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向着生命的回归

2014-03-31 09:16杨先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意义

杨先利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物欲横流与工具理性充斥于其中的时代,作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单纯的物质生活繁荣带来的虚假幸福时,人的生命逐渐被异化,生命的真正价值被压制、扭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主体是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教育却越来越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关怀严重缺失,致使人们对生命哲学、人生哲学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这促使我们必须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反思。

一、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知

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生命是人得以存在的载体。人的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具有各种生理机能,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哲学视野中的人的生命,就不单是一个具有各种生理机能的自然生物体。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使得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著名哲学家A.J.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扯到意义……人甚至在尚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1]因此人会追问生命的意义,意义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护所,是人的精神家园,它促使人不断反思、批判、重构、超越。生命由此成为一种精神性存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同时还处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作为自然与文化、个体与族类的矛盾关系的交叉而出现,因此生命还是一个社会性存在。”[3]所以,人是由三种生命存在状态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人的物质性的生理存在、人的意识性的精神存在和人的社会性的社会存在。

生命价值是指生命存在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意义。首先,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自然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人从出生到死亡是生命的过程,具有唯一性、终极性、不可逆性。所以自然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作为意识性存在的精神生命,决定着人能否活的有意义。社会心理学家马斯诺在《动机与人格》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三大类型——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又把意动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大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获得满足,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这些精神需要促使人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悟和探求,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生命的质量,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高级形态。第三,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社会生命,是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社会化,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人是依赖社会而生活又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生命价值体现的是人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人创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创造人。人只有在社会中,并且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存在、自尊自爱和自我完善是与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归宿的。

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的缺失

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任何教育都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载体。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出关怀的一种事业。”[4]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发展生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现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生命价值教育的淡化和漠视。

(一)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过分关注学科本身,忽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发展的人文关怀

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人文科学教育,而许多教育者却将自然科学教育的理性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地运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将思想道德课上成道德知识的灌输传授课,把知识当成定论,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原本是要让受教育者体验和领悟到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康的人格对自身生命存在和生命发展的意义,进而使个体世界与生命世界对接,实现教学价值。但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突出和强化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发展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被肢解的片面发展的人。

(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过分关注集体,忽视了个体的发展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本位主义思想扩张,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要求人们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终评判标准。过分注重社会整体价值,完全忽视或贬低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完全对立起来。这必然造成人性虚伪,表里不一,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的扭曲。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独立,有个性,有思想,强调自我权利和价值的实现,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总是用单一目标、单一内容、整齐划一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受教育者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忽视了不同个体在感知、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

(三)思想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环境造成受教育者的心理困境

个体生命观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特定环境,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但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当代大学生接触的外来文化和思想观念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缺乏适应能力和鉴别能力。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以知识、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理念,使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常把课本知识当成定论和绝对真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没有从社会实际出发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分析、鉴别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受教育者造成心理困境,给受教育者的个体身心发展带来隐患。

三、思想道德教育向着生命回归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主体性教育的弘扬,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本,回归于生命,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一)树立现代生命价值教育理念

生命价值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教育理念。

1.树立生命本体存在理念

生存是生命的底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能谈生命的发展和生命的质量问题。“正确地运用生命,适当地维护生命是善,而滥用生命则是恶。”[5]生命具有唯一性、不可逆性、终极性的特征,一旦放弃生命,也就放弃了以生命为依托和载体的一切。漠视生命,随意践踏或放弃生命是滥用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恶的行为。树立生命本体存在理念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起源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自然价值,认识到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全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树立生命本体存在理念是生命教育的基点。

2.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发展理念

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是生命的基础,精神价值是生命的灵魂,社会价值是生命的升华。生命存在是一种历史性和意义性的存在。人是在不断地追求高层次的发展中提高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以实现生命更高层次的价值的。要想让生命活的有意义,就必须学会发展和充实自己,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不断超越现实,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理想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教育者要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积极的态度认识生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发展目标,让自己的生命实现增值。

3.直面生命终结教育理念

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生命终结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终结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死亡知识,坦然面对死亡,认识到生命终极价值与意义,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另一方面也要让受教育者明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不在是单纯的个体存在,而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个人的生死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教育者应该慎重对待死亡,加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二)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位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6]即是说教育的本真使命是对生命的“唤醒”和生命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关注学科为本位,以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当然,人的生命也具有双重属性,即被动性和能动创造性。所谓生命的被动性,一方面是指人的出生、生存、发展和终结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人无法摆脱社会条件的制约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惰性。生命的能动创造性是指人主动的克服内在惰性,不再是单纯的接受既有的社会环境而是积极的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能动的创造和超越现实环境以追求生命高层次发展的属性。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的生命被动性与能动创造性的统一过程。人的生命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教育一方面要给人以刚性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规矩要求,让人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高层次需要,启发人的内在超越意识,实现生命的发展性价值。学科知识和技能只是教育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的手段和载体。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生命意义进行高层次建构,以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发展。

(三)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生命价值教育网络

1.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先对人进行教育施加影响的场所。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影响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权威性、亲和力和持久性的特点。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资源,协助家长充分了解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子女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教导子女学会尊重和珍视生命、懂得感恩,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此外,家长也必须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更好地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服务。

2.构建良好的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校园物质环境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校园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可以渗透一定的生命价值意蕴,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制度文化等,属于校园环境的软件部分。它是无形的生命价值教育因素,能给学生传递富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职工与学生的关系等。校园人际环境的建设应注重加强人际沟通,减少人际矛盾和人际冲突,构建平等互信的校园人际关系。

3.关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开展生命价值教育

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大课堂,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离不开现实社会环境。教育者要时刻关注现实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向受教育者适时传递新的信息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并加强疏通和引导,利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受教育者因复杂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者也要组织受教育者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受教育者更多的了解社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A.J.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4]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5]石艳华.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生之意义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