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学分析
——以《今日说法》为例

2014-03-29 01:22肖啸然
关键词:故事性叙事学类节目

肖啸然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北京朝阳100024)

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学分析
——以《今日说法》为例

肖啸然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北京朝阳100024)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推出的一档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事件,向人们讲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以讲故事为手段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开创了法制节目的新形式。故事性既是“新闻叙事学”在文章当中的通俗说法,又是基于“叙事学”而延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以《今日说法》为例,探究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策略。

《今日说法》;故事性;新闻叙事学

大众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讲故事。但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讲一个好故事,这里面的学问很大,不同的讲述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推出的一档法制类栏目,开办至今已有14年。其节目客观而真实,严谨且犀利,风格锐利而内敛,傲然而恭谦,执著而隐忍,张扬而低调。它以多形式多角度求真求实的风格催生了全面的关注力,继而健全了丰富的思想性和法制权威性。也正是这诸多风格使其担当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并肩负起向人们传播法律知识,渗透法制力量的强大功能,并最终产生了上承国家法制进程,下启百姓法制意识的神圣使命。《今日说法》将故事引入到普法行为当中,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事件,向人们讲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以讲故事为手段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开创了法制节目的新形式。

一、新闻叙事学与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故事性

1.叙事与法制节目的故事性

叙事就是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讲出来。在电视作品中,叙事就是讲故事。具体而言,叙事可分为两部分,既叙述和故事,或者说“讲什么”和“如何讲”。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即如何把一件事情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更容易让人接受。法制类节目更需要如此,因为法律的条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陌生也很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把抽象的法律条款放到具体的故事或者案例当中,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条款本身的意义以及用法。就像《今日说法》中的相关法理,虽然观众不能完全理解,但还会有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解读,这就让法制节目的普法功能实现了最大化。但是,其中也有个一分为二的问题,一方面以讲故事为呈现方式的法制节目起到了普法的效果,另一方面,案例如果过多选择侦破类型的事件,就难以发挥普法的功能,甚至会让观众形成只看故事不接收法律相关信息的毛病。但总的来说,充满故事性的法制节目是利大于弊的。

2.新闻叙事学与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故事性

电视艺术的可视性和强大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故事性的展开,法制类节目更是如此。只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和深入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才能真正达到大众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何更好地将一个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例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这就涉及了新闻叙事学这一概念[1]。新闻叙事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叙事,它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系统叙述、重构、再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叙事学非常讲究叙事的角度。好的新闻叙事角度,体现了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看问题的敏锐度,而这一过程则需要完成语言的转化,即将零碎繁琐无序的新闻事实转换为适合大众收听收看的电视语言,或者称之为平民化语言。

“新闻叙事学要以研究新闻文本为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文和叙事策略进行科学的研究。”这里,我们可以说新闻本身就是在叙事。讲述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记叙文的结构即展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以及事态发展的起起伏伏来构思这个故事。比如《今日说法》就经常出现顺叙、倒叙、时间相互穿插等多种叙事手段,再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将故事情节一个个展开,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从而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问题和一些法律常识不知不觉渗透于故事中,潜移默化,无需说教。淡化法律本身而通过故事来普法,这就跟叙事当中的隐喻类似。故事性的法制类节目存在一个故事链条,就像连接得非常漂亮的珍珠串一样将很多细节穿插起来,而其中又可能涵盖着很多的法律条款对相关故事进行解析,片段式的叙事则将多个片段链接起来再进行整合,最终进一步把跌宕起伏的叙述连成一串。链条一旦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也就随之形成。法制类故事性新闻,是多个单一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因果关系组合而成的较大的、相对完整的过程,而他们从头至尾的串接往往靠设置悬念来完成,其实也是基于对观众求知求解的诱惑,或许也可以把它视作事件性新闻在纵向上的延伸。其事件甚至在时间空间上跨度较大,故事地点也随着情节的深入延展在不停地变换,总之,故事性新闻叙述的就是一个事件链。由此可见,开展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事件的叙述。

二、故事性之于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作用分析

现如今,法制类节目占专题类节目总量的10%,收视率也达到了其17%的份额,可见人们对于普法的渴求程度是很高的。究其原因,法制类节目的可看性强于很多其他的电视节目。如娱乐类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快餐式的,看过就丢掉,值得回味思考的东西不多,但是法制节目非常值得人们咀嚼思考。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今日说法》这种能从故事中学到相关法律知识的节目,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档节目采用了嘉宾的方式,先花大量的时间讲完一个故事,然后再由主持人提出观众可能不明白的问题,让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去讲故事,是因为观众在听讲解时,需要与事件本身相对应。如果故事讲述得不够清楚,那么观众很难真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法律条款。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细节。例如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如果细节不明确,最后的判罚会有失偏颇,对于普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事实一旦讲清楚,那么可以对应相关的法律条款,这样抽象也就变得很具体了。所以,如何做好一档法制类节目,故事讲得好不好尤为关键。

如前所述,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叙述,我们把这种叙述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讲故事。讲出一个好的故事,不仅是一种对事件本身艺术性的表达,而且最关键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把需要讲的道理、理论或是法律关系、法律条款渗透到受众心里,电视宣传潜移默化的功能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今日说法》在这方面堪称楷模。例如2004年,《今日说法》做过一期关于农民工讨薪的节目。它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说农民工过年的时候过得很不开心,再回过头来讲述建筑商如何欠薪,农民工如何讨薪,并将追讨的过程进行细节化和艺术化的处理。在这一系列的叙述中,将时间链条及其因果关系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故事。之后由专家进行解读,观众很快就明白了这类型的事件适用于哪条法律条款,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如何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再例如,最近一段时间《今日说法》报道了大量的刑事案件的侦破,如《三张扑克牌》《人间蒸发》《一个血手印》,等等。刑事案件的侦破本身就是颇具故事性,而且层层深入的,报道毫无疑问以案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逐渐展开,一个疑惑一个疑惑的提出,然后一环扣一环地解开谜团,叙述在其中占有天然的分量,评论或其他手法运用极少。之后法律界人士对每一个案件的剖析和分析都不约而同地介绍了与之相关联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条文,潜台词都是强化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知法、用法和守法。

三、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策略探究

1.以“四化”准则关注人

法制节目多数情况下是涉及人的生存、自由和权利事件的报道,最终落脚点是人的情感、起落、欲望、追求和命运。节目从头至尾虽说是由事件串接,但始终脱离不了人,所以始终关注的还是人。曾获得过无数大奖,并以跟踪报道张君案而在业内和观众中知名度颇高的重庆电视台法制栏目《拍案说法》提出,法制节目制作要做到“四化”,即“案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悬念化”。“四化”归根结底是要把采访得来的素材精准表述,生动表现,使之悬念迭起,环环相扣。惟其如此,制作完成的节目才具有磁场般的强大吸引力,才能吸引受众极力想看且不得不看。而且,“四化”准则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不管是案件、故事还是情节、悬念,都会围绕人来做文章。

2.故事讲述中牢牢贯穿法律资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制类节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示范启示作用随之日趋显现。特别是新的法律条款不断推出,一些专业法和法律解释也越来越具体,平常百姓对法的求知欲望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于是,法制类节目的服务功能就得以凸显[2]。

法制类节目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将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为人们传递最新的法律咨询,提供前期性的法律服务,指导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当一部新的法律颁布时,《今日说法》都会播出相关的案例或事例进行解析,无形中帮助大家对新的法律条文进行认知并达到了宣传新法的目的。2011年5月1日我国刑法做出了醉驾入刑的规定,2013年元旦又出台了人称史上最严的交规,对酒驾和醉酒驾驶做出了严格规定,但是依然有人以身试法,饮酒驾驶,酿成惨剧。2013年5月2日《今日说法》播出《醉中罪》,节目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几起典型的醉酒驾驶案例,还专门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普及法律知识,介绍酒驾和醉驾的界定,告诉老百姓喝多少酒算酒驾、醉驾的标准(酒驾是100毫升血液里20~80毫克以下酒精含量,醉驾是80毫克以上含80毫克),宣传效果非常明显。

法制节目在强化服务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用性。因为任何一个法制节目都会有示范作用或借鉴作用,所以法制节目在故事展开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要注意更多地释放正能量。这就要求法制节目的故事不仅要精彩、刺激、好看、好玩,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作用、启发作用、引导作用,让人举一反三地明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准则与底线。

3.选题上重点突出民法类案件

法制类节目为什么要以民法为主,谈这个问题就必然谈到刑事案件为主的法制节目。一般来说,刑事案件最容易成为法制类节目采访的素材,由此制作完成的节目很吸引人的眼球,其故事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惊险刺激,疑问重重。加之,其破案过程也常常能体现高水平高智商以及现代科技的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节目的副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如果电视节目长时段地播出凶杀、绑架、血案等内容,人的恐慌心理就会增加,既对观众个体心理无好处,又会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而民法关注的是人们在民事活动中的人人事事,关系到的是人的吃喝拉撒,关心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可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简言之,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不是刑法的内容而是民法的常识。所以,电视法制节目应该拓宽报道思路,深入生活选取题材,广泛关注涉及公众生活的法律事件、法律问题,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葛、矛盾、困惑和诉求。

4.在关注民生中彰显法制案例的内涵

作为法制类节目理当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在推进法制进程的洪流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法律上的援助,为地方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民生问题说大则大,说小也小,具体到每个人每一户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实际所需。

《今日说法》2013年5月4日播出的《明争暗斗》便是一个极好的案例。节目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真实记录了一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在重病住院后,突然间冒出侄儿、干女、姐姐争抢财产的一出出闹剧,把老人所谓的亲戚们的嘴脸暴露无遗。老人最终在法律的保护下,得以康复,安享晚年。节目通过完整的故事讲述告诉老百姓财产继承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律关系,为受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继承法》公开课。

类似的财产纠纷,解决的方式固然很多,但一旦上升到利益层面最好的解决途径还是法律。这时候法制类节目就应调整重心,走入寻常百姓家,关注寻常百姓生活,围绕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搜集素材,以叙说事,以法说理,以情感人,让老百姓通过走法律途径获得合法的权益。

所以说,法制节目关注的不仅是法律条款本身,还应该注重挖掘案例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人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精神氛围,把视点拓宽到对当事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上,对人物命运变迁和曲折情感的读解上,反映个体的人在案件经历中的所思所想及其最终命运,从而彰显法制案例的深层内涵[3]。

5.以严谨的风格彰显法律的严肃气质

法制类节目对应着的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系统。法律探讨的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平和正义,以及如何实现公平和正义,特别讲究法律的准确,讲究理性推理和严谨的逻辑。因此,优秀的法制节目不可避免地带有法律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在故事的讲述中要充满悬念、有趣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更应该证据充足、逻辑严密、叙事客观平衡。《今日说法》中80%的节目都有专家点评,对故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解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经常做客《今日说法》,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1999年曾出版《犯罪心理学专著》,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她对法律的严谨态度在节目中得到完美表现,字句落地有声,语言严谨,法律条款清晰明了。看她的节目犹如翻看一本青少年犯罪研究百科全书。

综上所述,法制类电视节目应研究新闻叙事学,凸显故事性淡化法理性。当然,淡化法律不等于不要法律。任何一个与案件有关的故事都与法律脱不了干系,关键是要变过去的“法律先行”为“故事先行”,在故事中点击法律,把说案件变为说人,将法律的传播由直接变为间接,让观众在聆听人物故事中感受法治。能讲出好的故事的同时还能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了解法律、读懂法律、运用法律,这样的法制类节目才是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所青睐的。

[1]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87-111.

[2]赵中颉.法治新闻与新闻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17.

[3]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编.见证中国法治进程(2)[G].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8-22.

责任编辑:罗清恋

News Narratology Analysis of Legal Program on TV——Taking“Legal Report”as an Example

XIAO Xiaor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Chaoyang Beijing 100024,China)

“Legal Report”is a legal program recommended by CCTV in 1999.It explains some law knowledge to us by some interesting newsmakers.It initiates a new style about legal program and beats the target of popularizing law.Narrative is the popular term in this article and it is also known as News Narratology,which is a new discipline based on Narratology.This paper takes“Legal Report”as an example to study narrative of news in some legal program.

“Legal Report”;narrative;news narratology

D912.8

A

1673-8004(2014)03-0126-04

2013-12-03

肖啸然(1992-),男,重庆永川人,本科,主要从事传媒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故事性叙事学类节目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散文的“故事性”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创作谈:场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