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割:初中教学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2014-03-19 15:48鲁兴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学生

鲁兴树

人是时间性存在,每个人都在经历相等、相同的时间;但每个人并非以同样的方式渡过时间,这其中就涉及到时间的分割。而时间如何分割,又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与发展。我们可借鉴这一看问题的视角,尝试从时间分割来审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学生的时间可以从多种维度来划分。按照学生所处的空间,可分为在校时间和非在校时间;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按照学生在时间中的生存内容,可分为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按照时间可否由学生自由支配,可分为自由的时间和非自由的时间。按照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可以作多样化的分割。

时间本是绵延的存在,对时间进行分割,是为了提高活动效益,形成集体秩序,但时间如何分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以下试从伦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分析学校在对学生时间分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政策改革建议。

一、从伦理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

从伦理角度来看,有两类时间分割尤其值得关注。一类是按照学生个体与在校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分为“为我的时间”和“为他的时间”。所谓“为我的时间”,是指对我有意义,我也投入其中的那部分时间。“为他的时间”,是指虽然我也在场,但从发展的意义上看与我无关,比如,所授内容我不感兴趣,或我听不懂,但又不得不在场。这时,虽然我和他人共同在某一时间中渡过,但时间在意义上不属于我,甚至是异己的。

“为他的时间”,这里的“他”可以是教师或者是学校。如果教育并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出于功利需要,出于比教师和学校的升学率、平均成绩,而规定学习内容,分割学生的时间,甚至出现各科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学科的成绩而抢占学生的自习、课间休息以及所谓副课的学习时间的现象。这时,学生在校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就表现出“为他性”。

“为他的时间”,这里的“他”,也可指学生。例如,在固定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全班同学被纳入统一的时间管理。他们在同一时间里,身处同一空间,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学生又各具特点,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智力特长,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是陪衬或陪读的角色。在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下,不要说一个班的同学面对相同的课程,一个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这种制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无视初中正是培植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时间不仅具有量的属性,还有质的属性。在“为他的时间”里,我的时间就是被浪费,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就是缩小生命的空间。更可怕的是,这种浪费不是一时的,在现行学校制度作用下,学生一旦处于不利的局面,会持续一个学段,如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当然,这里也有交叉现象,在很多时候,“为我的时间”,不排斥也是“为他的时间”。

另一类时间的分割,是把时间分为自由时间和非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学生能自己支配的时间。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1]。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的自由时间又有几何?一位中学家长写给《中国教育报》的一封信中说,“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量多而繁杂的家庭作业需4至6小时才能完成,加上白天在学校上课长达12个小时,早7点上课晚7点放学,远远超过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成人每天才工作8个小时,他们竟达18个小时……”[2]

自由时间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是否拥有自由时间也是人生命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是否拥有自由时间,也反映着他们的生存和生命状况。当然,自己支配的时间,未必完全是“为我的时间”。要使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意义,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

二、从科学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

从科学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主要依据是:课程门类、内容及进程安排应该适合学生自由发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学科本身规律。

首先,从课程门类看,我国中小学选修课程较少,必修课程较多。如日本和加拿大在初一年级就开设选修课,法国在初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美国、澳大利亚初中也设有选修课,而我国初中鲜有选修课。国外,即便是必修课,也往往具有选择性,如美国中学的必修课程可分为几个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可自主选择某个水平学习,获得相应不同的学分[3]。

必修课过多,学生在课程中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其次,就必修课而言,其课程比例也有不合理之嫌,主要表现在知识类取向和以纸笔测验为形式的考试类课程较多。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的周平均课时分别为4.3/4.05/3.5/3.5/3,而我国一般为5节。显然,我国初中数学的周平均课时数高于上述国家的标准。在初中外语学科方面,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周平均课时分别为4.3/3.75/3/3/3,而我国课时计划为4节,而实际上,一般都上5节,也高于上述国家的标准[3]。

初中生正是生理成长的旺盛期,也是艺术素养、情感及生活技能培养的关键期。知识取向的课程偏多,体育、艺术及实践动手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体育为例,为防止学生体质不断下滑,教育部门虽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由于实际体育课只有3节,课外活动由于非必修课程,加之缺乏师资和场地,“每天锻炼一小时”很难落实到位。在初中时期,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不仅不利于体质健康,也无助于勇敢、坚韧、进取等意志和精神品质的养成,无助于我们培养能担当起保卫和建设国家的未来公民。

与体艺课程比例较少相对应,一些中考科目的课时则较多,这不仅表现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上,在课程具体实施中,学校一般都要加课时。如九年级物理,课时计划是每周3节,而实际上是每周上4节,有的学校一周上5节;英语,规定是每周4节,而实际上,学校普遍每周上5节课。造成这种现象,一是与课程内容过多有关。在调研中,有老师反映,这些考试学科,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安排上没有预留考前复习时间,要想组织迎考复习,只能想方设法加课时提前结束新授课程。二是与教师拔高教学要求有关。有老师反映,各校之所以拔高教学要求,增加难度,与中考考试难度过大有关。

再次,除了要审视各学科课程所占总课程比例外,还需要反思各门课程自身的时间分割是否合理。例如,我们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每节课时间均为45分钟。如美术手工课,也是45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又如,所有课程都是分散排列,穿插进行,这种排列使教学碎片化,学生每天要带很多课本。国外,如加拿大的初中学校是将几门副科分别集中起来上。一段时间主要上历史,下一段时间主要上科学。这些课程集中上完之后,就布置一个大的作业,或者考试[4]。

以英语为例,我国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英语,而效果却广受诟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语课分散开设有关。如果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集中开设,即使学习时间总量大幅度减少,其效果可能远远胜于分散开设。

另外,具体到一些考试学科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被用于书面作业的时间过多,而动手、探究、体验的时间过少。调研中一位老师说到,省厅配送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很好,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理解数学的意义很有帮助,但由于是非考试内容,又无相应课时安排,而无法使用。

时间分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以上只是分析学生时间分割的两个视角。有必要说明的是,从伦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校时间分割问题,只是出于分析和研究的需要,两者常有交叉和重叠,有的问题既属伦理性问题,也是科学性问题。比如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这既不伦理,也不科学。

三、基于时间分割的政策建议

1.以伦理和科学性为依据确立时间分割的价值取向

从伦理性看时间的分割,提醒我们:时间的分割应该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价值取向;而不是以形成秩序,便于管理,或以少数人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此为前提,学校的时间制度不能以刚性去扼杀学生的天性,以整齐划一规避学生差异的存在。

从科学性看时间的分割,要求我们反思课程门类、结构及实施进程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习规律及学科本身内在逻辑,尤其要反思以“人人将来都会成为科学家”为潜在假设来构建课程和知识体系。

2.减少统一的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自由时间

调研发现:学生中午时间一般都被控制在教室里做作业,下午本应安排3节课,但学校一般是上4节课,其中1节为辅导课,而这第4节本可以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或者离校。建议:减少知识类课程内容和课时,减少作业量,增加自主学习和活动时间。另外,在增加自由时间绝对量的同时,要确保自由时间的纯粹性。如自习时间就应该让学生自习,休息时间就应该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这段时间休息,活动时间就必须让学生活动,不允许被挤占,被挪作它用。

3.建立柔性的教学制度,增加“为我的时间”

正视学生之间个性特点和成长快慢的差异,建立学生留级、跳级制度。如有特殊爱好和专长的学生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培育和发展这一爱好和专长,初中可以多读一年。学习潜力较大,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留级。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很多学生学习潜力很大,但基础较差,对于这些学生应允许留级。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允许跳级或学习更多选修课,以扬长补短。我们认为,教改如果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需要,那么就没有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根本。

4.创造开放丰富的自由空间,提升时间的价值

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关。一方面,人在空间的价值体现在时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人在相应的空间里,时间才有意义。建议:适当打破固定班级上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为选修课、校本课程开设以及分层教育提供时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设施,走进大自然,在开放的空间享受时间,培养各方面能力,释放创造活力。改善学校空间和活动设施,拓展和提升学校设施的教育功能,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或活动类课程,为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课程保障。

5.改进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时间分割的科学性

在当今高中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学科以及时代发展的实际重建初中学科门类和内容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如减少知识取向课程,降低此类课程难度,增加艺体类、动手操作、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类课程。减少必修课,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如开设艺体选修课,满足具有艺体特长或具有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

6.依法治校,增强时间制度的严肃性

正是意识到时间分割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时间分割作为管理对象。例如,为了减轻学业负担,管理部门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与此相关,对睡眠时间也有了下限的规定。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试图用规定学习各门课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实际上这些制度很难执行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迫于升学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与行政部门对这些制度的督查时紧时松有关。

人是时间性存在,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应关注人与时间的关系,关注怎样让人在时间中成为“积极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调查表明:中国学生总课时最多选修课最少.现代教育报,2007-11-2.

[4] 王敏勤,赵丽霞,翟艳.课改后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见习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学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赶不走的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