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
—— 基于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现象的分析

2014-03-15 01:08赵卫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平现象

赵卫静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完善我国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
—— 基于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现象的分析

赵卫静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近年来,农村学生高考弃考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诱因,城乡二元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严重阻碍了农村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步伐,造成了社会差距拉大,社会阶层流动停滞等不良后果。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维护教育公平,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实施,政府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更好的优化我国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高考弃考;农村学生;城乡差异:教育救助

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衡量知识水平的教育程度同样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那么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分层过程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也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学生高考弃考。2009年,全国有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这是自我国9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到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则接近了100万,之后一直到2013年高考人数逐年递减,虽然2014年考生数量939万人同比小幅增长,但弃考率仍居高不下 。近5年,高考弃考率约为10%,弃考现象依然未见颓势 。诚然,考生放弃高考可以归结于选择多样化,但高考作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选拔形式,其价值显然不能停留在经济学机会成本和理性人选择的假设上。同时高考弃考现象本身仍有诸多问题:为什么弃考现象发源于农村并且主要在农村地区流行?同样是弃考,而结果往往是“城里孩子留洋,农村孩子打工”?在社会阶层不断拉大的今天,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没有资金,没有背景,没有关系,考入名校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道路。然而,当前的教育现实并没有起到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作用。

一、学生高考弃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生高考弃考的现象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问题,弃考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弃考者。这类大多数是为了更好的教育,选择出国留学,有较少一部分为不愿意在继续上学进修。另一种是被动弃考者。大多数为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条件或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放弃高考,转而迈向社会打工。所以对农村学生弃考现象的分析是本文重点,农村学生弃考的原因有: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体现在我国的教育上:

1.农村地区经济压力

经济条件对教育的限制影响是由来已久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虽然国家大力推进了基础义务教育,对教育的补助与帮扶政策不断增加与深化。但是从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近几年最高一次投入只是占到3.32%左右,而这样有限的财政投入,也明显偏向城市,导致乡村教育举步维艰,教育的成本大部分仍由考生个人及其家庭来承担[1]。首先,在现行教育收费机制和扶贫帮困机制下,高中生无法享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的政策,也没有大学较为完善的奖勤助贷贫困资助体系,是一个尴尬困难群体,很多农村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困难。其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也在不断大幅上涨,教育开支在城乡贫困家庭中占到了很大比例。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以“助、减、免、补、勤”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但由于财政不到位,这种体系的各种资助方式并没有发挥其应起的作用,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数额与项目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无法从根本解决我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对于大多数并不算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经济压力作为一种首要因素,直接和间接导致了一些寒门子弟不得不放弃高考。

2.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不同阶段制度的约束,机会和地位的获得机制本身就存在不平等,教育资源等不公反而更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与固化。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学校普遍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优秀资源仍在向城市,较发达地区流转。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公共教学资源的贫乏使得农村的孩子通常没有条件和手段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同时,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少会选择通过家教补习、名校名师点拨等渠道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可以说,农村的孩子从起跑线上就和城里的孩子难以并驾齐驱了,在今后面临同样的高考试卷时其考试结果对比更是可想而知了。另外,高考当前趋向多元化与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也造成不利。所处环境的不利使得农村学校和家长无意识并无力去专门培养孩子的特长,以加分的途径来提高农村学生高考成绩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这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竞争,使得近年来能够考入一流大学的农村学生不断减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不公平

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理想在国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追求知识的本真与改变生存位置的现实价值观相结合,催生了人们为高考努力拼搏的动力。然而,随着连续多年的跃进式大学扩招,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本因“通胀”而呈现出了一种贬值的趋势。“知识改变命运”的金子烙印逐渐褪色。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理想的就业岗位总是供大于求,合适工作难找现象越来越普遍。

对于农村学生面临的问题来说。首先是自身资源竞争的失败,占有优势教育资源家庭在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上更有保证的好大学,甚至出国发展。同时,家庭有背景或者有财力的学生只要毕业,家长就已经为其铺好发展道路。所谓的就业难,实质上是以绝对比例成为平民子弟的难题,对掌握资源的家庭来说,就业难,找好工作难是假命题。与此同时,高等名牌院校的农村学生数量比例正逐年下降的情况也在不断浮现,大量农村学生只有挤入普通高校与大中专院校读书,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一些学生自认难以考上名牌院校,而普通院校更难找到理想工作,从而灰心丧气。

这些因素,都容易给农村学生以负面影响使之“理性”选择放弃高考而直接寻找从业机会。

二、如何看待农村学生弃考这种现象

我们看到弃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以及整个社会的现实造成的。这种现象所牵扯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学者孙立平指出的,随着市场化转型的深入,资源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短暂公平化之后重新积聚,生活机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成功的机会反而在相对减少[2]。在机会不公平、资源不公平的前提下接受弃考,虽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但是这于教育的意义就会背道而驰。

首先,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这个社会弱势阶层向上流阶层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一定程度化解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抗。因为高等教育结业证书意味着处于较高的知识层次,同时也是从事高端脑力劳动的无形的资格认证。对于青年人来说,有了大学生的身份,等于是上升到了人生的又一高度。因此,教育体系中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都会堵住了无数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渠道、向上攀登的勇气,会给普通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弃考现象背后很多学生的无奈,以及现象背后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社会底层上升通道不畅,社会阶层固化,“富是富的原因,穷是穷的原因”,这样就会形成“金字塔型”、“倒丁字型”等病态的社会结构模式,这样容易加剧中低阶层的身份焦虑,拉大社会阶层的断裂面,破坏社会的合理结构[3]。

三、对农村学生弃考现象的解决对策

就当前而言,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一个必须承认而又无奈的现实,对学生来说保证接受教育权力的公平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他们的公平,在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方面,政府显然责无旁。

(一)完善国家教育救助制度,加强贷款救助运行机制

首先要保证贷款制度的良好运行,进一步理顺国家、学校、银行、学生四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制定教育救助法律法规,丰富贷款风险规避工具及规避平台,放宽经办银行的利率自主权。丰富贷款种类,优化借贷结构,延长还款期限,加大助款金额,保证贷款的有效性供给。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领取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比例及奖励面;积极探寻多种途径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公司来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或资助困难的学生基金,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助学。

(二)改革国家招生制度,平衡城乡省际的教育机会

首先,平衡高校地域分布及录取分数线。通过人口对比发现部分省市高中在校生人数较大,是全国的高考大省,如河南、四川等经济较落后,农业较多的省份。但其拥有的高校数量与待考学生比例极不协调。待考学生相对较少而高校众多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高考压力小且资源多。这种对比明显显示出我国教育存在地区差异问题。高等院校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许多高校在招生时给本省区的名额比例非常高,录取分数低,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4]。高等院校应该放宽地域限制,在大学招生时适当向高校数量少、农村人口多、待考学生比例达、经济不发达、录取比例较低的省市倾斜,按考生比适当分配高校在这些地区的招生名额,这样既能引起人才地区交流又能减少这些地区因为起点不同而导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三)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高校改革,提高就业率

首先,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调整并与时俱进才能缓解这种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供需达到饱和状态,实质却是教育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越发严峻,但这绝不代表着人才过剩,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的是高新技术和专业操作等工作领域职位的空缺,这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5]。那么就要适时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不能只培养科研学习型人才,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人们意识的偏见,国家对待大学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扶持力度的不同,社会对待大学生与职业技术学上态度的不同,还有职业技术学校本身管理的松弛导致了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要科学地认识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职业技术学校也要加强自身管理,形成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教育结构。

其次,要转变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高校要努力提高大学教育水平,自觉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确立培养方向,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有用的知识技能,真正与社会接轨。

希望这些农村学生的“牺牲”,能够唤醒人们的思考,推动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关注农村家庭的孩子,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上得起大学、就得起业!

[1]李龙.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N].广州日报,2009-1-24(6).

[2]吴尊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3]李茂.“高考近了,考生跑了”现象解读[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4]赵婀娜.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N].人民日报,2009-01-15(11).

[5]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0(3).

Policy research of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education fair——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rural studen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est

Zhao Wei-jing
(Henan Colleg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ural students give up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caus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deeply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unfair education,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rural students to ent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et a good education, the society,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social classes as well as the flow stagnation. Perfect education assistance policy, maintaining the education fair,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 on aspect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play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better opti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promote the education fair.

give up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the rural students;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education aid

G40

A

1000-9795(2014)012-000050-02

[责任编辑:周 天]

赵卫静(1991-),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公平现象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