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4-03-29 01:22
关键词:大学国家英语

张 敏

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即文化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此,国家文化安全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因此,关注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对于维护全球化时代的新型国家安全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文化安全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关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问题。

一、文化安全的内涵

文化安全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日益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命题。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一起构成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

全球化的到来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开放和流动,同时,也促进各国在政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其他领域相互碰撞、相互摩擦, 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文化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直接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将文化安全推到了国家主权面前[1]。

关于文化安全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不同的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关于一个国家以文化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 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 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 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2]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 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 免于遭受来自内部和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 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 吸收和借鉴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3]无论何种定义,其核心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文化安全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尽力维护的领域。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价值观念的安全、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生活方式的安全等[4]。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危机

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威胁和挑战。一方面,受我国文化长期畸形发展的影响, 其自身存在文化产业落后、民族文化断层等诸多文化安全问题[1]。正如有关学者所说,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过于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作用, 而忽视了其商品属性和作用, 导致我国文化长期畸形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产业,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文化软实力竞争力不强。此外还存在我国文化传播体系不够完善,传播力度不足,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弱等有待改善之处[1]。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

另一方面, 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所谓文化渗透就是有预谋的文化侵略,就是分化、解构甚至从根本上摧毁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 从而达到危及和侵略主权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目的,为其政治服务;就是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使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媒体的煽动下,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轻视和鄙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放弃自己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转而信奉它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5]。西方强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企图以此实现其文化帝国的目的和“和平演变”的图谋。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的《十条诫令》中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 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于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价值观。”“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 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 就是成功的一半。”[6]显而易见,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正在利用全球化这一形态对我们进行着赤裸裸的文化渗透,企图将其腐朽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灌输给我国人民,而年轻一代正是他们试图影响的首要群体。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教育尤为必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现状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和文化安全建设现状并不乐观。虽然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必然要学习它的文化。但是,由于大学英语课时少,内容多,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文化教学;此外,由于文化内容并未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有专门的题型出现,所以,习惯了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老师们, 理所当然地放弃了文化教学。由于文化教学备受冷落,所以文化安全建设也无从入手。

另一方面,虽然部分教师积极进行文化教学,但他们单方面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没有意识到: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是平等的。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输入而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 其结果必然是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导致文化上对他国的依附,严重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在一些大中城市,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出入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店,口中说着类似隐语的网络语言,崇奉的是流行文化的“圣经”,向往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说标准流利的英语美语, 却不能用文从字顺的汉语表情达意;个人欲望极度膨胀,用肉身化存在的“合理性”拒绝神圣信念,既没有20世纪50年代“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荣誉感,也缺乏80年代“用黑色眼睛寻找光明”的执着与焦虑,更用“戏说”、“调侃”将严肃的历史持续虚无化。这些现象曾被认为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标志,但现在却令人担忧:徒具中国人体貌特征却灵魂飘零的年轻一代,如何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7]我国学者从丛曾指出,许多从事外语教学的中国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 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8]。饱读诗书的学者们尚且如此,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们而言,他们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不容乐观。

可见, 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畸形发展已经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大学生中蔓延, 致使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文化安全意识,才能保证文化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9]。从大纲中可以清晰看出, 培养和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然趋势。这里的“文化素养”不仅包含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需要学习者拥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安全意识。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强文化教学,重视文化安全建设,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的措施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加强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文化教育的作用,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管理者, 只有其自身对文化安全教育持肯定、积极的态度,才能确保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自觉贯彻文化安全教育的理念,将文化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教师言传身教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促进学生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强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从而增强他们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 广大英语教师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中华文化的积累, 积极探索新型的文化教学方法。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想要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就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尤其是在文化教学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将他们恰当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些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英语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才能更上一层楼,出色地完成文化安全教育这一神圣的使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采用对比的方式,将中西方文化同时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同时,由于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普遍缺乏中国文化方面的文章,因此,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备课上面狠下功夫, 将中国文化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多渠道提高中国文化修养。

再次,学校管理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比如,开展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中国文化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讲座等,唤醒大家对我国文化的重视。其次,在教材选购方面,可以适量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宣传读本:想要进行文化传播,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方面, 需要编写者做出相应的改善:适量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现行的许多大学英语教材均是选取英语原文作为课文进行学习。诚然,这样的选材可以增加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可以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但另一方面,这样单一的选材容易造成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过度重视和对我国文化的忽视,形成“唯西方文化独尊”的思想。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应该适量增加表达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 或是选取中国优秀作家创作的英文著作精粹等。因为在这样的文章里,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使用英语恰当地介绍本民族文化[10],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适量增加文化考查的内容。以考试为向导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者和学习者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所以,可以尝试在各级考试中增加文化考查的内容, 以激励学习者更加重视文化学习,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 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安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必须落到实处,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厚此薄彼。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中国文化的巩固, 以及文化安全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部门都意识到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更上一层楼。

[1] 陈树文,郑士鹏.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2(3):100-104.

[2] 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子彬.国家的选择与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 于洪卿.论文化安全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6(6):83-87.

[6] 李刚文.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25.

[7] 程勇.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中的艺术教育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2-88.

[8]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 王小卉.批评视角下多模态英语文化教学的本土化研究[J].教育探索,2012(8):57-58.

猜你喜欢
大学国家英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