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与互动路径

2014-03-28 00:30卞彬李柱
重庆行政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流域

□卞彬 李柱

☆区域经济☆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与互动路径

□卞彬 李柱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重心区,几乎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流域经济区已成为各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带和城市密集带。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四项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腹地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产业支撑与互动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途径。以空间结构为切入点,选准产业互动的结合点和产业对接方式和途径,以推进举足轻重的这条中国经济轴线的发展进程,走出一条真正适合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一、长江流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流域经济是指以沿岸沿线城市经济为支撑点和领军,以沿岸水陆交通物流体系为基础和纽带,推动沿岸沿线经济综合发展为使命。没有抽象的空间和区域,也没有抽象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涉及到很多内容和层次,最终落在区域内各产业支撑的发展环境上。长江经济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客观性、地域性、综合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等),又具有长江流域经济的特殊属性。

(一)整体性和关联性

空间依赖关系是制定区域合作规划的主要依据。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现在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这种跨区域的战略实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其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整体性极强、关联度很高的区域经济。历史上该地带内各省市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具有很大的承接性和相容性。长江经济带空间自相关检验的结果,各城市间人均GDP的Moran’sI高达0.622,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绝大多数城市散点图都位于第Ⅰ.Ⅲ象限,即呈现自身值较高且邻居区域值也较高、自身值较低则邻居区域值也较低的正空间自相关状况。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基本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次国家提出的长江经济带是中范围的,包括7省2市,不是指全流域。不仅长江流域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联系极为密切,而且上中下游、干支流、各区段问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很显著。长江经济带战略综合性极强,横贯东西、通江达海,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拥有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未来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从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流域各区域之间以河流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部分环境的变化,不仅仅影响本地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其他地区。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内的任何局部产业发展都必须要考虑流域整体的经济利益,以及可能给全流域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二)区段性和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经济空间发生分异的基础与原因。长江经济带地域跨度大,构成巨大的横向纬度带或纵向经度带。长江流域横贯东西,跨越东、中、西三大地带,横跨我国东部(包括沪、苏)、中部(包括皖、赣、湘、鄂)和西部(渝、川、云、贵、陕、青),一般而言,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差异以及上、中、下游的差异,但具体的相似和分异程度还无法得出一致结论。长江经济带既包括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包括经济欠发达的中部腹地和西部地区;上游地区的经济梯度处于中低位置,下游地区则处于高梯度的顶部。上中下游和干支流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表现出流域经济的区段性和差异性。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外向程度、投资强度四项指标的多变量检验结果,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要远甚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用欧氏距离法分析的结果显示,邻近城市之间空间结构形态的相似性以及上、中、下游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同时存在。空间距离越接近的城市,其结构形态的相似性越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也随之增大。流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具有沿河道分布、重心偏东的特征,区段差异明显。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层次,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长江经济带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社会条件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存在,为流域经济各产业层次开展经济联合,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整体优势提供了基础。从这一层意义上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放性和耗散性

长江经济带是一种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协同配合。产业空间分异,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可以明显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研究时段和背景区域内,把长江经济带变化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处的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首先,在份额分量,总体上,整个流域的份额分量都大于零,说明长江流域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较大的份额。其次,在转移分量上,总体上,东部和西部的转移分量比中部的转移分量大,因为转移增长是由资源不均衡引起的,这说明东西部存在更多的资源转移,经济流动活跃。随着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与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产业从本世纪开始向中部地区转移。同时系统内外进行大量的人、财、物的信息交换,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越来越高级和越来越兴旺发达的耗散型结构经济系统。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全国经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格局中培育本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突破产业分立限制尤其重要。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的要求和效益

流域经济区是生产布局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以内河港口和水陆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以轴上或区内大中城市、优势产业、地域文化为依托,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为保障的带状经济区。长江经济带要崛起,关键是产业支撑,如果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做好了,整个长江经济带就能实现合作互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沿海岸线就像一张弓,广阔的中西部是弦,长江就是一支箭,现在弓满弦紧,真正到了发力放箭的时候了。有专家预测,长江经济带在未来1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行区域分工和协作以及协调发展成为必然,并且具有可行性。

(一)产业协同包含了产业发展与空间演进的统一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达四川攀枝花,将长江沿线的七省两市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贯通东西的经济带。长江沿线7省二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占31%。城市要素是流域经济区得以集聚发展的核心因素,区域内拥有大中小城市200余座,特大城市7座,干流沿线大中城市47座。目前上海、武汉、重庆三大港口城市的经济辐射扩散作用已特别显著,并形成了分别以它们为增长极的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圈。“长江产业密集带”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组成经济区。如上海对外省市直接投资中超过70%是落实在长江流域七省一市地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也已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带动中西部经济腹地发展的新增长极。

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其作用表现在,一是倘若几个城市圈连成一条带,所辐射带动的范围非常之大。长江是一条龙,长三角是龙头,上海是龙珠,武汉等中游地区是龙身,重庆是龙尾。三者协调联动,才能使巨龙腾飞。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产业各个在空间上的聚集,产业互动潜力的释放,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将呈乘数级提升。二是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市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在长江经济带之间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产业关系。改变长江经济带内城市职能体系分工不明确,专门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往往几个城市都将同一个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在沿江七省二市发展规划中,将电子信息列为主导产业的有8个,将汽车、石化、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有5个,目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统一的区域经济体的巨大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三是以地域空间的演进来从而促进产业步伐的加快。城市发展加快流域产业带扩张,刺激并提升沿江交通运输能力。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带动整个流域发展形成“点——轴”经济带,并伴随“点——轴”经济带产业分工、升级、转移和专业化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强化流域内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以及次级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

(二)产业互动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更要依据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

产业互动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长江流域产业由下游到上游渗透,实现产业的高度化,没有一、二、三产业的互动,也就没有长江经济带分工与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动力。

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一是产业互动其主线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各地区在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解决目前长江经济带各层级区域规划开发战略基本上以省级行政区划为范围,建立在行政区基础之上,各自为政,规划布局的主导产业极为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问题,上海、安徽、贵州、云南等省份的平均相似系数在0.88以下,而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的相似系数均在0.93以上。二是借助产业在广泛开展横向经济的基础上,就是通过产业化的纵向分工,完成之间双向的产业延伸,塑造出新型横向结构。各省市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中间产品和零配件生产,扩大地区产业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解决各区域产业结构内部高度趋同,产业发展思路同质化,“重复”现象,互补性不强。通过协作分工将各省市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再通过联合的统一市场进行优势互补,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层次,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三是在新的劳动地域分工、新的资源组合和优化配置面前,使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动领域,产生边缘、交叉产业,促生新的产业领域,产生新的经济式样,促使各产业间的边界特征开始逐渐模糊或消失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不断产生,有利于解决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平衡发展降低了长江流域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沿江现代产业体系。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强调的是流域经济带的产业化

流域经济有它内生的优势,不是一般的区域所能替代的。综观世界,流域经济的开发已是一些先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重点,如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第聂伯河的开发等。“沿长江通道”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级轴线。从1987年国家“T”字型国土开发战略,到1990年的“π”字型战略,再到2020年规划形成“两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始终扮演着“东西经济大动脉”的战略角色。习近平主席也讲过,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这次国家规划长江经济支撑带,主要着眼于一体化,所谓经济一体化就是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互利合作,形成经济共同体。

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产业互动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沿着该发展轴线继续向内地纵深推进。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首先,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通过轴向扩散带动周边经济崛起,对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推动全国经济东西联动和振兴,有利于解决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使区域经济资源综合发挥效益,长江经济带必将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其次,打造长江经济带,将流域开发放到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大系统中来谋划,有利于解决由于利益错位,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甚至出现了一种行政上合作与经济上对抗并存的悖论现象。如沿江产业的重化工污染,由于缺乏上下游利益补偿机制,沿江省市在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时,常常以邻为壑,较少主动考虑对下游地区利益造成的损害。

(四)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在于促进“两头”开发开放

长江经济带建设还寄托着对外开放双向推进的预期。深层次原因是国家要打造双向开放的格局。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开放的新阶段,上海自贸区可以看做东部的深度开放,中西部则需要内陆和延边地区的深度开放,这种开放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分兵作战,应该是带状发展的集团军形式。

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一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东边以上海为龙头,向西构建中国-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二是上海及自贸区是对外开放程度更高的一极,面向发达国家。三是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长江上游地区打造由过去的“边陲末梢”变为“开放前沿”的开放政策,虽然介于内陆,但是借用长江的优势可以变成准沿海的区位,通过长江,它可以出海,也可以向里边走,利用长江向西向东的优势,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如重庆建设有至欧洲的“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云南是我国面向西南开发开放的桥头堡,对构建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联接,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我国东西部互动以及我国与南亚国家经济一体化。

三、长江经济带的产业互动的思路和途径

长江沿江各地区之间寻找合作点、共促点,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关键是选准产业互动的结合点、产业对接方式和途径。长江经济带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须置于以下新环境背景下加以通盘谋划和统筹推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在新一轮长江经济带沿江产业开发战略,重点锁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推进市场一体产、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连片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布局,推进产业互动

一是流域产业开发是一个大系统工程。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长江经济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流域的高度作全局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协调的、全覆盖的、完备的、科学的国家战略。长江沿江各地区应遵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将流域产业开发放到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大系统中来谋划,制定长江经济带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流域层面确立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产业空间布局方式的逐渐要由“城区扩张”向“产业互补”、“产业互动”过渡,发挥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一体化。为不同区域完善产业互动奠定基础,从而改变产业规划分治的状况。

二是推进产业连片发展。交通、产业、城市三者内在联动是加速流域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以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为核心,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全面提升沿江地区协调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提升主要节点城市的承接扩散与聚集功能,推动流域中心城市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沿江七省二市所组成的长江经济带中,以沪、宁、汉、渝为核心的长江工业走廊快速发展,形成资源流、信息流、资金流最为畅通的大枢纽、大市场、大物流体系。特别是要明确沿江岸线功能区段划分原则和方案,充分发挥流域经济区集聚、辐射等经济功能,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起始,途经以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直抵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交通、产业、城市的大发展,带动整个流域经济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是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分工定位,流域经济网络的层次性要求流域开发也应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层次。由于每个地区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成因不同,所以对产业互动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各不相同。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转型难度大,因为上中下游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差距比较大,这样决定了各自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呈现差异化,不能按照同一标准来要求整体推进。鉴于长江经济一体化难度很大,可以先从局部开始搞,比如上中下游各个区域内部先实行一体化,然后再与其他区域对接,最终实现整个长江流域的一体化。尤其在国家节能减排、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的刚性约束逐步落地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也必须分重点、分区域、分步骤进行,这也是长江经济带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科学创新,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一是产业互动主线是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首先,充分发挥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状况和资源禀赋,按照集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作发展的原则,结合地方特色确定产业功能区和比较成本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同类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的差异化,将各省市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将自身的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与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与经济增长优势转换。其次,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通过协作分工,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应避免流域内部产业结构的雷同。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应加以优化升级,再次,在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引导下,加快沿线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东部省市对中上游欠发达省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互相配套、互动共赢、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首先,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发展协调新模式,产业集聚不等于产业集群,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前者强调地理扎堆,而后者强调地理集聚基础上的集群内部网络共生。产业分工和合作程度是集群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离开了产业之间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产业集群的各主体不可能形成关联性强的集群生态链,创新产业链跨区域合作赢得竞合的“乘数效应”。其次,不同产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上游地区产业链向中下游地区延伸,还是大城市产业链向小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沿江为主轴线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准确定位自身所处的环节,逐步培育起围绕转移来的产业能够短距离提供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满足下游市场需求的产业集群。再次,抓住产业链配套环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经营战略,对产业链条上缺失的行业重点实施重点扶持政策,延长产业链条,细化生产流程,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产业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跳出价值链低端。

三是形成“点—轴—面”模式是流域经济的突出特色。“所谓‘点一轴一圈’模式是指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对外开放应以大中城市即点为依托,沿区域内经济发达、集聚效益明显的交通线、动力线等线状基础设施即轴线,确立重点,开发开放的‘点一轴’体系,并通过‘点一轴’扩散机制的不均衡性推进来实现长江经济带以大城市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圈层式渐进开发开放格局。一要充分发挥“中心—外围”的集聚扩散效应,建设流域内部的中心区。采取“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方式。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构筑以“圈层”为梯度,以“园区”为载体,以“轴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港口—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域的发展。二要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原则,以长江流域现有产业链为纽带,以高新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完善现有的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基地。

(三)区域联动、资源整合

一是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以沿江城市群为基础,国家已部署了近20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级新区,是区域战略平台最密集的一条经济带,这就奠定了长江构成新的经济支撑带的基石。一要加强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区域内省市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避免盲目引进、无序竞争。二要重抓科技产业创新。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而且国家已经布局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合肥、南京同时宣布建设智能制造研究院。此前,合肥的中科大先研院、武汉的10个工研院都已启动。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新机遇。结合各区域沿江重点工业园和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确定长江经济带各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分布,并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制定和实施一批国家重点产业创新路线图。

二是区域联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注意增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畅通性。一要借鉴欧盟促进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打破长江经济带行政区划限制,构建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贸易的共同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建设长江经济带共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格局和资源配置优化、市场共享、相互补充的产业体系。二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消除一切不利于资产流动与重组的制度障碍。通过市场机制的沟通和联合,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变原来以地域为核心,以行政为联系纽带的产业组织形式为以行业,以资产、商业信誉为联系纽带的产业组织形式。三要制定跨流域、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在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引导下,加快沿线产业梯度转移,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东部省市对中上游欠发达省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互相配套、互动共赢、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加快提升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是长江水运独特优势是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基础,应充分发挥水运干线对流域空间结构演变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独特作用,沿江交通运输能力直接决定着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布局。一要打造一个综合交通体系。不仅是长江水运,更有内陆与沿江地区的水陆联运贯通,促进陆上交通干线、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的全线贯通和各种交通方式间的相互配合和有机联系,加快形成无缝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点浅面结合、多层次、网络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比较优势错位的产业则可以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发达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从而在全流域范围内形成一种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分工格局,增强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能力,扩大产业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努力形成沿江带状布局的优势产业集群。二要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投资结构、运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沿江产业结构的问题。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东西向交通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各级政府分担制,在统一规划下鼓励各方联合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四)协调合作,理顺利益关系

一是统筹流域经济产业发展,要健全经济区与行政区互动机制。流域经济区通常是跨行政区的自然区、经济区,必然要求流域上下游自然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行政区之间的互相合作。产业竞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但不是全部,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各炒一盘菜、共摆一桌席,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共生理论也论证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认为共生的本质特征是合作,合作不排斥竞争,共生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长江经济一体化中最本质的也是很难解决的是行政区划带来的分割,协调合作关键落脚点在制度创新,而不是挖掘政策洼地。在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看来,组织制度创新在五种创新中最具“核裂变效应”,组织制度的优势在关键时候能破除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有一个高级别的权威的协调机制,在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机构来协调水利、环保、交通、国土资源等部委以及长江流域各省市区政府的利益关系,以克服目前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多头管理的局面。成立跨行政区域的长江经济带专门协调机构,进一步健全长江经济带联席会议制度,促成长江经济带省际合作组织和长江经济带城市合作组织。

二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适应国际化现代物流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长江上中下游交通信息联通共享信息平台。在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集疏运能力,增强港口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建立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库,逐步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建成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带动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

三是产业互动强调的是产业互动既在产业之内, 又在产业之外来解决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问题。抓紧制定长江法、航道法、航运法等区域性法律法规,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和产业互动提供法律支撑,规范长江经济带发展行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从行政约束向法律约束转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密西西比河100多年的立法、开发、建设、管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比如,健全的法律为密西西比河航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权威的规划是密西西比河航运循序开发的重要基础,把资源整合发展的模式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发展中去。

作者:卞彬,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李柱,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惺睿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