热门话题,包括在微博、微信中被疯狂转载、分享和点赞的新闻事件、涉及群众利益、政府形象等内容的意见信息,都需要主流媒体的网络新闻评论积极予以回应,从权威和理性的角度进行剖析,避免出现网民冲动和过激言论的肆意传播、蔓延。

目前,作为自媒体之一的微博在新媒体格局中的话语态势分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博主借助微博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持续关注,尤其是活跃在微博圈中的意见领袖,以集合粉丝的途径强化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形成“微话语权”。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中国已进入雾霾高发期。网络新闻评论关注微博舆论场中对雾霾的种种观点,以此为评论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提升风险沟通的有效性。

中央媒体微博的崛起,改变了主流媒体应对网络热点时迟缓和失语的状态,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4](P18)。积极引导“微话语权”的微博“国家队”在网络新闻评论功能的延展性上意义重大,在有效弥补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存在的缝隙的同时,更利用微传播充分释放并有效扩散正能量。

作为社会化媒体之一的微信以爆炸性增长活跃在新媒体的传播格局中。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圈子传播更加体现出社会化关系网络,传播信息更加精准和隐蔽。在大数据时代,由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交流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意见领袖观点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成为网络新闻评论不可忽视的选题来源。主流媒体通过设置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构建起与微信用户的“伙伴关系”,以双向对等沟通的模式对风险话题进行掌控,以“微分享”化解潜伏的风险,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监测并协调社会环境的职能。

四、风险教育——网络新闻评论构筑正能量意见流

“媒体的风险教育功能,指的是在风险沟通中,媒体所发挥的应急知识教育、心理调适教育等。”[5](P24)网络新闻评论的风险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构筑正能量的意见流防线,为公众提供辩证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避免产生盲从、传谣乃至受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可以与传统媒体互动,网聚社会正能量。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之后所形成的舆论引导力更大,有助于网络话题转化为舆论议题,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2013年11月,烟台大学七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中青在线”在网上专门开辟讨论区,“节俭改变什么——由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说开去”,掀起了一场关于厉行节约的讨论。在厉行节约成为全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时,以大讨论的方式对网民进行风险教育,提供依托的话题,可以有效凝聚共识,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特殊功能。

在关注网络新闻评论构筑正能量意见流的同时,还需要对活跃在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及网民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包含网络素养教育在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公民的媒介素养呈现出整体的不平衡状态。传媒学者彭兰认为,公民的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养、网络信息消费素养、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网络社会中信息良莠不齐甚至难辨真伪,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直接关系到正能量意见流的引导水平。

网络新闻评论在进行风险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存在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鸿沟”的现实,关注在认知媒介、评判媒介和利用媒介层面水平较低的公众。在涉及社会敏感议题时,网络新闻评论在论证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单面论证”或“双面论证”方法。网络新闻评论需要以多元视角、多种途径在意见领袖和网民之间展开风险教育,以形成更强大的正能量,增强公众抵抗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利用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造谣、中伤和“恶搞”,企图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者个人目的的传播行为在当下传播格局中并不鲜见。网络新闻评论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民对上述情况特别是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网民在网络应用、网络参政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主流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当网络新闻评论的议题和意见信息逐步渗透到网民媒体利用的各个环节中,公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如果网络新闻评论只是单纯在网络暴力或网络谣言形成混乱之后,才被动地设置一些相关的反思性议题,而忽略平时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其舆论引导能力终究有限。在当下围观性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网络参政重要形态的前提下,包括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内的舆论场都需要将风险教育纳入到日常性的议题中,引导公众理性围观和独立思考。

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仅仅依靠网络新闻评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显然是片面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它必然是一项长期持久并不断更新的教育模式。同时,增强信息透明度,在政府、媒体、专家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度高的“伙伴”关系,对缓解风险社会引发的群体焦虑和促成有效的风险沟通可以起到助推作用。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刘丽群,仇玲.风险沟通的传播互动视角[J].前沿,2013,(6).

[3]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浦颖娟.风险社会中媒体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以“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常芳芳]

A Study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ath of Network News Com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Society

CHEN Hai-bo

(Faculty of Literature,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s highlighted more focused and sharp in each aspect of society.Many of the key issues of risk society have entered into sight of media.The network news comment is the important distributing center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isk perception,risk communication,risk topic and risk education and so on.It can balance society mentality,dredge public mood and construct positive energy opinion flow that if we fully expand the network news comment opinion platform,pay attention to micro-blog and micro message and other new media public opinion circle,and strengthen the voice of mainstream and authority,cultivate th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Risk society;Network;News comment;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2014-05-12

陈海波(1981- ),女,满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论文有《风险社会下内蒙古主流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等。

G219.20

A

1004-1869(2014)06-0070-04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舆论意见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