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元代色目人研究述评

2014-03-11 02:42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回族学报民族

马 娟

百年元代色目人研究述评

马 娟

随着蒙古西征,大批西域人东来入华。这些人在元代汉文史料中被称为色目人。关于色目人的种类,历来说法不一。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主要有以下几种:回回、唐兀、乃蛮、汪古、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阿儿浑等。终元一代,色目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科技文化领域,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历来为史家所关注。自上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元代色目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兹就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综合述评a关于这一领域阶段性研究综述见马娟《近十年来国内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2年第1 期;专题性综述见段海蓉《元代色目士人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7期。 《元代蒙汉色目待遇考》,第3-4页。 《宁乐史苑》,第3卷第25号,1980年。。限于学力与眼界,文中缺漏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色目人总论

这部分概述元代色目人研究成果,其后分别以回回、畏兀儿、唐兀、吐蕃及其他色目民族述之。

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箭内亘发表了《元代社會の三階級(色目考)》b《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第三,1916年12月。汉译本《元代蒙汉色目待遇考》,陈捷、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这是关于元代色目人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这一研究有为日本侵华服务的历史背景,但其学术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最突出一点即是对“色目”一词在蒙元之前汉文史籍中使用情况的追溯。作者指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卷四二《唐纪》中,其含意为征税之种类。此外,北宋的一些文集中出现了“色目人”的用法,这是汉文史籍中关于色目人的最早记载,由科举考试衍生而来,指中科举的姓氏稀僻的考生,意同于“榜花”。作者还考证了色目人在元代的使用情况c关于这一领域阶段性研究综述见马娟《近十年来国内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2年第1 期;专题性综述见段海蓉《元代色目士人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7期。 《元代蒙汉色目待遇考》,第3-4页。 《宁乐史苑》,第3卷第25号,1980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把“色目人”这一术语看作蒙古人对西域人的称呼,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色目人事实上是一个汉语词汇,蒙古语对西域各部是有其专门名称的。还有青木富太郎的《元代における色目人の活躍》d《历史教育》第7卷第9号,1961年。、田中裕子的《元初の色目人に關する一考察》e关于这一领域阶段性研究综述见马娟《近十年来国内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2年第1 期;专题性综述见段海蓉《元代色目士人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7期。 《元代蒙汉色目待遇考》,第3-4页。 《宁乐史苑》,第3卷第25号,1980年。等。

我国学者最早系统研究色目人的当推陈垣先生。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f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发表于上世纪20年代,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即引起元史学界的高度关注。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发表《元代色目人に關する一考察》g《蒙古学》第1卷,善邻协会,1937年。,针对陈

垣先生的华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陈氏所举华化代表人物皆为特殊事例,并不能反映元代色目人的整体状况,故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萧启庆先生出版了《西域人与元初政治》a台大文史丛刊,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全书分为序论、正文、结论与附录四个部分,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序论;第二章论述了成吉思汗时代西域人与蒙古帝国的政治;第三章分析了窝阔台、贵由、蒙哥汗时代西域人与汉人政治势力的消长;第四章考察了忽必烈时代西域人与汉人政治势力的消长;第五章则从整体上分析与论述了西域人在蒙古帝国建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考察了西域人的特性、作风和汉人对其态度与反应。最后,作者就西域人在元初政治上的得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西域人与蒙古人在文化方面的相近性是其受重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西域诸国降服蒙古时间较早,与其关系密切;其三则是西域人与汉人在民族、文化以及立场方面的不同,也是蒙古人取西域人而舍汉人的一个标准。总之,该书以精当的考证、公允的立论、有理有据的分析系统论述了色目人在元初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是本领域的扛鼎之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元代民族的专著为罗贤佑《元代民族史》b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该书是一部囊括元代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各地区民族在内的著作。其中第三章、第五章分别是关于西北民族与西南的吐蕃民族。这些民族在元代均列于色目人中。在第三章中,作者论述了色目人的意义与地位,另就当时主要的色目民族——回回、畏兀儿、唐兀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则详细论述了吐蕃的内部状况、宗教派别、风俗习惯及其在文化上的成就,阅后使读者对元代色目人状况有一整体印象。

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陈得芝师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元时期(上)》第八卷《乙编·综述·第三章·民族》c台大文史丛刊,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对元代回回、藏族、畏兀儿族进行了概述性研究。

青年学者马建春出版了专著《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d民族出版社,2003年。,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东来入华的西域诸族,并对其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2009年,张沛之出版了《元代色目人家族及其文化倾向研究》e台大文史丛刊,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以个案研究的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钦察、康里、唐兀、汪古等色目家族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这些色目人家族的留居汉地的原因、仕宦经历、社会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色目人家族或蒙古化、或汉化、或伊斯兰化的文化倾向,是近年这一专题研究的新成果。

专著之外,涉及元代色目人的论文主要集中于考证、商业、分布、科技、军士、科举与文化方面。周良霄先生在《札记二篇》f《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一文中,考证了“色目”一词的来源,指出至迟从唐初以来,这一名称就见于官私文献,意为各色名目。至元代已普遍使用,主要指入华的中亚胡人。日本学者舩田善之近年来对元代色目人关注尤多,发表了系列论文《元朝治下

の色目人について》a《史学雑誌》第108编第9号,1999年。 《しにか》第12卷第11号,2001年。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元代の户籍制度における色目人》b《史觀》第143号,2000年。、《“色目人”の実像》c《史学雑誌》第108编第9号,1999年。 《しにか》第12卷第11号,2001年。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色目人与元代制度、社会——重新探讨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划分的位置》d《元史论丛》第9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其中《色目人与元代制度、社会——重新探讨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划分的位置》一文认为,在元代,色目人的词源是汉语,色目人一词及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划分只是通用于汉族之中。蒙古人、色目人居高位并不是四等人制而是“根脚”的反映。此文发表后,在元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色目商人的活动是元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泉州又是元代色目商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修晓波《元代色目商人对泉州港的经营》e《史学雑誌》第108编第9号,1999年。 《しにか》第12卷第11号,2001年。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以元代色目商人聚居的主要区域——泉州为例,以元代色目商人为考察对象,论述了色目商人对泉州港的经营,侧面反映了色目商人在泉州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修晓波《大蒙古国及元初政坛上的西域商人》f《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则通过对大蒙古国及元初政坛上的西域商人的考察,认为西域商人从政是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对其作用进行了辨证分析。

元代江南地区的居住人口呈现出复杂的历史格局。潘清就此问题撰文《元代江南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基本类型》g《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随官附籍、随军驻守、商人逐利及迁徙、传播宗教等是来自蒙古高原及西域、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蒙古、色目人口入居江南的主要原因,并就其历史影响进行了评述。而丛佩远则在《元代辽阳行省境内的契丹、高丽、色目与蒙古》h《史学集刊》1993年第1期。一文中,对元代色目人入居东北作了勾勒,通过论证,认为辽阳行省境内的色目人之民族成分主要有回回、畏兀儿、钦察、康里、阿速、斡罗思、唐兀、乃蛮、吉儿吉思、兀速和憨哈纳思等。另外还有修晓波 《元代色目商人的分布》i《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元代的色目人多数是当今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曾和汉族人民一起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匡裕彻《元代色目人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j《史学月刊》1958年第9期。论述了色目人的科学活动,指出色目人和汉人一起推动了元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冯立升《元代色目人对科学技术的贡献》k《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从天文、数学、地理、医药及农业与工程技术等方面对元代色目人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关于元代色目人科举入仕的文章有桂栖鹏、尚衍斌《元代色目人进士考》l《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该文运用大量史料,从籍贯、字号、家庭、登科年份、历官等方面考证了元代中进士的色目人,凡六十一人。这有助于对元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元代科举制度的进一步研究。萧启庆先生对色目进士、士人阶层及其诗文成就亦有重要成果发表,代表性论文有《元代蒙古色目进士

背景的分析》a《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 《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P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元代蒙古、色目士人层的形成与发展》b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与《元色目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c《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 《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P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此外,马建春从礼俗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元代东迁西域人的华化过程d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礼俗汉化之考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其他论文有杨志玖先生《“色目”是一个民族吗》e《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 《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P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白钢《元代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f《民族团结》1964年第5期。、尚衍斌《元代色目人史事杂考》g《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陈国光《论牙洼赤与马思勿惕——蒙古统治时期的两位西域穆斯林政治家》h《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陈国光《蒙元统治者与西域穆斯林》i《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2—3期。、马娟《蒙元时期的穆斯林签军》j《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元代色目高丽通婚举例》k《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对元代色目家族的考察——以乌伯都剌家族为例》l《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郝浚《西域少数民族在元曲发展中的贡献》m《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族类辑述》n《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6辑,南方出版社,2003年。等。

二、 回 回 人

众所周知,元代是回回人东来的高峰时期,也是回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元代回回人参政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空前绝后。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Morris Rossabi撰写了The Muslims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o《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 《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P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讨论了大蒙古国与元初世祖朝穆斯林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对中国的贡献。同一时期,我国学者白寿彝先生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回族人物志》“元代卷”p《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 《文史知识》1985年第3期。 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P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补写了许多有名而于《元史》中无传的回回人物,填补了元代回回人物研究领域内的空白。20世纪90年代,邱树森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国回族史》(上)、(下)q同上,1996年。,这是目前中国第一部关于回族历史的专著,其中第二章是元代回回,分别论述了回回人的东来、其政治活动、经济生活、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宗教活动与社会习俗。日本学者中田吉信在世之时曾致力于元代回回人的研究工作,他最后发表的论文《元代のムスリム——その活動の概観と研究文献》(〈元代的穆斯林——活动概况与研究文献〉)r《就实女子大学史学论集》第12号,1997年。非常详细地研究了元代回回人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对于深化此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较重要的贡献。

杨志玖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元代回回人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的《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a《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3年第1、2期。 《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从《梦溪笔谈》与《谱双》中的回回谈起,认为回回一词由回纥、回鹘音转而来,讨论了蒙元时期回纥、回鹘、回回诸词杂用的原因以及回回一词的另一种称呼——撒儿塔兀勒、撒儿塔黑台,并对钦察、康里、阿速诸色目人的信仰问题进行了考察。在《元代的回回人》b《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文中,杨先生则从回回一词的涵义、回回人的东来及分布、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回回人的经济力量、回回人对元代文化的贡献、回回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回回人的宗教生活等七个方面全面考察了元代回回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指出元代东来的回回人是形成回族的主要来源,他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东来,加强了我国和中亚、西亚伊斯兰世界的联系。有关元代回回人综论性文章还有杨志玖先生《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上、下篇)c《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3年第1、2期。 《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穆宝修《元朝时期的回回人》d《文史哲》1990年第6期。、陈得芝师《元代回回人史事杂识》e《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3年第1、2期。 《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吴建伟《〈回族人物志〉(元代)举正》f《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高占福《元代的甘肃回回人》g《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此外,杨志玖先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元代回族史稿》h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是迄今我国第一部有关元代回回人的专题性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影响甚大。元代回回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张迎胜以此为切入点撰写了《元代回族文学家》i人民出版社,2004年。,较系统地评述了元代回族文学家,但作者所选代表人物的族属存在争议,如马祖常,其族属基本已确定,乃汪古人,而作者将其归属回回人,似有不当。

元代回回人中涌现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人物研究在这一专题占有很大比重,且主要集中在赛典赤、萨都剌、阿合马、泰不华等人物上。邱树森在《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j《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文中,就赛典赤家族入华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考证,肯定了“西域附元”说,认为赛氏家族入华的始祖是苦马鲁丁,并结合史料,考证了赡思丁的入仕及其履历。其他论及赛氏的论文有韩敏《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治理陕西》k《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马世祥《赛典赤·赡思丁与阿儿思兰汗》l《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程越《赛典赤事迹补记》m《中国回族研究》第2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曜《赛典赤与元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n《思想战线》1998年第7期。、李清升《赛典赤·赡思丁兴办儒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意义》o《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3年第1、2期。 《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萨都剌是有元一代著名的色目诗人,关于其族籍,历来颇多争论。萨兆沩在《一位蒙

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a《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中,肯定陈垣先生提出的萨都剌先世为西域哈剌鲁王朝答失蛮氏的论断,但就萨都剌本人的族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随着祖籍地域、贵族身份、政治地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诸方面的变化,萨氏实际上已经“蒙古族”化,称其为蒙古色目人更为恰当。而刘真伦《萨都剌姓名族别及家世考索》b《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则从族别、姓名、父祖三方面详细地考证了萨都剌族别,认为萨氏应为阿拉伯人,其全名应为阿思兰·都弥世,并提出萨都剌的“剌”字当为“刺”字之误写。有关萨氏的其他论文有萨兆沩《元人萨都剌客籍大都说》c《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罗斯宁《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剌》d《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刘真伦《萨都剌早年经商考实》e《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元代回回人可谓文武双全。文家除上述诗人萨都剌外,尚有画家、史家、政治家等。高克恭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又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一直以来是史家研究的对象。马明达的《高克恭事迹考论》f《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文,根据邓文原《高公行状》所提供的基本线索,对高克恭的有关事迹进行了考求和论证。翁乾麟《试论元代回回诗人伯笃鲁丁及其诗文》g《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考证了元代回回诗人伯笃鲁丁的生平、事迹与诗文。作为诗人,其诗文独具风格;作为政治家,其清廉善政。作者还指出伯为广西白姓回族的始祖。杨志玖先生《元代回回史家察罕》h《回族研究》1997年第2期。考察了察罕的身世、生平、著述和交游,论述了其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元代政治家、理财能手阿合马向来受到后人的指责,德国著名学者Нerbert Frank撰文ahmed:Ein Beitragzur Wirtschaftsgeschichte chinas unter Qubilaii,肯定了阿合马在元世祖时期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此后,我国学者杨志玖、杨德华《元代回族宰相阿合马新论》j《回族研究》1995年第1期。则分析了阿合马之所以“恶”的原因,同时不隐其善,对其应肯定的地方给予肯定,目的在于使史学界对其有个公正的评价。对于武将泰不华则存在争论。达应庾《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k《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该文结合史料和族谱资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证了泰来华之族属,认为其是钦察伯牙吾台氏,为色目人中的穆斯林。而王叔磐《泰不华传略与族属考证》l《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则通过梳理有关史料,考证了泰不华的生平经历,并就其族属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十四条证据,认为泰不华为蒙古人,而非色目人中的钦察族。

关于其他回回人的论文有何兆吉《元代答失蛮神道碑的文献价值》m《回族研究》1999年第1期。、曹相《纳速剌丁与云南》n同上。、黄庭辉《元代回回诗人伯颜子中生平事迹考评》o《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李佩伦《论元代回族文人

孟昉》a《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张云《答失蛮其人及其经略吐鲁番考实》b《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杨志玖《补〈元史〉札八儿火者传》c《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丁克家《论元代回回诗人伯笃鲁丁及其诗文》d《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何兆吉《元代回回乌马儿史事札记》e《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等。

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回回人居第二等,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和南人,回回人与元代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杨志玖先生的系列论文《回回人与元代政治》(一)、(二)、(三)、(四)、(五)〈上〉、〈下〉f分别刊于《回族研究》1993年第4期、1994年1—4期、1995年第2期。就这一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组系列论文从与成吉思汗同饮班朱尼河水的回回人札八儿火者、阿三(哈散纳)与玉速阿剌论起,历数窝阔台至顺帝朝的回回政治家,反映了回回人与元代政治的密切关系。在(五)〈上〉、〈下〉,杨先生专门论述了元行中书省中的回回人,从官制角度考察了回回人与元代政治的关系。而在《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g《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一文中,杨先生从官职分配、荫叙制度、怯薛制度、科举制度、刑法规定、赋税差役诸方面论述了元代回回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指出,在众多的回回人中,只有上层人士和富商大贾社会地位较高,一般的回回百姓也是受压迫剥削的群体。

其他论述元代回回人政治的文章有谷文双《关于元代回回人政治地位的几个问题》h《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马娟《元代回回人倒剌沙史事钩沉》对任职左丞相的回回人——倒剌沙进行了研究i《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元代驿站四通八达,交通大辟,为商贾往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回回人不仅擅长经商,而且回回人手工业亦有较高水平。他们的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邱树森《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j《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指出回回人对促进元代对外贸易、开辟通向漠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和天方的朝觐之路,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还指出了回回人的商业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穆宝修《元代回回人的手工业》k《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2—3期。将回回工匠分为三部分:为军队服务之工匠,为蒙古贵族服务之工匠,专事农耕用具之工匠,并从这三种工匠的活动论述了元代回回人的手工业。

西域回回人东来的同时亦将其灿烂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刘迎胜师《13——18世纪回回世俗文化综考》l《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文,综合考察了回回人的语言文字学、史学、哲学、阴阳学、医药学、天文历算学、地理学、工程技术学与矿物学、珠宝学及化学等世俗文化。通过论述,认为回回世俗文化范围很广,以上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之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是因为这项课题会对相关学科如中国穆斯林语文教学史、回族史等产生影响。陈静《元回回天算家及其

天文工作考论》a《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民族史研究》第1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则专论回回天文历算。该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回回天算家的东来与元初回回天文机构的创设、回回天算家的天文工作及元代中原与西域天算家的交流等问题,提出不应忽视回回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学的贡献。与此有关的还有阎林山《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b《中国穆斯林》1992年第2期。、马建春《元代东传之回回地理学——兼论札马剌丁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c《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民族史研究》第1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与《元代东传回回地理学考述》d《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

元代回回哈的司是管理回回人钱粮、户婚、刑名诸事务的机构。青年学者王东平撰写了《元代的回回、回回法和回回哈的司》e《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民族史研究》第1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一文,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邱树森先生《元“回回哈的司”研究》f《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考察了哈的司的建立、职能及其特点,指出回回哈的司的行废与元代政治息息相关。此外还有王东平《元代关涉回回立法初探》g《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这一时期论及元代回回人的其他论文计有邱树森《伊本·白图泰眼中的中国穆斯林》h《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杨志玖先生《关于元代回族史的几个问题》i《元史论丛》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李松茂《元史与回回史》j《文史知识》1994年第7期。、马志福《元代中国穆斯林及宗教活动管窥》k《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3期。、郝浚《元代回族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漫议》l《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王建平《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m《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杨怀中《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n《回族研究》1991年第1—2期。、李斡、周祉征《元代回回及其历史贡献》o《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民族史研究》第1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邱树森《元代回回研究札记》p《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民族史研究》第1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马建春《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q《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等。

三、 畏 兀 儿

在元代,畏兀儿也是色目人中重要的一种。畏兀儿人在政治、文化、经济诸领域亦有卓越表现。这一时期,畏兀儿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美国著名学者Francis W.cleaves就畏兀儿人的丧葬习俗进行了详细考述rUighuric Mourning Regulations,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vol.1,1977.。Thomas T.allsen的The Yuan Dynastyand Uighurs of Turfan in the 13th centurysChinaamong Equals:The Middle Kingdomand itsneighor,10th-14th Cntury,ed,Morris Rossabi. Berkeleyand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3.研究

了13世纪的元朝和吐鲁番地区的畏兀儿人。我国学者张承志撰文《元代畏兀人内部状况》a《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5.2(2002).Published by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Press, 2007.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见美国宾州希彭斯堡大学(Shippensburg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的Jonathan Karam Skaff在Journal ofasian Studies上的评介,68(1),2009;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ari Daniel Levien发表在History:Reviews ofnew Books上的介绍,38(1),January 2010,以及张海云《白迈克〈蒙古帝国的畏兀儿人〉述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利用回鹘文书,考察了畏兀儿人内部社会结构,指出畏兀儿社会封建化在元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尚衍斌对元代畏兀儿关注已久。《元代畏兀儿研究》b民族出版社,1999年。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专著。该书充分利用汉文史籍与畏兀儿语文书等多种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畏兀儿社会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清晰地描绘了畏兀儿本土的一般社会面貌。同时,本书在广泛搜集元人文集及元明方志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内迁畏兀儿及其汉化的有关问题,较详细地考察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高昌偰氏家族的活动,对元代畏兀儿家族作了深入研究,从而客观地勾勒了内迁畏兀儿人的历史走向和历史贡献。全书凡八章,后有附录、附表及参考资料。

美国学者Michael Brose对元代畏吾儿人的关注亦由来已久。他先后发表论文centralasians in Mongol china: Experiencing the ‘Other’ from TwoPerspectivesc《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5.2(2002).Published by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Press, 2007.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见美国宾州希彭斯堡大学(Shippensburg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的Jonathan Karam Skaff在Journal ofasian Studies上的评介,68(1),2009;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ari Daniel Levien发表在History:Reviews ofnew Books上的介绍,38(1),January 2010,以及张海云《白迈克〈蒙古帝国的畏兀儿人〉述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以畏吾儿人为例,分别探讨了畏吾儿人与蒙古人、畏吾儿人汉人之间的相异性 以及以畏吾儿人为中心的色目人如何利用这种相异性的经验为己谋取利益。另一篇 Uyghur Technologists of Writingand Literacy in Mongil chinadT'oungPao , 91(2005).简单回顾了塔里木盆地畏吾儿人的历史,介绍了以塔塔统阿、比俚伽普华、哈剌亦哈赤北鲁、孟速思为例的畏吾儿文字书写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及他们对13世纪蒙古人文字书写体系的贡献,最后讨论了成吉思汗最终采用畏吾儿字母来创造蒙古文字的原因,并指出畏吾儿人因其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而得到蒙古人的重用,这也是畏吾儿人能够生存下去并壮大的主要原因所在。此后,作者又出版了专著Subjectsand Masters: Uyghurs in the Mongol Empiree《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5.2(2002).Published by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Press, 2007.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见美国宾州希彭斯堡大学(Shippensburg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的Jonathan Karam Skaff在Journal ofasian Studies上的评介,68(1),2009;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ari Daniel Levien发表在History:Reviews ofnew Books上的介绍,38(1),January 2010,以及张海云《白迈克〈蒙古帝国的畏兀儿人〉述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以社会流动理论、离散理论分述了畏吾儿人在蒙古帝国的社会角色,并分析了畏吾儿人在蒙古人退出中原后很长时间内依然活跃的原因。这一著作是近些年西方文字中较为全面的成果。

贯云石是畏兀儿文学家中的佼佼者。王开元《论贯云石的思想倾向》f《西域研究》1998年4期。以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 云石28岁时称疾辞官为界,系统分析了畏兀儿文学家贯云石前后两期的思想变化,指出其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后期以佛家、道家思想为方导,又以维护民族和睦的思想贯穿其一生。罗贤佑《论畏兀儿贯氏家族两位代表人物的历史业绩及其社会原因》g《民族研究》1994年第5期。论述了阿里海牙和贯云石两位贯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历史业绩,分析了其所以取得这

些成就的社会原因。

桑哥的族属历来莫衷一是,Нeber t F ran k将其看作是畏兀儿人,并就其在世祖朝的理财活动进行了分析aНebert Frank,Sen-ge:Das Leben eines uigurischen Staatsbeam tenzurzeit chubilai’s dargestellnach Kapitel 205 der Yuan-annalen,Sinica,vol.17,1942. 《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尹伟先《桑哥族属问题探讨》b《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一文,结合有关桑哥族属的藏、汉、波斯文史料,提出桑哥可能是藏、畏兀儿合璧家庭之后裔的观点。闵文义《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贤能大臣——藏族宰相桑哥》cНebert Frank,Sen-ge:Das Leben eines uigurischen Staatsbeam tenzurzeit chubilai’s dargestellnach Kapitel 205 der Yuan-annalen,Sinica,vol.17,1942. 《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则认为其是藏族。与桑哥有关的论文还有罗贤佑《论元代畏兀儿人桑哥与偰哲笃的理财活动》d《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

高昌偰氏家族是畏兀儿著名世家,该家族支系繁盛,华化颇深,中进士者亦多,故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成果颇丰。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就高昌偰氏的华化进行了详细考证。田卫疆《元代高昌畏吾儿偰氏家族研究》eНebert Frank,Sen-ge:Das Leben eines uigurischen Staatsbeam tenzurzeit chubilai’s dargestellnach Kapitel 205 der Yuan-annalen,Sinica,vol.17,1942. 《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是我国学者对该家族进行研究较早的成果。桂栖鹏、尚衍斌对明初偰氏家族两位分别代表高丽与明廷出使的使臣偰长寿与偰斯进行了详细论述与考证f桂栖鹏、尚衍斌《高昌偰氏与明初中朝交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期。。另有尚衍斌《畏兀儿偰氏家族研究》g《元代畏兀儿研究》第7章,民族出版社,1999年。,该文关注点为元末明初偰氏家族。此外,尚衍斌在《元代畏兀儿人史事杂考》h《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一文第二部分考证了偰氏家族成员偰斯。萧启庆先生从仕宦与汉化的角度对高昌偰氏进行了论述i萧启庆《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年。。另外,萧先生还以偰氏家族成员——偰百辽逊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元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j萧启庆《元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以偰百辽孙青年时代为中心》,2002年南京“纪念韩儒林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元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黄时鉴先生则根据新材料《庆州偰氏诸贤实记》对元末因避战乱而东渡高丽的偰氏家族的一支进行了论述,详细考证了偰姓来源,并指出高昌偰氏家族并非陈垣先生所考证的摩尼教世家,而是出于佛教世家k黄时鉴《元高昌偰氏入东遗事》,《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近有偰氏后人映飞先生于退休后查阅史料,寻访族人,费时三载,编著内部资料《偰氏宗谱考略》一书。其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展示了现今偰氏在海内外的分布状况,其中云南偰氏的世系与分支尤为详备。另有罗贤佑《论元代畏兀儿人桑哥与偰哲笃的理财活动》l《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王梅堂《偰氏父子与中原文化交流》m《民族》1992年第12期。、杨镰《高昌偰氏:诗与史》n《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马娟《元代高昌偰氏家族再探》oНebert Frank,Sen-ge:Das Leben eines uigurischen Staatsbeam tenzurzeit chubilai’s dargestellnach Kapitel 205 der Yuan-annalen,Sinica,vol.17,1942. 《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等论文,分别就偰氏家族成员的历史活动、功绩及其诗史成就进行了阐述。

廉氏家族是元代畏兀儿另一高门望族。王梅堂《元代内迁畏兀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a《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对廉氏家族内迁后姓氏的形成,居地之变迁、家世人物之婚姻、成员等进行了详细考证论述。

关于其他畏兀儿人的论文有尚衍斌《元代畏兀儿人史事杂考》b《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尹伟先《维吾尔族出身的吐蕃宣慰使叶仙鼐史事考述》c《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王胞生《元代入滇的畏兀儿人》d《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胡小鹏《〈元史·叶仙鼐传〉补考》e《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等。

吐蕃在元代已成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一地区,元朝通常委派有语言优势的畏兀儿人行使这一职责。尹伟先就此撰文《元代参与吐蕃事务的畏兀儿人》f《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考述了元代参与吐蕃地区事务的畏兀儿人及其事迹。通过爬梳史料,就任职于元代宣政院中的畏兀儿官员之姓名、族属及其事迹进行了考证。另外,作者还研究了元代畏兀儿喇嘛及其文化贡献以及出身于畏兀儿的吐蕃宣慰使叶仙鼐的事迹。如果说尹伟先研究的是参与元朝地方政务的畏兀儿人,那么尚衍斌则对任职中央的畏兀儿人进行了研究。他在《元代中书省的畏兀儿族大臣》g《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一文中论述了在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任职的畏兀儿族大臣的状况,探讨了他们在元朝统治中的作用。另外,尚衍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撰文《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考》h《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对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的渊源作了进一步的考释,认为亦都护是元代畏兀儿地方政权的最高首领,并对亦都护起源于Ydyqut——ahri提出佐证。对亦都护进行研究的还有罗贤佑《元代畏兀儿亦都护谱系及其地位变迁》i《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党宝海《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元代畏兀儿人在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王开元《元代维吾尔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贡献》k《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从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成因探讨方面论述了元代维吾尔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田卫疆《论元代畏兀儿人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l《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从语言翻译,文学诗词,史书编撰、书法、绘画、音乐三个方面论述了元代畏兀儿人的文化成就,认为其为唐宋以来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畏兀儿人不仅将其优秀文化带入中原,而且也善于吸收汉文化之精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程溯洛《元代维吾尔人对祖国文史的贡献》m《历史教学》1964年第3期。等。

元代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政治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交通也得以改善。畏兀儿人纷

纷内迁。尚衍斌《元代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a《民族研究》1997年第1 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对此作了详细考察,并分析了内迁畏兀儿人吸收汉文化的主要原因。

在对外交流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当首推列班·扫马。王永生《元代著名维吾尔族外交家、旅行家拉班·扫马》b《文史知识》1992年第3期。就扫马出使欧洲事件进行了论述,认为这是我国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畏兀儿不仅以其独特鲜明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立于民族之林,而且还引起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杨富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文《宋元时代维吾尔族景教略论》c《民族研究》1997年第1 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论述了元代维吾尔族景教的发展及维吾尔族景教徒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元代兴盛一时,不少维吾尔贵族也皈依了喇嘛教,成为喇嘛僧。张羽新《元代的维吾尔族喇嘛僧》d《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则考证了阿鲁浑萨理、必兰纳识里、舍蓝蓝、迦鲁纳答思等皈信喇嘛教的维吾尔族上层人物的事迹。田卫疆《〈元典章〉中有关畏兀儿丧事体例诠释》e《民族研究》1997年第1 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论述了畏兀儿的丧葬文化。通过对《元典章》中《畏兀儿丧事体例》的考证,揭示了元代乃至其前畏兀儿人的丧葬制度及其变化。

其他文章有田卫疆《试论元代畏兀儿人在维护祖国统一中的作用》f《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刘迎胜师《元代畏兀儿地名及其历史沿革》g《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邵如林《元高昌王细林的斤葬地考》h《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田卫疆《元代畏兀儿人内迁及其原因初探》i《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门岿《论元代维吾尔族作曲家薛昂夫的散曲》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5期。、贾丛江《蒙元时期畏兀儿人领地述论》k《中亚研究》1990年第3期。等。

四、 唐 兀 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佐口透就撰写了《蒙古帝国の唐兀惕》l《史学杂志》第59编第12号,1950年。,是这一领域较早的研究成果。70年代,我国学者白滨、史金波以碑刻资料为主,阐述了西夏灭亡后唐兀人的发展状况m白滨、史金波《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论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活动》,《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80年代初期,Ruth Dunnell(邓如萍)以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国家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Tangutsand the Tangut State of Ta Hsia(《党项人和党项人的国家西夏》)nPrinceton University,1983.。90年代,孟楠发表了《浅析元代西夏人组成的军队》o《民族研究》1997年第1 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对元代西夏人组成的军队

种类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孟楠《元代西夏遗民婚姻研究》a《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详细考察了西夏遗民在婚姻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并分析了其婚姻的特点。元代西夏遗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b《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就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分布地区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其融合于其他民族中的主要表现。

限于史料,学界主要依据碑铭资料对西夏(唐兀)人物进行研究。任崇岳《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c《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就是根据《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证了西夏人忙哥察儿的生平仕途。张相梅《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碑》d《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介绍了1983年在河南濮阳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该文照录了全部碑文,对此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唐兀氏为西夏党项之杨姓,被赐姓“唐兀”,并简单提及唐兀台及其子唐兀闾马的事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1985年在河南濮阳发现的《述善集》为研究元代西夏遗民无疑又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述善集》是唐兀人唐兀崇喜(又称杨崇喜)所编文集,包含丰富的元代西夏遗民的史料。焦进文、杨富学二人对这一重要文献进行了校注,题为《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e《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不仅公布了文集内容,还对文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瞻的考证与校注,为学界利用这一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同年还出版了与之相关的《〈述善集〉研究论集》f同上。,所收论文或探讨《述善集》史料价值,或探讨河南地区的西夏遗民,或探讨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等,可算得上近些年来关于元代唐兀人较新的研究成果。

其他关于唐兀人的论文有汤开建《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g陈乐素主编《宋元文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马明达《元末西夏人那木翰事迹考述》h《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等。

五、 吐 蕃 人

吐蕃亦是元代主要色目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对元代吐蕃人研究比较充分、全面的是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Нerbert Franke)的论文Tibetans in Yuan chinaiChina under Mongol Rule,ed. by John D.Langlois,Jr.,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1.。该文充分应用汉、藏、蒙古、波斯多种史料论述了萨迦班智达与阔端的接触、八思巴的事迹与成就,元朝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指出吐蕃萨迦派僧人与蒙古皇室有通婚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汉僧与吐蕃僧人(西僧)之间的关系,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藏传佛教与道教的关系,认为反对道教的是汉僧而非西僧。文章最后还指出,中国史家将元朝的灭亡归结于对藏传佛教的过度纵容,西方史家亦持相同观点。作者认为,对藏传佛教的纵容的确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但是藏传佛教的经济是否真地达到了可以毁灭元朝的程度需要质疑,倒是汉僧在顺帝时期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篇论文对于我们重新看待与评价吐蕃人对元

代政治、社会的影响颇有启发意义。

此外,学者们对于吐蕃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人物方面。王启龙《元朝帝师八思巴家世考述》a《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就藏族圣僧、元朝帝师八思巴所诞生的款氏家族的源流进行了简短而明晰的描述。在另一篇《忽必烈与八思巴、噶玛拔希关系新探》b《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中,王启龙则考述了忽必烈与八思巴结交的复杂过程及忽必烈为何选择与八思巴联合,并就他们与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噶玛拔希之间的关系诸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补充。

周生文、陈庆英撰文《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c《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一代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通过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得出元代从内地通向西藏的驿站在玉树地区是穿过称多、玉树、囊谦三县的东部。八思巴在此的活动对安定玉树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关八思巴的论文还有薛学仁《八思巴在元朝统一西藏中的作用》d《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陈庆英《元朝国师八思巴》e《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辛存文《八思巴评传》f《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周宏远《八思巴与元代“八思巴文”铸币》g《内蒙古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等。

胆巴是元代除八思巴外最负盛名的藏族僧人。Нer ber t F ran k 撰写了两篇论文 Tanpa,a Tibetan Lama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sh与Tibetans in Yuan chinai。此外,陈庆英、周生文结合藏文史料与汉文碑铭与历史调查资料,撰写了《元代藏族名僧胆巴国师考》j《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对其生平及在元代藏族史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论述。关于胆巴的另一篇是仁庆扎西《胆巴碑与胆巴》k《仁庆扎西藏学研究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六、 其他色目人

除上述回回、畏兀儿、唐兀、吐蕃等族外,元代其他色目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剌鲁、阿儿浑、钦察、康里、汪古等民族上。

华涛《穆斯林哈剌鲁人、阿儿浑人早期史研究——突厥语部族伊斯兰化开始原因初探》l《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一文,对蒙元时期东来的两大突厥族——哈剌鲁和阿儿浑的早期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就其皈依伊斯兰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另有杨志玖先生《元代的阿儿浑人》m收入《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马娟《哈剌鲁人老的沙述略》n《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

钦察部在元代属色目之一种,其人勇猛善战,被收编为钦察卫。韩儒林先生就其居

地做过详细而又缜密的考证a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新民《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唐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4期。 Leiden:Brill,1972.《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陆峻岭、何高济先生对钦察居地亦有所考述b陆峻岭、何高济《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文史》第6辑,中华书局,1982年。。叶新民就作为元代禁卫军之一的钦察卫有专门论述c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新民《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唐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4期。 Leiden:Brill,1972.《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马建春曾就钦察人屯田、钦察人在元朝的活动方面,从整体上对该部落进行了研究,分别见《元代东迁西域人屯田述论》d《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钦察、阿速、斡罗思人在元朝的活动》e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新民《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唐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4期。 Leiden:Brill,1972.《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刘迎胜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对床兀儿的活动进行了考证,弥补了正史之不足f刘迎胜《床兀儿及其家族的活动》,《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刘师还对土土哈一族的故里进行了考证和梳理g刘迎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另外,张沛之对土土哈家族从其族属、居地、世系、家族地位、婚姻、祭祀及文化生活诸方面对该家族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这一家族是元代“第一色目显贵家族”h张沛之《元代土土哈家族探研》,《元史论丛》第10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马娟则对床兀儿之子燕铁帖木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其一生给予了客观评价i马娟《元代钦察人燕铁木儿事迹考论》,《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美国学者John W. Dardess在《conquerorsand confucians:aspects ofPolitical change in the Yuan china》j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73.一书中曾对燕铁木儿有所提及,但仅限于对燕氏在两都之战中表现的叙述,一定程度上是对汉文有关燕氏记载的翻译。

汪古部是金元之际活动于今内蒙古大青山南北麓的一个部族。上世纪日本学者樱井益雄、小野川秀美分别撰写了《汪古部の一解釋》k《东洋史研究》第2卷第4号,1937年。、《汪古部族考》l《东方学报》第6册,1936年。,是较早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周清澍先生在这一领域亦发表了一系列有份量的论文,对其统治家族、族源、首领封王事迹、与蒙古部的通婚关系、领地及其统治制度等问题,均进行了详细考证与分析,如《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的族源》、《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迹》、《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m均收入《蒙元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979年《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上刊载了洪用斌、盖山林的研究汪古部的论文,分别为《汪古族社会制度初探》、《试论元代汪古部社会经济生活》。此后,洪用斌发表了《元代汪古部长食邑按打堡子考》n《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就其部长食邑按打堡子进行了考证,认为是元代集宁路所属的一个政区。

元代犹太人亦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澳大利亚学者Donal D.Leslie对开封犹太人进行了详尽考证与论述,出版了著作The Survial of the Chinese Jews:The Jewish Community of K’ai fengo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新民《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唐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4期。 Leiden:Brill,1972.《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刘迎胜师在《关于元代中国的犹太人》p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叶新民《元代的钦察、康里、阿速、唐兀卫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4期。 Leiden:Brill,1972.《元史论丛》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一文中,考察了元代的

犹太人,称为术忽回回,属色目人。另外该文还考证了犹太寺院的称呼。

其他论文有Francis W.cleaves的K’uei-k’uei ornao-nao?a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10,1947. 《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文献》1997年第4期。、党宝海《察罕帖木儿的族属、生年与汉姓》b《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杨志玖先生《元代的吉普赛人——啰哩回回》c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10,1947. 《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文献》1997年第4期。、何兆吉《试论不忽木的汉化事迹与汉学成就》d《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修晓波《〈元史〉土土哈、不忽木传订误》e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10,1947. 《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文献》1997年第4期。、马建春《元代东迁中土的康里人》f《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等。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元史学界对色目人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与日本学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迎头赶上,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回回人、畏兀儿人的研究相对较为充分,而对其他色目部族研究不足;第二,根据前辈学者的研究可以知道,元代虽然实行四等人制,但其界线并非我们想像中的那般严格,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持久而又频繁的互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于色目人单个部族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于各个部族之间,特别是色目人与其他群体,如色目人与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的互动与联系关注非常不够,还缺少立体式的研究;第三,鉴于色目人在元代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考察色目人与元代社会之关系亦是元史学界需要关注的课题,但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希望学界继续关注元代色目人这一重大课题,拓展其研究领域,加深其研究力度, 不断深化这一研究。

(本文作者为兰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回族学报民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们的民族
致敬学报40年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