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思维创新

2014-03-31 09:16曹惊明唐海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群众思维建设

曹惊明,唐海潇

(1.湖南省沅陵县党校,湖南沅陵 419600;2.湖南省道县党校,湖南道县 425300)

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的政治根基是否牢固,决定着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处于一个新的时代环境和新的考验期,因此党群关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党群关系建设思维需要创新发展。

一、党群关系建设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及其建设,形成了与党的政治理念高度一致的党群关系理论,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保障了党的革命建设事业成功。

(一)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使我们党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

明确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是党的宗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把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确定为主与仆关系、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关系。他在《为人民服务》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个革命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为人民服务”作了更系统更完整的阐述,把它提高到了党的唯一宗旨高度,“七大”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正式写入党章,正式明确为党的宗旨,直至今天始终是党高扬的旗帜。

为防止个别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的宗旨,当党内出现一些消极思想的苗头时,党就及时进行全国全党范围的整党整风运动,这是非常必要的。比如,1957年我们党针对革命胜利后,有一部分人革命意志衰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而闹地位、争名誉、讲吃穿、争名夺利多了的现象,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党内整风,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P2851962年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也讲到,“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2]P30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鼓舞着共产党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与建设壮丽史篇。

(二)确立了“密切党群关系,建立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建设目标和方向,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优良关系

密切党群关系,建立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传统党群关系思想为我们党确立的党群关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密切党群关系,要求我们党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困苦忧愁与幸福快乐,与群众建立工作和感情上的紧密联系,以组织和领导群众,共同奋斗,共克艰难。建立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高境界,它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脉相通,筋骨相连,生死相依,不可须臾分离,它是党和人民群众完全利益同体化,从而思想与行动高度一致。

在革命时期,如果没有这种优良的党群关系,我们党就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遑论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土地革命战争时,红军筹粮、筹款、征兵、“扩红”、发展党组织、进行革命战争等等,在白色恐怖下,人民群众作出跟随党,跟随红军的选择,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很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结果。如果党与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固的党群关系,党和红军就不可能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开展长期的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党快速扩大解放区,要稳定新解放区和支持前线战争,也需要大量细致深入的群众工作,这同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也是分不开的。建国后,我们党建立了稳固的人民政权,启动了百废待兴的建设事业,顺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等,还是因为有良好的党群关系作为基础条件。今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样也离不开优良的党群关系。

(三)确立了“走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我们党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总结出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就是走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1943年对它作了具体阐述,他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其中,“一切为了群众”,规定了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一切依靠群众”,规定了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帮助和支持,把群众作为智慧源泉、力量之基、扎根土壤、战斗堡垒;“从群众中来”,明确了党的思想理论、领导决策、工作措施等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从本本中产生,而是从群众革命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了党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主张、决策、方法,要运用到群众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再经受群众实践检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停循环往复,就是我们党实现和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方法的终南捷径。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解决好了党群关系,而且解决好了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它直接指向了党领导的革命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它简洁直观的形象表述,很容易为党员干部理解和运用,它与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一致,它以“路线”这个重大政治术语,强调了它的政治意义高度,决不能丝毫偏离,绝不能背道而驰。

(四)确立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准则”这条最高衡量标准,使我们党获得了坚实的群众支持和拥护

如何评判一个政党的言论行为和工作成败,存在诸多不同的衡量标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评判衡量,会有不同的结论;以不同的认识能力、参照物去评判衡量,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而评判衡量的结论,对于政党及其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衡量标准是什么,当不同的衡量标准产生抵牾矛盾时,适用什么样的最后裁决性的标准,以解决这些矛盾,这在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而这个最终裁决性的标准,必定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高度一致的,也必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P1096这就是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最高衡量标准。

这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自觉遵循的尺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排除传统思维的影响,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征程;我们党把人民作为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5]P181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确立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的根本衡量尺度;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确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开启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努力为“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新时期践行党的最高衡量标准的最好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

批改网对于词汇的反馈往往是拓展表达的推荐,而学生写作中的词汇错误主要集中在词性错误、搭配等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词性意识以及在语料中习得词块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精读课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材料,一则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生词汇的使用,二则课文本身是标准化的语料,词汇的使用在文中有很规范的体现,便于学生学习。课文学习完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用文中词汇总结课文大意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改善写作过程中词汇使用不当的问题。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确立为党的最高衡量标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价值,因为它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具体践行;使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在具体工作得到正确执行;同时为人民群众监督党、评价党及其各级组织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并最终促进了党的工作进步,使党获得了人民群众普遍而坚决的支持和拥护。

二、当前党群关系建设思维存在的一些不足

当前党群关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是收效越来越弱,越来越形式化,甚至出现了“隔山打牛”、“隔靴搔痒”、“一拳打在棉花包上”等无效乏力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群关系建设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其中,思维是党群关系建设的先导,思维创新意义更为重要。当前党群关系建设思维的突出问题,就是相对于新时期的要求,凸显出一些不足。其原因,既有现实的条件环境等因素影响,也有长期以来传统党群关系建设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一)单向思维

党群关系建设的单向思维,是因为长期沿袭传统党群关系建设方式方法,不注重根据实际进行创新而形成的。在传统党群关系建设中,基于党自觉主动向人民群众施惠的政治必然,党群关系建设思维呈现明显的单向性,即党单方面向人民群众密切关系,而并不对人民群众情况作过多研究,也不过多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回应。在单向性思维下,党的传统信息传输系统也实际上是一个单向、单通道的系统,即党和国家政策及决策指令信息由上及下地流动,但是其实施信息由下及上的流动比较微弱,沟通仅在党的各级组织系统内自上而下单向进行。因此,群众被动地接受到的信息,难免不失真;群众即使得到了实惠,但并不一定都能完全充分客观地理解;群众真实意愿难以顺畅表达,合理诉求难以顺畅上传。更重要的是,单向思维在当前政治文明大大推进,政治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更加开放,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等现实情况下,已经难以适应双向政治互动和群众民主参与政治的要求。

(二)浅表性思维

党群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党群交往或政治交易,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工程建构体系,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所以在实践中,党群关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不是进行外在形象的“包装”,而这种“包装”就是一些人所简单理解的,所谓的“为人民群众做几件好事,给一点好处,带去一些利益”,这是一种浅表性的思维,它通过若干次的服务群众活动就可以完成;而是要进行内容构架和体系结构的建设,这是深层复杂的综合建设,根本上是需要我们以相关国家法律和政党制度机制等为内容框架,从执政党自身治理、党群关系发展、维护和保障等结构体系方面,进行党群关系的深层结构化建设。浅表性思维对党群关系建设有害,轻则使我们工作浮在表面,不去解决根本实质问题;重则为一些人搞政绩作秀提供了思想帮衬,使我们的党群关系建设陷入形式主义、机械主义。

(三)形式主义思维

当前党群关系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它作为坚决反对的“四风”之一。形式主义表现千百样,归纳一下,无非就是两种:无真心实意为民服务之心,不过是摇旗呐喊、做做样子,为自己博一些名而已;不是循规律、究根本,以达到办实事干好事之目的,而是借公事、假名目,走走过场,实现自己营私图利之目标。搞形式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一者故意为之,二者不得已而为之,三者随波逐流为之。其中,随波逐流为之者居大多,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在当前现实中切实为民执政、为民谋利的会吃亏,而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反而会得利,至少不被周围的政治环境视为异类,不会因触动别人的不正当利益而受到别人打压。严重的形式主义不仅败坏党风政风,而且一旦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会使真正求真务实地为民服务的人没有了“市场”;严重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偏离了党的政治宗旨,偏离了人民群众利益立场,对党群关系建设危害极大。

(四)依赖性思维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官民冲突日益频繁,在执行干部追责制度后,我们的一些部门地方和一些领导,因为各种原因,不敢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群众矛盾问题,也害怕因为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及行政行为,触及、引发新的群众矛盾冲突,而放缓或放弃了地方部门的积极发展。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成好事,但求“不出事”。因此他们产生了严重依赖群众的思维习惯。在一些有争议有矛盾冲突的重大项目中,不敢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工作靠群众推动;他们花钱买“和谐”,用“搞定”方式实现稳定;甚至把群众错误意见当做正确意见,把个别人、少数群体的意见主张,当做群众全体、大部分群众的意见主张,对明知不妥当、不正确的意见也不敢质疑。总之,他们实质上是把“一切依靠群众”,理解和操作成为了“一切依赖人民群众”。这种依赖性思维,其实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过的“尾巴主义”在新时代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尾巴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其危害还在于,它把新时期群众的矛盾问题又交还给群众;会弱化、耽误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会严重消解党的“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利于新一轮改革顺利推进。

三、创新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思维

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执政面临着的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以及其国情、党情、民情,与过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党群关系及其建设方式方法,都带来了新的要求,创新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思维成为必然。

(一)既尊重人民群众“智慧源泉”作用和“评判权威”地位,又注重发挥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我们党一直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视为党的智慧源泉,把人民群众的看法和评判,作为最权威的裁判。这对于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充分利用全社会智力资源,从群众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搞工作,从而确立好工作立场,抓住工作中心重点,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7]P933邓小平也曾经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这也是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些科学论断,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习近平2012年底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也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能力和评判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走在群众的后面,而恰恰相反,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党都要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面,这样才能担当起领导重担,才能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当前我们有的地方党组织“当群众的尾巴”现象比较突出,群众的呼声“达天”了,才引起重视;群众的反对舆论沸腾了,才去解决问题;群众的不满盈耳了,才去想办法发展。

发挥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推进党群关系高境界、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着重从政党能力素质和政党品质两个方面上着手。对于政党品质,我们党要防止政党腐败变质,防止政党蜕变为特权阶层谋利工具,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政党能力素质,我们党要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能力水平,用宽阔的政治胸怀去接纳群众民主监督。

(二)既重视依靠群众并关注到每个群众个体的意见,又注重党的领导干部在党群关系中有所作为和有所担当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依靠力量,是我们的立足之地、力量之源、战斗堡垒,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当前工作环境错综复杂,地方发展及领导干部评价机制还尚待完善,在当前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理解和实践群众路线的不好现象,这就是,一些部门和地方在面对改革开放矛盾时,因害怕被戴上侵犯群众权益、罔顾群众呼声的帽子,对即使是不正确的一些群众主张也予以支持,而对一些正确的决策不敢坚持;在不敢面对矛盾冲突,没有能力解决公共利益与个别人或少数群众的利益冲突情况下,采取了减缓甚至实际放弃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鸵鸟对策”,走“无错就是功”发展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很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处理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的情况下,要认识到群众中也会有不正确的意见,不合理的诉求,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按照科学规律和法律政策办事的原则,有善于处理群众不同意见的能力。既要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坚持正确决策,不能因为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而影响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毛泽东不否认群众也存在缺点,他说“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8]P866,“……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9]P1310。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所以我们既要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担责和有所作为,按科学规律办事,教育和引导群众科学发展,又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相应的干部及其政绩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使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社会发展中更有作为。

(三)不局限于“解放群众”、“服务群众”等方式的单向增进党群关系,同时注重“群众政治参与”等方式的党群关系双向互动

我们党传统增进党群关系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单向的关系增进,即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努力向群众贴近,积极主动建立和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联系。这是我们党遵行群众路线和密切党群关系的自觉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的鲜明体现。在革命时代和建国初期,单向增进党群关系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其原因,除了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革命斗争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那些年代,敌我阵营泾渭分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建立了党群利益共同体,党群同仇敌忾,命运共系一绳,血肉共融一体,因此党群关系高度密切。建国初期,在党群政治关系的惯性运动下,在重视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中,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密切的党群关系也能得以牢固维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因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政权而自然得到的支持和拥护会逐渐衰减。在建国五六十年后的新时期,党的执政合法性应更多地从执政法理、执政绩效、政治互动等方面获取。同时党群关系的主体是党与群众两个方面,两者关系的发展和维系,是双方面、双向的,群众方面客观存在着进行政治参与、党群互动的明显趋势和强烈要求。

新时期要注重增强群众政治参与,保障群众对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在党与群众政治互动中增进党群关系。保障群众政治参与是新时期提高群众信任、增进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现代民主政治环境下,群众如果没有适度的、足够的政治参与,就会导致对国家体制和执政党不信任,甚至引发体制外的政治行为,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中,要尤其注重做好群众网络政治参与工作。当然,要在国家体制和政党制度承载的限度内,确定好每个发展阶段政治参与的合适程度。

(四)当前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应从偏重宣教和偏重形式,转向更注重实际行动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开展的数次大规模整党整风运动和教育活动,成为了党群关系建设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载体,它们是1941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年至1949年的土改整党运动、1950年的整风运动、1951年至1954年的整党运动,1957年的整风运动、1963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9至1971年的整党运动、1983年至1987年的整党运动,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党范围的几次党建教育实践活动,比如“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当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概括而言,除了“文革”期间的整党运动和转向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社教运动外,其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经过整党整风后,党内一些不好的思想、组织、作风和政治、经济问题,能得到较好地整顿;但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整党整风运动和教育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不如之前那样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全党组织管理严密,政治思想的环境氛围好,党员干部个人利益、生命、前途与国家利益、党组织利益和集体利益高度统一,因此党员干部对党的整顿宣教活动容易引起共鸣,普遍容易接受。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管理和教育体制方式虽然没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更加开放自由,反腐败的司法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党员干部轻易追求到的非法利益,远远胜于遵纪守法所得的好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个人的直接现实利益与关乎国家和党组织利益的空洞说教相比,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选择可想而知。所以尽管活动年年搞,中央一次强于一次的厉声喝止,党内仍然不断发生大量的权力腐败和权力变异,这就是关键原因。因此,改革开放时代的政治宣教和整党整风活动,如果不“伤筋动骨”,一般会陷入“轰轰烈烈搞活动,渺渺茫茫无效果”之尴尬,会陷入“水浇鸭背不透里,外焦里嫩走形式”之困境,很难取得实质效果。

因此,今后要着重从规制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用权和用人、建立健全坚守清廉官品的保障机制、解决好党群关系面临的具体问题等方面入手,按习总书记“三严三实”指示精神,从严从实,把党群关系建设落在实处。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是基础,要落脚于“实践”,坚决杜绝以形式主义对待“反四风”,要坚决防止一些地方部门在活动中,使群众不能提出具体的意见问题,即使提出又用“大而化之”招数敷衍,以“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屏蔽群众的批评和挖根子、追责任,搞“领导干部生病,普通党员和群众吃药”等等。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3][4][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1096,933,866.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1.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0.

猜你喜欢
群众思维建设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