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势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及保障程度分析

2014-04-01 02:34何海洲杨志强李水如陈文伦张启连陈上仁
中国矿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占用率消耗率查明

何海洲,杨志强,李水如,郑 力,陈文伦,张启连,陈上仁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广西二七一地质队,广西 桂林 541100)

为摸清广西的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建设高效的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管理平台,保障广西矿产资源的持续稳定的供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安排下2008~2012年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涉及20个重要矿产的“广西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专项工作[1-3],核查基准日2009年12月31日。其中铝土矿、铅、锌、锰、钨、锡、金、银、锑、稀土、重晶石、高岭土等12个属广西优势矿产[4]。本文结合调查统计优势矿产的资源储量数量、结构、品质、空间分布情况等基础数据[5,6],对广西优势矿产资源禀赋特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 地质矿产概况

广西位于华南板块的南端,大地构造分属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矿产资源丰富。45种主要矿产中,广西有30种。广西已发现矿种167种(含亚矿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24种,占比74.25%[6]。广西矿产资源集中度较好,铝土矿、锰、锡等优势矿产主要分布于桂西地区,且与之开发相配套的能源充足,有利于矿产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开发。

图1 广西优势矿产资源核查后保有资源储量变化幅度

为实现广西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我区对矿产资源需求量逐年加大。据预测,到2020年末,除铝土矿、钨、锰矿、重晶石、滑石、高岭土、水泥灰岩等优势矿产外,大部分矿产资源均不能满足广西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石油、煤炭、铁矿、铜、磷矿、钾盐等大宗矿产长期缺额大,几乎全部依赖区外或国外供给。硫铁矿、镍、钼等矿产因矿石质量较差、属国家调控及限产矿产,矿山产能很低,仅能部分或少量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广西优势矿产资源现状

2.1 核查前后保有资源储量的变化

截至核查基准日,保有资源储量核查后较2009年储量库显著增加的矿种金(增幅15.75%)、铝土矿(11.0%)(图1),主要原因是近年经评审未上表的查明资源储量显著增加,相应的保有资源储量也增加。显著减少的有6个矿种(减幅18%~28%),依次为锰、锑、重晶石、锡、钨、银,这些矿种开发程度较高,相关矿区未及时按最新的生产勘探或储量核实资料对储量库进行更新,造成保有资源储量减少幅度较大。铅、锌2个矿种为少量减少(减幅<10%)。从而系统地清理了矿区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各种虚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水分,维护了储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2.2 资源消耗率及保有率的变化

高岭土、铝土矿、稀土、锰矿的资源保有率均大于70%(图2),说明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保障程度较高。而钨、金、重晶石、铅、锌、银、锡等7个矿产资源保有率40%~70%,多是我区以往最主要的矿业开发对象,开发程度较大。锑资源保有率最小,仅28.82%,说明我区锑矿的开发程度很大,资源储量消耗过多过快,新增资源储量较少的缘故。

图2 广西优势矿产资源消耗率及保有率

2.3 占用、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情况

离子吸附型稀土、铝土矿、钨、重晶石矿保有资源储量占用率均小于40%(图3),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数量较大,尤其是铝土矿及稀土的开发潜力巨大,应科学合理配置,盘活这些资源存量,对缓解我国矿产资源供应瓶颈具有重要意义。银、锑、锰、金、锌、锡、高岭土、铅等8个矿产的占用率66%~70%,是我区的主要开采对象,除高岭土矿外开发程度较高。

图3 广西优势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占用率

2.4 修正更新了2011年矿产资源储量库

完成了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与储量库的衔接,并生成截至2011年底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库。其中因2010~2011年度新上表与2009年核查成果对比增加的保有资源储量变动幅度:锰矿(+1.07%),铅(+7.95%),锌(+2.14%),钨(+15.51%),锑(+1.14%),金(+1.11%),银(+2.6%),重晶石(+7.53%),高岭土(+15.58%)。因2010~2011年度矿山开采、资源储量核实查明的保有资源储量变动幅度:锰矿(+6.58%),钨(+8.44%),金(+2.68%),银(+11.53%),锌(+1.67%),重晶石(+0.3%),铝土矿(-0.78%),铅(-0.13%),锡(-3.42%),锑(-2.6%),高岭土(-0.61%)。

3 优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3.1 锰矿

广西锰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锰矿资源丰富,截至核查基准日(下同)累计查明锰矿资源储量2.964亿t,保有资源储量2.208亿t,保有率74.48%;消耗率25.52%;保有资源占用率57.49%。而且大、中型矿区查明锰矿资源储量2.66亿t,占广西查明总量的90%。崇左市、百色市的5个县集中了全区锰矿资源储量的70.33%,有利于锰矿开发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保有资源储量的构成中,沉积型碳酸锰矿约占54.48%,风化淋滤锰帽型占比38.18%,风化堆积型占比7.34%。查明的锰矿石以贫锰矿、铁锰矿为主,绝大部分属中—高磷矿石,大多为冶金用锰矿石,品位普遍偏低,富锰矿(氧化锰矿含锰>30%、碳酸锰矿含锰>25%)占查明总量的12.28%,截至2009年底保有富锰矿资源储量占保有总量的10.55%。

广西2009年锰矿山生产能力为矿石量350.76万t/年,当年产量212.71万t,预测2015年广西锰矿石需求量为430万t,区内锰矿石生产量为矿石量258万t,缺口170万t,需进口高品质锰矿。按锰矿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的设计产能静态保障年限[注]静态保障年限=(储量+可回收资源量)/设计产能。达40年,其中氧化锰矿可以保证至2016年矿山生产且有剩余,碳酸锰矿可满足区内较长时期需求。此外,根据修正更新的2011年资源储量库,保有资源储量2010~2011年新增7.65%,因此广西锰矿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3.2 铝土矿

广西铝土矿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7.159亿t,消耗资源储量0.364亿t,消耗率5.09%;保有资源储量6.795亿t,保有率94.91%(其中堆积型铝土矿6.240亿t,保有率87.16%,沉积型铝土矿0.555亿t,保有率7.75%。)。保有铝土矿资源储量中未未占用率76.98%。勘查程度高,经勘探的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占总量高达88.42%。

矿石类型主要为一水型铝土矿石,具有中铝、高铁、高铝硅比、低硫等特点,Ⅰ+Ⅱ级品矿石资源储量保有率高达47.14%。广西铝土矿具有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浅、开采易、分布高度集中、可集中开发的优势[7],大、中型规模资源储量占比高达96.83%,当前已开发利用的铝土矿资源仅占23%,开发潜力较大。2009年广西氧化铝产能达到580万t/a,当年氧化铝产量455.29万t/a,按照规划产能及配置的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的静态保障年限都在30年以上,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3.3 锡

广西查明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二,具有分布集中、品位高、易选冶的特点,累计查明锡资源储量177.366万t,累计消耗107.025万t,消耗率60.34%,保有资源储量70.341万t,保有率39.66%,保有量中已占用率65.91%。

广西锡资源储量是以单一矿产和主要矿产为主,占查明总量近90%。锡矿的产出类型与花岗质岩类关系密切,其中“与花岗岩有关的层状似层状锡矿”查明的锡资源储量占比高达68.81%。原生锡矿和砂锡矿保有率分别为31.14%、5.69%,原生锡矿是主要的开采对象,开发利用程度高,平均品位下降幅度最大,Sn>0.85%的区段锡资源储量查明占比由51.47%降为保有的26.54%,资源后备基地已明显不足;保有砂锡矿大多因上覆良田、品位低、含泥量大而难以利用。按照矿山设计产能矿石量705.7万t/a估算全区锡矿资源静态保障年限为24年,保障程度中等。

3.4 锑

广西锑矿以大中型规模为主,具有分布集中、品位高、易选冶、开发利用效率高等特点。广西锑矿累计查明锑资源储量138.604万t,累计消耗资源储量98.654亿t,消耗率71.18%;保有锑资源储量39.95万t,保有率28.82%。保有锑资源储量中已占用57.02%,未占用率42.97%。

广西锑矿资源储量产出以岩浆热液型锑矿为主,占查明总量84.05%;次为碎屑岩地层中热液型锑矿16.35万t,占总量11.80%。矿石类型主要以非伴生、伴生锑硫盐类矿石以及非伴生硫化锑矿石为主,此三类合计占总量96.09%。

广西2009年生产锑精矿(锑金属含量)1.57万t,同比下降16.96%。按设计产能估算的全区锑矿静态保障年限仅为8.47年,资源保证程度较低,可供开采利用的锑矿资源后备基地已显不足,已不能保障广西下一个五年计划锑工业发展的需求,锑矿开采必须实行总量控制。

3.5 金

广西金矿遍布全区,类型较多,成矿条件复杂,查明金资源储量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占量比例最高,为57.98%,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占比29.63%。广西累计查明金资源储量260.60t,累计消耗资源储量107.50t,消耗率41.25%;保有资源储量153.10t,保有率58.75%。保有金资源储量中已占用率57.62%,未占用率42.38%。

广西金矿以非伴生类岩金为主,保有141.92t,保有率54.46%。其中原生矿保有107.72t,保有率41.34%;氧化矿保有34.19t,保有率13.12%。非伴生砂金保有金资源储量7.58t,保有率2.91%,列暂不能利用。伴生类金资源储量保有3.61t,保有率1.39%。

广西金矿品位普遍偏低,矿床勘查程度中等-偏低,而且保有资源储量逐年减少,2010年广西黄金消费需求20.48t,当年总产量2.426t,占全国产量的0.71%,保障率仅11.85%,其中矿山产量0.931t,保障率4.54%,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经测算2015年广西黄金消费需求量44t,产量也达到3.9t,保障率8.87%,其中矿山黄金产量保障率3.41%;2020年黄金消费需求量76t,产量达6.3t,其中矿山黄金产量保障率3.14%,可见,广西保有的金资源储量仅能提供至2025年的矿山黄金产量满足广西黄金消费需求3.1%~3.4%的生产保障。

3.6 银

广西累计查明银资源储量11258.38t,保有资源储量4750.3t,保有率42.19%。消耗率57.81%;保有资源储量已占用率70.32%。保有资源储量以热液型银矿、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银矿、矽卡岩型银矿床为主,三者的保有占比达到96.28%。按照银矿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的设计产能静态保障年限8年, “十二五”后银矿资源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3.7 稀土

广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消耗率1.46%,保有率98.54%;仅1个矿区占用,占用率2.20%,未占用率高达97.8%,可开发利用的稀土资源较为丰富,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勘查和开采的重心将向广西转移。矿物型稀土矿(磷钇矿、独居石矿)由于产于疏松未经胶结冲积、堆积层中,矿体之上多为良田所占据,在开采时将会损坏大量的农田,露天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列暂难利用,均未产生消耗和占用。

广西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开采时断时续,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目前,广西稀土分离产品的生产能力3000t/a,矿山开采能力仅200t/a,与广西稀土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建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稀土材料项目,对稀土矿的需求将快速增加。

稀土矿属开采总量调控的矿产,国土部下达的2010年广西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轻稀土氧化物2000t(REO),按照我区稀土矿开采利用及稀土工业的发展规划,在国家稀土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下,适度加快广西稀土开采步伐,规划2013年度开采总量(REO)控制在3000t/a以内,按照稀土矿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的静态保障年限都在50年以上,稀土矿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3.8 铅锌矿

广西累计查明铅资源储量393.090万t,保有资源储量175.672万t,保有率44.69%;消耗率55.31%。保有资源储量占用率68.66%,未占用率31.34%。广西累计查明锌资源储量1315.582万t,保有资源储量601.443万t,保有率45.72%;消耗率54.28%;保有资源储量已占用率63.3%,未占用率36.7%。保有铅锌资源储量主要以矽卡岩铅锌矿、碳酸岩型铅锌矿、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铅锌矿为主,三者占比之和大于80%。

近年由于广西铅锌冶炼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对原料的需求远大于矿山生产的供应能力,需从区外购进大量铅锌精矿以满足企业生产所需。广西的铅需求量约为30万t/a,到2015年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铅、锌金属的需求大致为40万t、64万t,铅、锌矿开采设计产能分别为矿石量682万t/a、932万t/a,按照铅锌保有资源储量估算的产能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5年和13年,“十二五”期间广西的铅矿山生产资源难以保障,锌可以满足2020年矿山生产的需求。

3.9 钨

广西累计查明钨资源储量(WO3)40.15万t,保有资源储量(WO3)25.19万t,保有率62.73%,消耗率37.27%;保有资源储量(WO3)平均品位为0.26%;保有资源储量占用率25.3%,未占用率74.7%。钨属国家调控矿种,预测2010~2015年共需钨4万t,估算消耗钨矿资源储量10万t,可以满足2020年以后较长时间矿山生产的需求。根据修正更新的2011年资源储量库,保有资源储量2010~2011年新增23.95%,因此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3.10 重晶石

广西重晶石资源丰富,矿石质量好,是广西外贸出口的主要矿种之一。累计查明重晶石资源储量7767.04万t,保有资源储量4210.06万t,保有率54.20%,保有资源储量平均品位68.6%,消耗率45.80%。保有资源储量已占用率33.89%,平均品位70.61%;未占用率66.11%,平均品位66.46%。保有资源储量中热液型重晶石占比55.58%,沉积型重晶石占比40.65%,残坡积型重晶石占比3.77%。广西重晶石未占用率高、矿石品位分布均匀、品质较好。按照设计产能为矿石量138.47万t/a估算的产能静态保障年限17.52年,至2020年末,可以满足矿山生产和市场需求。根据修正更新的2011年资源储量库,保有资源储量2010~2011年新增7.83%,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3.11 高岭土

广西累计查明高岭土资源储量4.782亿t,保有资源储量4.662亿t,保有率97.5%,消耗率2.5%。保有资源储量中已占用率68.04%;未占用率31.96%。高岭土保有资源储量按品级统计:造纸级矿石占比48.27%;陶瓷级矿石占比52.56%,搪瓷级矿石占比0.16%,可见我区保有高岭土资源丰富、质量较高。

预测全区2010~2015年共需高岭土精矿(黏土量)约2000万t,按设计产能为矿石量1103万t/a估算的产能静态保障年限25.81年,可满足至2020年及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的资源需求。根据修正更新的2011年资源储量库,保有资源储量2010~2011年新增14.97%,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核查后的高岭土、铝土矿、稀土、锰等4个优势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保有率较高,说明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较大,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产能静态保障年限均在20年以上,保有量中未占用率较大,分布集中,可作为广西今后重点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是支撑广西矿业及其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重晶石、钨矿资源保障程度亦较高,实行保护性开采可以满足广西2020年及较长时间的需求。

锡、锑、铅锌、金、银等6个优势矿产因开发利用的程度较大,保有资源储量下降过快,新增资源储量较少,资源储量保有率较低,资源保障程度偏低,矿山企业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面临资源枯竭危机,优势资源地位动摇,应进一步加强勘查和调控。

4.2 建议

1)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严禁资源的无序开采、私挖滥采、采富弃贫,大矿小开,把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激励作用。高岭土、铝土矿、稀土、锰等4个矿产开发潜力较大,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可作为我区今后重点开发利用的优势矿产。针对国家调控的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等矿产严格实行保护性开采或限制性开采的矿种[8]。重晶石、锡、银、锑、钨、铅、锌、金、锰等矿产开发程度远远大于或超过勘查新增资源储量,为保障我区经济建设所需的矿产资源,必须对部份矿产开发布局进行实时调整,限产保值,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加强资源保有率较低以及保有量减幅过快的锡、锑、铅锌、金、银等矿产找矿勘查力度,开展矿化集中区的整装勘查,加强老矿山深部及周边的勘查工作,以发现更多的盲矿体,实现找矿突破,增加保有资源储量,提高资源经济的竞争力,维护我区优势矿产地位。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矿产资源衰竭的速度,同时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以及经济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碳酸锰矿等难选冶矿石的开发利用,加强低品位、粒度细难选冶锡矿和钨矿的利用研究,改进选冶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到区外大量进口我区紧缺的精矿或其他矿物原料,鼓励和支持广西矿业企业与资源勘查单位合作或者矿业投资企业,到东盟国家参与矿产的风险勘查投资,在国外开展紧缺矿种的勘查和开发,通过建立境外的矿产品生产基地和进口渠道,弥补广西部分紧缺矿产资源的不足。

6)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对广西的一些优势资源,又属国家调控的重要矿产,如稀土、锑、锡、钨等,建立我区的资源储备制度,有效的保护此类资源。

[1] 国土资厅发〔2010〕3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10(2):27-30.

[2] 李国清,唐建贤,陈强春,等.试论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的重要意义[J].国土资源导刊,2008(5):10-12.

[3] 贾其海.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掌握家底子利在千秋[J].科学新闻,2012,4(2):24-27.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度矿产资源年报[R].2011.

[5] 丁金利.全面摸清家底,保证调查质量——广西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纪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7-12(02).

[6] 李厚民,高辉,等.矿产资源储量核查与评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39-92.

[7] 田凤鸣,范娜.广西铝土矿资源的潜力及可供性分析[J].中国矿业,2010,15(5):10-12,16.

[8] 陈甲斌.锑开采总量控制目标及保障措施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08(21):5-6.

猜你喜欢
占用率消耗率查明
VVT与LPEGR对混合动力汽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1090 MHz信道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
僧院雷雨(三)
论 “外国法不能查明”的认定
适当提高“两金”占用率助人助己
绝弈
外国法查明中当事人查明责任被扩大化的问题研究及其矫正
降低CE设备子接口占用率的研究与应用
高原环境重型车辆柴油机缸内机油消耗仿真研究
直流充电机效率对纯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