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业务需要区别对待、循序推进

2014-03-16 09:46徐奇渊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外汇市场汇率跨境

徐奇渊

人民币跨境业务需要区别对待、循序推进

徐奇渊

作者名片:徐奇渊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仅经常项目、长期直接投资两项,2013年全年人民币结算量达到5.16万亿人民币,约合8300亿美元。这还没有计算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中国以百亿美元计算的额度开放。2014年2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已晋升到第七位。而在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的位次还在30名左右。

从理论上来说,尽管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不等同于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完全可兑换,但是,货币国际化的程度却以资本项目自由化和货币可兑换程度为条件。而反观目前的人民币,其国际化的进程至少有两个较为特殊的制约因素:第一,在过去大部分时间,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处于对美元软钉住的状态;第二,中国的资本项目仍然没有完全开放,某些项目仍处于行政审批、额度控制,甚至完全禁止的状态下。

上述两个因素,是分析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以此为背景,在不同的国际收支项目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将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冲击。由此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货币当局,有必要对不同项目有所区别、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地,可以将人民币跨境的业务分成三大类来看:

第一类:出口贸易、外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官方政策应该积极鼓励,但重点是需要注意真实性审核。

如果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或者外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结算货币由原来的美元改变为人民币,则意味着,中国会收到更少的美元外汇。因为在外汇市场上,人民银行通常面临着购买美元外汇的压力,以实现稳定汇率的目标;所以,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这两个项目的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减少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压力。

从货币供给来看,原先央行是通过在外汇市场购买美元,来投放基础货币的。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后,央行虽然不再通过外汇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但是,通过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人民币本身,就使基础货币增加了相应的数量。因此,对于这里的情况,使用人民币结算前后,货币供给本身并没有变化。

因此,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下的人民币结算,不仅不会对中国国内货币供给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使得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少放缓,从而使央行的外汇资产比例有所下降。所以,这类人民币跨境流通是政策应当积极鼓励的。

当然,这一判断是建立在真实性交易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资本项目管制的背景下,人民币离岸、在岸市场的利息、汇率都存在价差。这时候,假如放开人民币在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下的交易,同时激发了虚假贸易、虚假直接投资,那么,这时候国内的货币供给就会受到冲击。所以在积极推动这两类交易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真实性的审核。在2012年末到2013年初,以及2013年后期,因为套利的机会陡然放大,人民币结算的虚假贸易也一度出现,官方对此也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

第二类,对进口贸易、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合格境内机构资者(QDII)放开人民币结算。对于这类交易,人民银行应持谨慎的态度,或者应该更将汇率制度的改革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上来。

首先,对于上述项目的交易,如果结算货币从美元变成了人民币,那么外汇市场上美元的超额供给就会增加。因为中国企业、投资者,用人民币就可以进行交易,不再需要使用美元进行支付、结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市场上美元将显得更为过剩,为了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央行被迫进行更多的干预。结果,人民银行的外汇资产比例将上升更多。

从货币供给来看,如果观察基础货币,在允许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虽然央行干预得更多,投放了更多的基础货币;但是,因为中国企业、投资机构,通过进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支付了相应金额的人民币,从而抵消了央行通过干预额外投放的人民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增加。

总之,第二类项目,对境内的货币供给影响有限,但是却会带来外汇储备更多的增加。对于这一结论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该结论与前提假设有关,即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被动干预。如果这一假设不成立,也即央行允许人民币汇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则这类人民币跨境流通,并不会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其次,如果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仍然是货币当局的重要目标,则上述渠道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将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货币当局需要考虑由于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增加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第三类:境内机构在香港发人民币债券并流回境内、境内机构从境外获得人民币贷款、允许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包括投向银行间债券等领域的人民币QFII。对于这些项目,需要人民银行密切关注,短期中应当仍然保持额度限制,并以谨慎的原则渐进放开。

一方面,这类人民币跨境业务,并不会对央行构成外汇资产增加的压力。在这些业务禁止的时候,境内、外机构同样也难以用美元进行此类交易。因此,当管理额度有所放开之后,通过这类项目回流的人民币,并不会对外汇市场的美元供、求造成直接冲击。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上述项目回流的人民币资金,将直接进入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并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尤其是在离岸、在岸人民币相对分割的情况下,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较低,这时候境外人民币的低利率就会向境内传递。这些,都将导致境内金融资产的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同时导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投机动机上升,并对实体经济产生进一步的间接影响。

可见,如果这些渠道回流的人民币数量可观,则将对境内的货币、金融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理性的货币当局,必然对此会保持密切关注。相应的,额度管理的方式也应该谨慎处理,不宜放开过快。

综上所述,人民币跨境业务应该分为三类进行区别管理:(1)出口贸易、人民币FDI,在积极推动这两类交易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真实性的审核。(2)进口贸易、人民币FDI、人民币QDII。对于这类交易的推进,央行应该更急迫地考虑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否则,货币当局需要考虑由于外储进一步增加带来的成本和风险。(3)境内机构在香港发人民币债、允许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机构从境外获得人民币贷款,以及包括投向银行间债券等领域的人民币QFII。这类交易将对境内资金价格产生冲击,在目前的利差、汇差情况下,将会推升境内资产价格,甚至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货币当局密切关注,短期中应当仍然保持额度限制,并以审慎的原则渐进放开。

从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甚至出现了近年来较为罕见的走弱行情。以此为契机,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日波幅,使之从原来的上下1%放大到上下2%。这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压力,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松了绑。

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显著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人民币结算渠道进行套利的投机者面临巨大风险,这时候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这些交易的水分都将缩小,走上更为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外,如果从比较乐观的角度看,汇率制度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那么,进口贸易、人民币FDI、人民币QDII也将获得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因此,可以预期,在投机热情退却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现放缓,但是会表现得更为健康、可持续。

栏目主持:张 奕

猜你喜欢
外汇市场汇率跨境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2016年11月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
2016年9月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
2016年7月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