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最后一公里”——八谈全面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

2014-04-02 23:29本刊评论员
河北水利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管护

□本刊评论员

多年来,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我省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产权不明确,机构不健全,维养经费不足,加之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工程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老化、失修、损坏甚至报废,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发挥。我们要深化认识,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打通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最后一公里”,让水顺畅地流进农田、惠及百姓。

深化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社队自筹及农民群众劳动积累投入,开展了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广大农民增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尤其是取消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导致农田水利“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出现。我们要从宏观大局上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微观精细之处想群众之所想,搞好与大型水利工程完全不同、分布广数量大型式小、与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水利惠及民生“最后一公里”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

创新机制。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速度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协调、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水利服务组织技术支撑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我们要加快以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主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解决农田水利管理主体缺位问题,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积极推行“建管一体化”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管理。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界定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促使农田水利工程步入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加大投入。201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要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我们要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地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更多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市场配置资金为重要补充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建得好。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