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与做人做事问题的探究

2014-03-11 12:0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扶风国土资源局, 陕西 扶风 722200 )

12年来,笔者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做人、做事的问题,在西安,宝鸡、杨凌等16个市、县、区,对行政人员,企业员工,在校学生,武警官兵、在押人犯进行义务宣讲达320余场,人数近17万,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受到了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曾被中央经济日报理论部评为“走进新世纪新闻模范人物”并先后荣获“陕西省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个人”、“宝鸡市十佳文明市民”等多种荣誉称号,并被陕西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客座教授。

在12年的宣讲过程中,接触了国家公务人员、企业员工、在校学生、武警官兵等社会各类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三观” 的内涵认识并不明确,而且也不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苦涩的哲学概念,在大学的哲学课堂上学过,在各类文件中看到过,在领导的讲话中听过,在党校培训时也学过,但当时都是为了应付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没在意对“三观”做深入的思考。所以从潜意识上讲,他们认为“三观”确实是重要的,但从理论上讲,却又说不清,而且认为目前的侧重点是发展经济,对这些理论问题也没有必要去说清。有的同志认识更偏激:“马克思哲学原理已经过时了,说得再清也没用……”面对大多数人对“三观”问题所持的冷漠态度及模糊认识,笔者就“三观”与做人做事问题做了认真研究。

1 世界观是做人做事的总开关

世界观是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关系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对人的活动发生支配作用,发挥决定作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它主要解决做人做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人的看法、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生活中往往是看法决定态度,态度支配行为,行为又作用于彼此的看法和态度,于是产生新的行为,这就形成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这两种循环方式。就是这两种循环方式,决定着人生的质量,事业的成败、人缘关系的优劣、冷暖等等。一个人如果对社会的看法是正确的、美好的,那么,他所持有的态度就会以美好的心灵去洞察这个社会,他必然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好的、善良的、对人有益的方面,于是,他的行为就会尽力的去呵护它、发扬它。他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后,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就会使这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道德品位越来越高。如果这个人对社会的看法是丑恶的,他持有的态度必然会以不健全的心态去应对——责难、报复甚至不择手段的去损害社会。他的行为必然又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导致的恶性循环便是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差,道德品质越来越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看法好,他的态度就是尊重、理解、接纳、支持,形成的良性循环就是彼此之间团结、友好、和睦;如果看法不好,持有的态度就是反感、蔑视、排斥或者坚决不予接纳,形成的恶性循环便是误解、仇恨或者冲突,而在所有的冲突当中,无知和偏见引发的问题往往比利益引发的问题更可怕后果更严重。因为利益上发生问题后,可以调理、摆平,而无知和偏见引发的问题往往是越摆越不平,越理越不清,这就形成人与人之间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所以,看法和态度对人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看法、态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浅层次的世界观在人意识中的反应,它也决定着人的潜意识行为——怎么看,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由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再加上偏见又是人性弱点之一,它像极易传播的菌毒,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它的侵袭。为了减少偏见的杀伤力,要求人们尽量客观、公正的看问题,就必须刻苦学习并遵循马克思主义给人们提供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他对人生的看法就是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于是,他必然就会以卓绝的奋斗意识,去经营人格与精神,经营责任与奉献。

2 人生观是做人做事的具体彰现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这是人生观的基本含义。人生观主要包含三个问题,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度完人生。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正确世界观指导下确立的正确人生观,是做人做事首先必须的条件。严格的讲,德性就是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要用卓绝的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去面对自己人生的人,肯定是具有和树立了正确人生观的人。雷锋和社会生产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就是确立了正确人生观的楷模。人生观虽然是个人的事,但实际上它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相联,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这一点。对人生观的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常不断的进行改造,这改造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人生观的改造就没有意义,就不会取得成效。如果这个人的世界观错了,他的人生观必然会错。他就会以消极的、悲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甚至会不遗余力的去经营可耻与缺德,经营贪婪与犯罪。

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他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社会、国家和民族,就会以百倍的热情去工作,就会自觉同各种违法犯罪做到斗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3 价值观是做人做事的理性自觉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对做人做事之意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解决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展示自身能耐的问题。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是同义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价值是衡量客体对主体的有用程度的一个概念。所谓价值标准则是评判事物重要性或有用性以及优先实现的次序,而价值取向则指向价值观。假如这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就会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同时,把尽力为社会做出奉献和牺牲放在重要位置,以此来体现做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指向。并把此目的作为优先实现的第一位,他的价值观必然会指向民族、国家、社会和事业。如果这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错误的,他必然会把谋求自身利益放在优先实现的第一位,他的价值取向就会指向金钱、指向自己。纵观历史舞台上的忠臣与奸臣,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与落后;人际交往中的君子与小人,其分水岭全都是由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如果说,人的潜意识的行为是由世界观即看法决定态度,态度支配行为的话,那么,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就由价值观支配了,这就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驱使行为。

总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他给人们提供了的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每个人必须坚持的正确思维方法。如果对科学世界观的认识模糊不清,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则无从谈起。

4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懂得了“三观”的概念内涵,还必须明确“三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才算基本理解和把握了“三观”的基本精神。在这三者之间,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而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体现世界观,它们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好恶和追求,也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同时还决定着一个人评判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最根本的价值度量,并由它们直接控制、支配、影响着人的言论、行为、动机和作风。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类似于下列例子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在螃蟹的眼里,所有顺着走路的动物都是横行的;在蝴蝶看来,所有的蜜蜂都是愚蠢的;如果让孔雀来评判,猫头鹰就成了世界上最丑陋、最无用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受到贼的尝识,这个人小偷小摸的技术绝对就会过关了。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英雄所见略同,小人臭气相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不可与之谋”等等说法都是“三观”决定的体现。这就说明人的“三观”一错,评判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标准都会大错而特错。犹如再美好的景物一旦映进湖水,立刻会颠倒过来,再美好的形象,在哈哈镜面前一站,必然就会变型是一个道理。

纵观社会上所有的歪风邪气、谬论邪说、腐败现象、犯罪行为、不良作风,无一不源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荣辱观等等全都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世界观一错,人生坐标、价值标准、追求目标都会大错而特错。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每个党员和干部来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首要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关注在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中的“三观”的教育学习,把“三观”的教育学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但在实践中,大多数同志因忙于日常的事务操持和沉重的工作压力,都把学习理论当成软任务而有所忽视。因而,对这些极应“说清”的基本理论思想根本没去深思。作为有知识、有觉悟的现代从业者、基层的领导者本应该都明白这些最基本的道理,但很多同志,偏偏把它当成“过时了的理论”,实实在在的被忽视了。致使栽了跟斗却找不到真正原因。也正因为“说不清”,才使部分人自觉不自觉的演化为罪恶的俘虏,变成了社会的灾星,充当了创建和谐社会的致命杀手。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所在,只有在“三观”问题上明白了、自觉了,才能以独特的方式面对人生,做好人、做好事,体现做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 真.领导干部“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J].长白学刊,2009,(5).

[2] 王伟民.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J].党史文汇,2004,(9).

[3] 袁 坤,曹旭波,邓 微.浅析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三观” 教育的基本成效 [J].山东社会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五毛钱的“三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生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