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共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3-29 01:22胡昌荣贺云川
关键词:共育订单校企

胡昌荣,贺云川,周 勇

(1.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涪陵 408000;2.重庆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涪陵 408000;3.重庆美心曲轴制造有限公司,重庆 涪陵 40800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教育一贯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地方产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中,为了满足地方社会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本校及地方产业经济实情与广大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然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中企业作用的发挥及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共育是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基础开展的人才培养,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推进高职教育的校企共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开展了校企共育现状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推进校企共育的相应对策。

一、高职教育校企共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地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情况和参与程度,为校企共育的开展找到突破口,我们面向重庆部分高职院校和地方区域企业进行了校企共育情况调查。我们选取10所高职院校、44家企业和6个订单班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收集了院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情况、参与合作共育的情况以及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校企共育积极性的因素等,并收集了学生接受校企共育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对调查材料的综合,校企合作及校企共育呈现以下现状:

1.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通过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也不论其专业数和学生数多少,都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尽管各校的合作企业数目不均,但值得肯定的是校企合作已经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2.并非所有企业都参与校企合作。从涉及医药、机械、建筑、食品、化工、电子、轻工等行业的44家企业的调查发现,38%的企业未参与校企合作,42%的企业参与普通式校企合作,15%的企业参与订单培养合作,5%的企业参与其他方式的合作,这反映出不同企业对待校企合作的态度不同,有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有的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有的则根本不参与。

3.校企合作层次普遍较低。从企业调查可见,很少企业参与订单培养合作,多数企业则参与普通式校企合作;从院校的调查看,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中参与订单培养的比例占10.5%,参与普通式校企合作的比例占79.3%,参与其他合作方式的比例占10.2%;而对订单班学生调查发现,合作企业参与订单班教学工作的情况并不好,有的企业基本不参与。当前校企合作的层次并不高,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企业担当的角色以校外实践场所或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等为主。

4.校企共育未形成足够氛围。前述表明,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合作程度较浅的格局。在合作程度不深的背景下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则有些流于形式,因为企业参与校企共育所培养的人才并非都将成为企业的未来员工,因而企业参与校企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大打折扣。即便高职院校设立了订单培养班,但也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就业型订单培养班或定向培养班,企业很少参与或不参与培养过程。其二是共育型订单培养班,合作企业会参与其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两类订单培养中,我们认为只有共育型订单培养班的人才培养是由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才是名符其实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调查表明,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订单培养不多,而共育型订单培养则更少,很明显,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旨在培养合作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共育合作不尽人意,没有在高职院校形成足够氛围。

二、高职教育校企共育难于推进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程度总体并不深,真正开展深层次校企共育合作人才培养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关键是校企共育合作的推动存在较大难度。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校企共育合作人才培养难于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共育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从调查来看,院校方面认为校企合作尤其共育性合作人才培养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院校在开展深层次校企共育合作方面兴趣很浓,积极寻求共育性合作企业并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合作人才培养,既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满足合作企业对用人素质的要求。然而,许多企业对校企合作尤其共育性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解、认识并非如此,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为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院校为企业解用人之急、到院校招聘毕业生等,对校企双方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合作什么以及怎样合作的理解和认识较为肤浅,尤其怎样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共育性合作人才培养更缺乏深层次认识,这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共育合作的重要因素。由于院校与企业在开展深层次校企共育合作方面存在着认识偏差,因而致使校企共育合作推动存在较大难度。

2.企业忽视人才需求的长远规划。企业人才需求规划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增长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有的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比较注重短期效益,没有将企业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价值链中,忽视人才需求规划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这些企业往往把校企合作当成是企业选用人才甚至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的途径,对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不介入甚至不关注。这些企业往往在遇见人才流失或生产规模扩大等情形时才采取临时措施到院校招聘毕业生,有的为解决紧急人才需求问题,临时与院校协商招聘毕业生后再由企业培训。殊不知,这样的选人用人举措不仅难解企业用人之急,而且不能很好解决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问题,反而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长远效益产生影响。

3.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事,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不需参与,企业只管招人用人,对招聘的毕业生即使一时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可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说明这些企业的校企合作意识尤其校企共育意识淡薄。当然,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并非不可,但培训毕竟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经费等,既延长了学生从毕业到胜任岗位工作的时间,又不利于企业解决其用人素质问题。如果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合作,提前选择学生单独培养,派遣技术人员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增添用于企业未来人才培养的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训设施,用激励措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等,那么所培养的未来员工无疑既能符合企业的用人素质要求,也能免除企业对其重新培养的环节,企业始终是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受益者。

4.企业追求短期效益,难于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无可非议,因为这是任何企业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校企共育合作,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的企业认为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会增大企业经费支出、增大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经济效益会变差,因而不愿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加投入,其实这是一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思维。要知道,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期投入终会有回报的,它将在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试想,企业与院校通过校企共育合作所培养的企业未来员工,一方面因其职业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能很好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当然也就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其综合素质高,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认同感强,团队合作向上的意识强,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能同舟共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企业不用担心没有发展动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变好。

5.高职院校为企业的服务不够,未完全取信于企业。从调查来看,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相关服务的仅有18%,即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没有到位。其实,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必须得到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若没有企业的信任与支持,那怕院校的教学质量再高,企业对院校的信任度也不会高,企业也不会愿意与院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共育合作。相反,如果高职院校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做得出色,尤其面向广大企业开展科研、技术、培训等服务取得成就,并为企业真正解决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等实际问题,那么高职院校的社会信誉度就高,能赢得企业的充分信任,企业参与院校共育合作的兴趣会更浓、主动性会更强烈。

三、推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勿容置疑,校企共育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在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对校企共育的认识不够、忽视人才需求长远规划,致使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意识淡薄、不愿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高职院校不能等闲视之,而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主动推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通过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院校的社会声誉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实现良性互动并形成良好的人才共育氛围。我院结合自身所处区位及当地产业实际,在推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立校企相互依存关系。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实现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则需要将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而与区域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共育便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合作,不仅可以满足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提高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合作双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1+1>2’的效应”[2],促进院校与企业形成共赢格局,这样的合作无疑可以促进校企相互依存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我院针对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实际,提出了“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的办学思路。在“体现区域性”方面,学院立足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结合医药食品、化工化纤、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重要材料和清洁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开设与产业、行业相匹配的应用技术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紧紧依靠涪陵的支柱产业,结合地方企业用人规划,先后与当地的重庆涪陵榨菜集团、重庆美心曲轴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地方区域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学院与合作企业双方的包括设备、场地、师资等教育资源,实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为合作企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在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起了校企相互依存关系,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动力。

2.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形成人才“供需共同体”。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都属于办学模式概念。由于校企合作有普通型与紧密型之分,而订单培养也有普通型与共育型之分,因此,如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共育,则需要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或共育型订单培养才行。紧密型校企合作属于合作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人才培养合作,而且需要将合作企业生产岗位的用人数量与能力素质要求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之中,让合作企业真正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共育型订单培养不仅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未来人才需求转换为院校的人才订单,而且还需要合作企业真实参与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其实,紧密型校企合作与共育型订单培养具有共同特点,都属于可以实现校企共育的办学模式,因而我们将之统称为订单式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订单为纽带,发挥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培养符合合作企业生产岗位所需人才素质要求的人才培养合作。在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需要提前预选未来员工组建在校生订单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制订企业版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队伍、实施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监管、开展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共同培养符合订单合作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真实性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提高合作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既能将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共同体”,又能加强校企双方在校企共育中的权利与责任,让校企共育成为培养合作企业生产岗位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1]的目标。

多年来,我院与当地的重庆涪陵榨菜集团、重庆美心曲轴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地方区域企业开展了订单式校企合作,有效实现了校企共育,满足了订单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广泛认同,为当地产业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3.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推动校企共育持续开展。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满足合作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可以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又可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然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能否持续推进,能否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能否在院校形成校企共育氛围,除了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增强校企合作紧密程度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区域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因为“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实力、彰显办学价值的重要外在特征之一”[3]。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除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学历教育服务、技术培训及管理培训服务外,还应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如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改造、新产品联合研发、市场营销策划等项目化服务。不仅如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经济实际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参与工业园区企业人力资源保障规划以及参与地方政府的就业促进措施研究等,因为这些都是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自身社会声誉度及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与手段,而且相应的研究成果亦是高职院校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结构改造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社会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彰显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实力,增强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契合度,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竭力为地方产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得越充分,广大地方企业对院校的信任度就越高,与院校合作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合作的积极性就越高,这对于高职院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持续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院除了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外,还建立了 “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机电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4个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主动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联合技术改造、联合产品研发等。近三年来我院参与技术改造10项,开展技术推广10项、技术咨询服务49项,获得国家专利14项,自然科学研究立项25项,社会科学研究立项31项,开展技术类培训40 000余人。应该说,在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中,通过一系列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项目化服务,拓展了学院与当地政府、园区、行业、企业的合作领域,通过丰富的合作成果稳固了学院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赢得了合作企业的深度认同,扩大了我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声誉度,争取了更多的地方企业与我院开展深层次的订单式校企合作和按照校企共育模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持续开展,给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总之,尽管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推动较难、氛围不浓,但是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只要紧密对接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相应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主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完全可以有效开展和持续推进。通过针对性地培养地方区域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10-19(3).

[2] 张沁,邵腾伟.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2-116.

[3] 吴一鸣.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思维起点与战略把握[J].教育与职业,2013(20):15-17.

猜你喜欢
共育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