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新说”引发的困惑
——向“五帝新说”诸位老师请教

2014-03-29 01:22许小丽
关键词:颛顼五帝黄帝

许小丽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五帝新说”引发的困惑
——向“五帝新说”诸位老师请教

许小丽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五帝新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曰:所谓五帝,实际只是“尧舜二帝”。其二曰:根据对《山海经·海经》的研究,认为五帝不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真正的五帝是: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所谓五帝时代与唐虞时代是同义词。由此引起笔者许多不能理解的困惑。

“五帝新说”;困惑

五帝是谁?古代学者认识并不一致,有人据文献记载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说法[1]: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

4.轩辕、少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

5.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

这五种说法,比较权威并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是第一种,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他四种说法,虽稍有差异,但其排列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属于正统五帝说。笔者受第一种说法影响较深。近来看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刊登了两篇文章,即赵世超的《防风氏散论》和王宁的《〈海经〉“群帝考”》[2],其中对五帝的论点与正统的五帝说大相径庭,在此暂且称为“五帝新说”。这个“新说”使笔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现把困惑的问题提出来,求教于各位老师。

一、“五帝新说”的基本观点

1.《防风氏散论》(简称《散论》)说:“到了五帝时代,图腾社会已进入了它的晚期阶段。那时虽然尚无文字记载,但却有三件大事因影响深远而长期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是所谓的黄帝,即熊氏族的大酋长,率领着他的近亲部落罴、貔、貅、貙、虎,从西北高原迁到现今河南省的西、北部,占了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域,杀了蛇氏族大酋长蚩尤,并强迫战败了的部族去服治水的劳役;二是黄帝晚年,没有把位子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经过某种形式的推举,传给了曾与他结盟、共同对付过蚩尤的东夷族的舜,这表明父系制度尚未正式建立,继承关系还不稳定;三是蚩尤族的遗民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凭借在治水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本,重新复兴,蚩尤的孙辈禹不仅放逐了舜,并且在年老以后,拒不把位子传给曾帮助‘烈山氏’的伯益,却径直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以此为枢轴,图腾社会开始走向宗法社会,半开化状态开始让位于文明。不过,仍有一点需要予以交代,即《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但王国维曾说帝喾即舜,宿白曾说颛顼即舜,孙作云先生更著有长文,证明百家所言的黄帝即儒家称颂的尧。这样,五帝便只剩下二帝,五帝故事可视为尧、舜故事的分化,而图腾社会晚期的历史也可概括为以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为关键点的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这段文字可以归纳以下8点:

(1)颛顼、帝喾、舜为同一人;

(2)黄帝与尧为同一人;

(3)对照《史记》中的五帝,实际简化为尧(黄帝)舜(颛顼、帝喾)二帝。所有五帝的故事,均系尧、舜故事的分化;

(4)黄帝与舜结盟;

(5)黄帝(尧)的儿子是丹朱;

(6)战败蚩尤的是尧;

(7)尧禅舜;

(8)禹的祖辈是长期治水的蚩尤。

2.《海经》“群帝”考(简称《群帝考》)一文的摘要说:“通过对《海经》中所载‘群帝’或‘众帝’的名称及其谱系的分析,认为黄帝、帝喾、帝俊、帝舜实为一人,乃是上帝;帝鸿即帝尧亦即太皞、昌意;少皞即帝挚、亦即《海经》中的戏,他应该是帝尧之弟继帝尧为帝者,《世本》《史记》中说他是帝尧之兄的说法不可靠;韩流为《竹书》中的帝乾荒,曾继帝挚为帝;帝丹朱即兜、头、头、朱,是帝颛顼之子而继颛顼为帝者。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是唐虞时代的五位帝王,一代为兄终弟及,其余为父传子,先秦所谓的五帝时代、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五帝’传说是真正的古老史传,并非战国时人的杜撰,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儒、墨所谓‘尧舜禅让’的说法根本是子虚乌有。”以上《摘要》可归纳为以下7点:

(1)黄帝、帝喾、帝俊、帝舜为同一人;

(2)帝鸿、帝尧、太皞、昌意为同一人;

(3)少皞、帝挚、戏为同一人;

(4)颛顼的儿子是丹朱;

(5)尧舜禅让是子虚乌有;

(6)五帝即:帝尧(帝鸿、太皞、昌意)、帝挚、(少皞、戏)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兜、头、头、朱);

(7)先秦的五帝时代与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

二、对新说的评析

《散论》把正统五帝确定为“尧(黄帝)、舜(颛顼、帝喾)二帝”。《群帝考》把正统五帝改为“帝尧(帝鸿、太皞、昌意)、帝挚(少皞、戏)、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兜、头、头、朱)。《散论》说黄帝的儿子是丹朱,《群帝考》认为颛顼的儿子是丹朱。《散论》认为黄帝与舜结盟。是尧战败蚩尤,蚩尤是禹的祖先,《群帝考》没有涉及此事。《散论》说:尧禅舜;《群帝考》认为尧舜禅让是子虚乌有。《散论》认为尧舜时期主要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群帝考》则认为先秦的五帝时代与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散论》和《群帝考》共同一点,即彻底否定了正统的五帝。

《群帝考》认为先秦“诸子出于政治目的和学术主张的需要,‘托古改制’,开始对黄帝至禹的这段古史系统进行改造和重编”。认为对五帝和禹的谱系,“乃杂乱拼凑的东西”,甚至“对古籍进行曲解和篡改”。“正统的五帝说”“尧舜二帝说”“新五帝说”到底是谁在杂乱拼凑、曲解篡改,误导读者,笔者不甚理解,请老师指点。

《散论》的观点是:黄帝与尧为同一人,颛顼、帝喾、帝舜为同一人,正统的五帝实际只是“尧(黄帝)舜(颛顼、帝喾)二帝”,其实还可组合为“黄帝(尧)、颛顼(帝喾、舜)二帝,”“黄帝(尧)、帝喾(颛顼、舜)二帝,”“黄帝(尧)、舜(颛顼、帝喾)二帝,”“尧(黄帝)、颛顼(帝喾、舜)二帝”“尧(黄帝)、帝喾(颛顼、舜)二帝”,共六种组合都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选“尧舜二帝”作为代表?如果选“黄帝、颛顼二帝”为代表,所有五帝故事便都是黄帝、颛顼故事的分化。或黄帝与帝喾故事的分化。黄帝战败蚩尤的故事可以归到帝尧的名下,那么尧舜间的故事,也可视为黄帝与舜之间的故事。如尧禅舜也可改为黄帝禅舜。这样一来史书记载的五帝故事,仔细考虑一下,全乱成麻了。不过五帝的出生、死葬、建都及其后裔的发展,该砍掉谁的?正确与否有待考证。

《群帝考》的观点是:“黄帝、帝喾、帝俊、帝舜为同一人”“帝鸿、帝尧、太皞、昌意为同一人”“少皞、帝挚、戏为同一人”,真正的五帝(新五帝)即:帝尧(帝鸿、太皞、昌意)、帝挚(少皞、戏)、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兜、头)。正统五帝中黄帝、帝喾、帝舜全去掉了,只保留了帝尧和帝颛顼。《群帝考》的作者根据《海内经》和《大荒经》的记载,归纳了一个谱系即黄帝——昌意——韩流——颛顼——头——苗民。昌意即帝尧,是黄帝(帝喾、帝舜)的直系子孙,为什么将帝尧作为“新五帝”之首,而黄帝和帝喾、帝舜在五帝中不能占一席之地?昌意(即帝尧)与韩流之间加了一个帝挚,即少皞和舜的儿子戏。看来帝舜(与黄帝、帝喾为同一人)也是帝尧、帝挚的长辈。“新五帝”说昌意就是帝尧,那么颛顼就是帝尧的孙辈。帝舜为帝尧的长辈,颛顼当为帝舜的曾孙辈。《国语·鲁语上》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在这里颛顼则是尧舜的祖先。《群帝考》中舜和黄帝是同一人,辈分全乱了。关于帝丹朱,《群帝考》作者考证说:“尧为太皞,死后以兄终弟及的制度传位给弟挚,也就是少皞,少皞传位给尧(昌意)之子韩流(乾荒),韩流传子颛顼,颛顼传子丹朱,丹朱之子是苗民,也就是三苗。”

通过考证,知道《海经》中的群帝指的都是黄帝一系的人物,他们是:

(1)帝俊(黄帝、帝喾、帝舜);

(2)帝尧(帝鸿、太皞、昌意);

(3)帝挚(少皞、戏,即《史记》中的玄嚣、青阳、鬼臾区、大鸿);

(4)帝韩流(《竹书》中的帝乾荒);

(5)帝颛顼(帛书《五星占》作端玉);

“这其中帝俊是虞、夏、商、周三代共同的高祖上帝,也就是黄帝(皇帝),但夏、商、周三代都不以之为本族的始祖,夏人祖禹,商人祖契,周人祖后稷,以此推之,这个系统实当从帝尧开始算起,共传了四代五帝。很明显,这个帝王谱系当属同一个处于夏代以前的朝代。”既然“《海经》中群帝指的都是黄帝一系的人物”,为什么谱系之首不直接写成黄帝而写帝俊呢?《国语·鲁语上》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3]根据这条记载,为什么黄帝、帝喾、帝舜同为一人?为什么把黄帝、帝喾和舜排除五帝之外,而尧为五帝之首呢?陶唐氏的代表是帝尧,有虞氏的代表是帝舜,唐虞时代的代表人物应该是尧、舜二人,可是帝舜与黄帝、帝喾为同一人,成为帝尧的长辈。有虞氏没有代表人物,唐虞时代怎样形成?

《散论》用尧舜二帝代替正统五帝,形成了唐虞时代,但是《群帝考》不仅把舜排除在“新五帝”之外,而且唐虞时代也没有帝舜的位置,《散论》和《众帝考》谁说得正确?

三、还有几个具体问题不明白

“五帝新说”的观点提出使笔者感到非常新鲜,他们能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在不少地方都有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从宏观上看,笔者拥护这样的学术气氛。不过使笔者不能理解的具体问题还是要提出来。

1.黄帝与帝尧是否为同一人?

遍查史书,不论是正史或野史,不论是儒家学派的著述或其他学派著述,甚至纬书,关于黄帝和尧的大量记述都是泾渭分明,很少有混淆之处。例如黄帝和帝尧的出生、死葬和建都的情况,《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后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之次子……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黄帝崩,葬桥山。”《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自北宋以来把黄帝陵定位在陕西的黄陵县,历代祭祀不绝。《续汉书·郡国志》注引皇甫谧说:“古有郑国,黄帝之都。”《路史》《元和郡县志》《通志》《舆地广记》《清史方舆纪要》都说黄帝都有熊在新郑。直到商代末年,郑地还有一个“有熊”小诸侯国。黄帝出生在有熊,建国在有熊,死后葬在桥山。《路史·国名纪》中提到黄帝后裔建立有82个诸侯国[4]21-35。

关于尧的生地,《五帝本纪》说:“帝喾娶陈锋氏,生放勋。”放勋即是尧。《索隐》引皇甫谧云:“陈锋氏女曰庆都。”引《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十四月生尧。”《竹书纪年》说: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棱”。笺按引《一统志》说:“保定府定县西二十里有伊祁山,本尧母所居。”《竹书纪年》说尧“封于唐”。笺按:“汉中山国,唐县也。”关于尧的建都地,《竹书纪年》说:“元年丙子即帝位,居冀”。笺按:《孔传》曰:“陶唐,帝尧氏都。”“尧即帝位,都平阳,乃冀州地也。”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现在史学界和考古界多倾向尧都平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临汾地区不仅有尧庙、尧陵,而且在襄汾发现了陶寺城址,其遗址面积300——400万平方米,其中发现了270万平方米的城址,发现了1 300多座墓葬,其中有贵族家族墓葬,出土具有王气的各类文物。关于尧的葬地说法不一。《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引刘向曰:“尧葬济阴。”引《吕氏春秋》“尧葬谷林。”引皇甫谧曰:“谷林即城阳。”《正义》引《括地志》:“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路史·辨帝尧冢》也肯定尧陵在城阳。城阳即雷泽。《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帝尧葬岳山,注说岳山即狄山。《海外南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以上所说其地望大体在河南濮阳市与山东菏泽市辖区内。《中国县情大全》记载,山西临汾城东北35公里处涝河北崖有尧陵,“现存土冢一个,直径330米,高50米,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代建筑”[5]。尧的后裔据《路史》记载的有57个姓氏。《路史·国名纪》还记载尧的后裔有陶、唐、房、傅、刘、铸、鲁、杜、随、范、彘、冀、高唐、上唐等许多小诸侯国[4]。

笔者看到的各类史书,帝尧全是排在黄帝之后,对照考古学文化,学者们把黄帝时代与5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帝尧只能与4 000年前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相对应,陶寺类型龙山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黄帝与帝尧出生地不同,死葬地不同,建都地不同,其后裔发展也不同,不论是对照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学文化,黄帝与帝尧都要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差。大量的故事不同不用说了,即这五个不同的两个史前人物,怎么能糅合为同一人?难道都是世代史学家编造出来的。如果说黄帝即尧,试想:黄帝陵、黄帝铸鼎原,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炎黄蚩尤大战,都得改成尧;把尧都平阳的陶寺古城,也可改成黄帝都;把炎黄子孙改称为炎尧子孙,谁能接受?

2.颛顼、帝喾、帝舜是否为一人?

颛顼、帝喾、帝舜都是正统五帝中的成员,史书对他们都有专门的介绍。下文只从出生、死葬、建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观察。

颛顼和帝喾都是正统的五帝之一,在“尧舜二帝说”中把颛顼、帝喾认为是帝舜。反推帝舜就是颛顼、帝喾。颛顼的出生,《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说:“颛顼母曰景仆,蜀山之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曰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千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而登帝位。”《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帝位。”从以上介绍情况看,颛顼祖族是黄帝、昌意,其生地为若水。关于若水的地望有三种说法,一说在蜀地,一说即豫之汝水,一说在鲁地。关于颛顼的建都地,说法不一,但影响最大的是,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注说,“卫,今濮阳县昔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竹书纪年》说:“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濮。”关于颛顼的葬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现在距濮阳市西北几十公里的地方(现在行政辖区归内黄)有高大的颛顼陵矗立在丛林中,近年发现有元明清各代碑六十多通,其内容多为当时王朝派官员祭祀颛顼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濮阳市辖南乐县有昌意城。《山海经》中颛顼葬地另有新说。如《海内东经》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荒北经》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颛顼的后裔,据《路史·国名纪·高阳氏后》汇总了125个小国,有92个小国都能约指其地[4]1-16。

《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也。”《竹书纪年》说:“帝喾元年即位居亳。”引《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城南台阴野中。”今濮阳市西北几十公里处(现行政辖区归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历代祭祀不绝。《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海外南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关于帝喾出生,据《路史》罗泌说:“帝喾父侨极,娶陈丰氏曰裒,履大迹而生喾”,但出生地不详。《路史·国名纪》帝喾后裔封国共有55个国名,其中46个国名都能略指其地望[4]16-33。

关于舜的出生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记》云:“虞,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引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引《括地志》云:“姚丘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引《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丘。”《索引》引皇甫谧云:“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竹书纪年》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丘。”上虞的姚丘,系舜支庶或后裔迁居地,带走了地名和故事。其他所指挑丘,大体在豫鲁交界处一带。关于舜居地或建都地,《竹书纪年》说:“(舜)居冀。”“居于鸣条。”《世本》说:“舜居妫汭。”“饶内舜所居。”《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谧曰:“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关于舜葬地,《困学记》说“舜卒于鸣条”。《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注说:岳山即狄山。《海内南经》说:“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墨子·节葬》说:“舜西教乎西戎道荣,葬南已之市。”《吕氏春秋·安死》说:“舜葬纪市。”《五帝本纪》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舜葬地有多说,罗泌在《路史》中有一篇《辨帝舜冢》,他相信帝舜墓在安邑。关于舜的后裔,《路史·有虞氏》除介绍了舜的生平事迹外,还介绍他的后裔有七十多氏。《路史·国名纪》记载舜的后裔曾建立了三十多个小诸侯国[4]16。

前边对颛顼、帝喾、帝舜的出生、死葬、建都及后裔发展情况分别作了简要介绍,如果颛顼、帝喾、帝舜本来就是一个人,对这种现象怎样理解?特别是《大荒南经》说:“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郭璞云:岳山“即狄山也)帝喾、帝舜既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会以两个名字出现在同一经文中。《海内北经》说:“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北。”郭璞注:“此盖天子巡狩所经过,夷狄慕圣人恩德,辄共为筑立台观,以标显其遗迹也。”为什么在此经文中帝喾台、帝舜台又同时出现?难道《大荒南经》《海内北经》都说错了。或者《山海经》的作者也在为“托古改制“而胡编乱造。《群帝考》说:黄帝、帝喾、帝俊、帝舜为同一人;《散论》说:黄帝与尧又是同一人,颛顼与帝喾、帝舜为同一人。如果两家观点糅合在一起,正统五帝只是一个?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帝喾都亳、尧都平阳、舜都蔳坂,怎么能归为一个人?

3.少皞(昊)即帝挚、戏,与帝鸿、帝尧、太皞、昌意为同一人吗?

太皞(昊)、少皞不少史书都分别有记载。《山海经》这部怪书中也有他俩的故事。不过《众帝考》的作者认为“太皞就是帝尧,少皞就是帝挚。”《大荒东经》“帝舜生戏”,也等于帝喾生戏即少昊帝挚。认为“《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青阳),一个是昌意;帝喾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挚,一个是尧。《左传》说挚是少皞,而《史记·索隐》曰: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皞)也。”因为黄帝与帝喾是同一人,所以“黄帝的儿子玄嚣青阳实际上就是帝喾的儿子挚”,“那么,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也就该是帝喾的第二个儿子尧。既然黄帝之子‘玄嚣’就是‘少昊’,“少昊”是一个尊号,那么‘昌意’也该是一个尊号,笔者认为‘昌意’就是‘大熊’也就是‘大敖’或‘大(太)昊’”。关于帝鸿为帝尧,《众帝考》的作者仍是用逻辑推理的办法认定。

以上的议论有一个前提即为黄帝与帝喾为同一个人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其说法便不成立了。考古界大体把黄帝与仰韶文化对应,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太昊、少昊时代对应,帝喾和尧与中原龙山文化对应。“五帝新说”的作者,对考古学文化不知如何看待?

四、我的想法

笔者受正统五帝说影响较深,当看到五帝新说,一时消化不了,产生了许多困惑,提了一点不同意见,但是现在也没有能力提出令人信服的主张。笔者认为在学术问题上能够提出新说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研究活跃、深入,尽管学术观点相左,也能产生相互启迪的效果。因为都是在探索、追求真理,对人对己都得留点余地,尽量不要说绝对、苛刻的话,不要伤感情。笔者的认识有点乱,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请谅解。

笔者认为研究史前特别是五帝时代,有三点需要关注:

1.文献与考古要整合。

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现在考古发掘资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整合在一起,总是两张皮,不能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史前史虽有文献记载,但学界一直认为是传说时代,从传说着眼研究传说,结果还是传说。考古学资料不与历史文献结合,研究的结果还是考古学文化,不能说明中国的历史。这太遗憾了。文献提供的历史讯息,得到考古的验证,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如安阳殷墟文献与考古结合才肯定了商代后期的国都;郑州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文献与考古结合才确定了商代早期的国都;山西襄汾陶寺文化的古城,文献与考古结合,学术界才承认它就是尧都;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文献与考古结合,学术界才认可它就是夏代后期的国都。史学界、考古界多数学者认为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可能就是正统的五帝时代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可能就是太昊、少昊文化。因此,考古学在研究过程中千万不要忘掉文献的讯息,依文献研究历史时也得关注考古学提供的历史实证。

2.关于对五帝时代人物的认识,千万不能视为一个具体人。

实际他是一个部族的名称,是一个时代的名称,同时也是一个世袭领袖的名称。例如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等都是若干世并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认为这些人物都是只活了几十岁的具体人,那可能就错了,有许多问题便无法解释。

3.关于史前著名人物相生问题,不能用现在眼光理解为真的父子相生。

有几种情况:一种相生是部族分支;一种是强盛部族把弱小部族扶持起来也称为相生,被扶持起来的部族后来又弱小了,被另外一个强族扶持起来,还称为相生。有的学者便认为两次扶持弱族的强族是同一个族,是同一个人。这是误解。

以上三条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1]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6-20.

[2]赵世超,赵燊.防风氏散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22.

[3]古丘明.国语·鲁语:上[M].北京:商务书馆出版,1958:56-57.

[4]罗泌.路史·国名纪.黄帝:卷二十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1-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县情大全·华北卷·尧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900.

责任编辑:罗清恋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New Opinion of Five Emperors——Learning from the Teachers of the New Opinion of Five Emperors

XU Xiaoli
(Museum of Henan,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idea about the new opinion of Five Emperors.The first believes that the Five Emperors are just the Yao Emperor and Shun Emperor.Another one thinks that the Five Emperors are not the Huang Emperor,Zhuan Xu,Di Ku,Yao Emperor and Shun Emperor,based on the study of“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and the real Five Emperors are the Diyao, Dizhi,Dihanliu,Dizhuangxu,Didanzhu.The Five Emperors Era is the same with the Tangyu Era,which caused a lot of confusion.

the new opinion of Five Emperors;confusion

K21

A

1673-8004(2014)03-0034-06

2013-02-16

许小丽(1975-),女,河南博物院馆员,主要从事文物和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颛顼五帝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秦人的祖先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赵氏的祖先造父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