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索解(六)

2014-03-24 07:08上海龚斌
名作欣赏 2014年19期
关键词:王敦谢安世说新语

上海 龚斌

田舍贵人:王敦比谢尚

宋祎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未详宋祎。

(《品藻》二一)

宋祎的来历,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八一《美妇人》引《俗说》:宋祎原先是西晋豪富石崇宠妓绿珠的弟子,有国色,善吹笛。西晋亡后,入晋明帝后宫。明帝病重,群臣进谏,请出宋祎。明帝问:“你们中谁想要宋祎?”吏部尚书阮遥集说:“愿以赐臣。”宋祎便归了阮遥集。再后来,成了大将军王敦的妓妾。王敦死,又归谢尚。从石崇至谢尚,宋祎一生五易主君,等于物件,不断转手。魏晋时代美丽的艺妓,常常是这样的命,宋祎不过是一个典型者。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考证,宋祎为谢尚所纳时,上距石崇、绿珠之死,已有四十多年,大概因为宋祎善吹笛,故谢尚纳之用来教伎人。余先生的说法很近情理。否则,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妪,要她作甚?

宋祎虽已是老婢,但经历丰富,见过大世面。她把王敦比田舍,把谢尚比贵人,虽说好像有一点恭维新主人的味道,仍然颇具眼光。遗憾宋祎没有进而说出评价的依据,故《世说》的编者刘义庆出来解释:“镇西妖冶故也。”

那么,何谓“妖冶”?妖冶,一般形容女子的美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李善注引《字书》曰:“妖,巧也。”刘良曰:“妖冶,美艳也。”有时以妖冶代指美女。例如《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多发妖冶,以充倾宫之丽。”刘义庆说谢尚“妖冶”,是否谢也是美男子,漂亮如潘岳、卫玠之流?史所不详。《晋书》卷七九《谢尚传》说:“及长,开率颖秀,辩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可见谢尚神情开朗超出常人,善辩悟性他人难及。不拘小节,不为俗事。这样的神情、风度、举止,妩媚可爱,以“妖冶”形容,虽不太确切,但并非不着边际。

谢尚音乐才能极高,善舞能唱。王濛、谢尚同为王导掾属,有一次王濛说:“谢掾能作异舞。”谢尚当即起舞,“神意甚暇”。意思是落落大方,自自然然。《语林》说:“谢镇西酒后,于槃案间为洛市肆工鸲鹆舞,甚佳。”(见《任诞》二三及刘孝标注)王濛所说的“异舞”就是“鸲鹆舞”。《乐府广题》说:“谢尚为镇西将军,尝着紫罗襦,据胡床,在市中佛国门楼上弹琵琶,作《大道曲》,市人不知是三公也。歌曰: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乐府诗集》卷七五)谢尚纵放自由、不拘小节、能唱会舞,即使大庭广众之下,也悠然唱着情调缠绵的时调小曲,这种举止作风,在音乐演奏家宋祎看来,太妩媚可爱了。上流社会的贵人,正应如此。

反观王敦,十足“土豪”一个,早有“田舍”之名。《豪爽》一说:“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言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可见王敦自少粗鄙,说话满口方言,早被人唤作田舍——乡巴佬,于伎艺不懂也不感兴趣。王敦昔年赴宴石崇,见美人劝酒不力,使黄门交斩美人。王导责备此事野蛮,王敦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汰侈》一)性情残忍,令人齿冷。王敦先前尚舞阳公主,上厕所,不懂漆箱里放的干枣是用来塞鼻的,以为厕所也供应水果,吃个精光。从厕所出来,婢女拿来水和澡豆,他也不知这是叫他洗手,把澡豆倒进水里,吃得干干净净,说是“干饭”(《纰漏》一)。宋祎先事石崇,后事王敦,王敦这些土得让人喷饭的纰漏事,大概不会不知。谢尚之雅,王敦之俗,何止霄壤!称一是田舍,一是贵人,实在太到位了。《世说》的时代是崇尚优雅的时代,谢尚是雅士,宋祎又何尝不是女中雅士呢?

谢安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排调》二七)

谢安早年高卧东山,携妓遨游,声名著于朝野。虽然朝廷屡次征召,但谢安不为所动。看他的样子,好像立志终生布衣,保持隐士的操守,敝屣功名。可惜“但恐不免耳”一句,泄漏了隐德终究会坠失的消息。

谢安当初长期在东山做布衣,其中一个原因是“兄弟已有富贵者”——谢尚、谢奕、谢万皆为方伯,盛于一时。既然谢氏门中有多位兄弟做方伯,那么我在东山枕流漱石,享受山水的乐趣,不是远胜风尘仕途吗!须知那是一个隐逸高于入仕的时代,悠然山水的隐士,甚至比辛辛苦苦做官的更有名气。隐居的谢安,就比他做官的弟弟谢万名气大得多。

可是,谢安妻子刘夫人却心羡富贵了。看看丈夫的兄弟们,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出门或归家时车轮隆隆如雷声,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观望,何等神气。每看到兄弟们的显贵,就越发觉得难耐寂寞,便玩笑似的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安听了,捏着鼻子说:“恐也不免如诸兄弟耳。”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解释谢安这句话说:“安意盖谓己本无心于富贵,固屡辞征召而不出。但时势逼人,政恐终不得免耳。安少有鼻疾,语音重浊(见《雅量篇》注)。所以捉鼻者,欲使其声轻细以示鄙夷不屑之意也。《能改斋漫录》三乃谓:‘安所以不仕,政畏桓温。其答妻之言,盖畏温知之而不免其祸,非为不免富贵也。’以其文义考之,其说非是。”余先生的笺疏部分可取。下面我们再稍加分析:

余先生称谢安“本无心于富贵”,此言恐未必。《晋书·谢安传》说安放情丘壑,简文(指简文帝司马昱)时为相,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意思是谢安忧乐与常人相同,征召必到。日后,谢安果然出仕,证明简文之言确实有见。

天下之忧乐与人同者,是因为挂怀天下之事。谢安隐居东山,绝不是不闻世事。《资治通鉴》卷一○○记晋穆帝升平三年(359),谢安之弟谢万率军击燕,一副名士派头,只是啸咏自高,未尝抚爱将士。谢安深为忧虑,对谢万说:“汝为元帅,宜数接对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傲诞如此而能济事也。”“安虑万不免,乃自队帅以下,无不亲造,厚相亲托。”可见这位似乎充耳不闻世事的隐士,其实人情练达,对其弟谢万的空疏十分了然,不惜亲自替其补救。史称谢安“矫情镇物”,貌似无心于富贵,其实也是矫情的一种。

《晋书·谢安传》说:“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之志。”谢万北伐失败,废为庶人,时在升平三年(359)。而在前不久的升平元年(357)五月,镇西将军谢尚卒。升平二年(358)八月,豫州刺史谢奕卒。几年之间,谢氏兄弟死的死,废的废,眼看“新出门户”岌岌可危,为了保持谢氏的富贵,振兴家门,谢安只能出仕。当他捏着鼻子说 “但恐不免耳”时,谢尚应该还未卒,而此时他已萌生出仕之心。当谢万兵败废黜后,加上朝廷一再征召,谢安终于做了桓温的司马。总括谢安出仕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身边刘夫人心羡富贵;二是其弟谢尚、谢奕相继卒,谢万废黜;三是朝廷“严命屡征”。为谢氏家族的长远利益考虑,不得不出仕。若相信他真的“无心于富贵”,恐怕不免皮相。

“人固不可以无年”

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曰:《中兴书》曰:“谧字雅远,丞相导孙,车骑劭子。有才器,袭爵武冈侯,位至司徒。” “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领军王洽,珣之父也,年二十六卒。珣意以其父名德过坦之而无年,故致此论。

(《品藻》八三)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王珣将死,问武冈侯王谧:“世人将我家领军(指王珣父领军将军王洽)同谁相比?”人之将死,不嘱后事,却念念不忘死了多年的父亲的声名优劣,可见东晋名士热衷品鉴人物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

王谧回答:“世以比王北中郎。”刘孝标注以为王北中郎指王坦之。刘孝标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近人刘盼遂不以为然,说:“按孝标指北中郎为王坦之。坦之学诣绩业,与安石齐名,洽非其比。借时人阿好,拟于不伦,珣亦宜欣然相领,不至有无年之叹。窃谓北中郎系指王舒。本传:‘褚裒薨,遂代裒镇,除北中郎将。’考舒平生,庸庸无奇迹,正洽之媲,故时人得以相提并论。特人知王坦之为北中郎者多,知舒之为北中郎者少,故孝标有此失耳。又南朝矜尚伐阅,拟人往往取其支属之中。此处不应独以太原王比琅琊也。”笔者以为刘氏之说不能成立。考王舒以咸和八年(333)卒,王珣卒于隆安四年(400)。珣、谧谈论“我家领军比谁”时,距王舒之死将近七十年,世人对王舒行事恐多已茫然。以事理推之,此“王北中郎”当指王坦之较可能。又刘氏以为“不应独以太原王比琅琊也”,乃属臆说。本篇四七王修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我家指琅琊王,卿家指太原王,正可说明拟人并非“往往取其支属之中”。所以,孝标之注是正确的。

王珣为何感叹“人固不可以无年”?刘孝标解释是“珣意以其父名德过坦之而无年”。王洽是否名德胜过王坦之,或者前者年寿若长,名德是否一定胜过后者,这些姑且不作讨论。我们只是从王珣之叹指出:魏晋品藻人物,年寿之长短是裁定优劣的重要因素。《晋书》卷五八《周访传》说:“初,访少时遇善相者庐江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访小侃一岁,太兴三年卒,时年六十一。”王珣言“人固不可以无年”,意即“优劣更由年耳”。又《世说·贤媛》一二记王武子为妹求佳偶,看中有俊才的兵家子。其母钟氏说要亲自看一看。钟氏看完评论说:“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门第低贱),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几年之后,兵家子果然死了。由此可见,钟氏鉴别人物有三个因素:才能、门第、年寿。年寿为其中重要因素。魏晋时期因种种原因,人命大多短促。在短暂的人生中,许多才能之士不有长年,不得尽其才用,憾恨无穷。因此,当时把年寿作为评论人物的重要因素,自有其时代原因。事实也正如此,如果才能难分高下,那么年寿的长短必然成为衡量优劣的重要砝码。当然,若人才相去太远,譬如百岁野人,也绝不能比肩短命的天才王弼。

此则故事叙述、描写十分简洁传神。特别是王珣“转卧向壁”,叹曰云云,用动作与语言刻画王珣的无奈与喟叹,既有感父亲年命短促,影响名声的评价的不平,同时流露出自己仅得下寿(王珣享年五十二),世人不知又将己比谁的感伤。告别人世之前的心理与情绪,表达得极为传神。

猜你喜欢
王敦谢安世说新语
“东山”是指哪座山
放低姿态的智慧
放低姿态的智慧
身教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谢安下棋定军心
摧枯拉朽
谢安也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