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近代化的继续和夭亡:清末 “新政”——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

2014-04-04 03:27赵党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政权

□赵党留

(忻州师范学院 五寨分院,山西 五寨 036200)

如果说洋务运动标志着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那么,清末“新政”则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下,清末“新政”不仅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中国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进程推向深入,更在中国政治近代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和超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一、历史背景的变异

如果说洋务运动的初衷主要是为镇压国内“发捻”之乱尔后随内外情势变化将实施重点转向应对列强的外部威胁和入侵的话,那么,清末“新政”则恰恰相反,它开始主要是为应对列强武装入侵的威胁和收拾由此冲击造成的统治秩序的残局,后随国内矛盾的上升将实施重点转向应对国内威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我国东北和朝鲜又兵戎相见。为应对列强武力威胁,1900年清政府开始酝酿并于1901年正式推行新政,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旨在提升综合国力。20世纪初,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臣服列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此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为其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相对和缓。而这一时期,国内矛盾却在不断上升,造成对清朝统治的现实威胁,日益引起清统治者的重视。首先,新政的启动,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20世纪初,立宪思想和立宪运动迅速再度兴起。与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不同,这一时期的立宪运动有更多的清府要员参与其中,特别是军机大臣瞿鸿禨、镇国公载泽等一些中央重臣也奏请立宪[1],造成清朝统治更大的政治危机。立宪派先后多次发动大规模的请愿活动,要求清政权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极大地影响了新政的方向和进程。其次,就在清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之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迅速从暗流涌动发展成为澎湃之势,对清朝统治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早在1894年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即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1900年当清政府酝酿新政时孙中山等革命派已在准备惠州起义。特别是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频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不断把革命形势推向高潮,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立宪派中的清朝官员正是认为立宪能够达到“内乱可弭”的目的才力主新政立宪的,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也正是确认“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才下决心在新政中预备仿行宪政的。

可见,如果说在新政之初,清廷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是平均用力的话,那么,随着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新政”的内容逐渐有所侧重,逐渐偏重政治近代化改革,预备仿行宪政。

对清政权来说,清末“新政”既是反击列强武装侵华和履行列强侵华要求的自救措施和客观需要,也是化解政治危机防范革命维护统治地位的不二选择。此外,义和团武力反击清朝统治者出卖所显示的威力的惊吓与刺激,戊戌维新改良方案的促动与启发[2][3],此前洋务运动作为“自强新政”基本取得成功的激励等也都是推动清末“新政”的重要原因。

二、“新政”内容的深化与扩展

如果说洋务运动仅着眼于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那么,清末“新政”不仅继续而且推进了这些领域的近代化,更将近代化改革扩展到政治领域,并在政治近代化改革方面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果将两次“新政”的内容做一比照,可以明显看出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的长足进步。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编练洋枪队和筹建新式海军,而清末“新政”则不仅仿照西法编练新军,同时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更注重建军质量,更注意军队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适应和协调。在文教方面,洋务运动只设新学堂,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而清末“新政”不仅使新学堂及其学生数及留学生数大幅增长,而且使新学堂管理体制趋于完备,特别是改革并废止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设学部,从制度上解除了新式教育发展的桎梏,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近代教育快速发展。在经济方面,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一方面官办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或资本主义企业,同时示范和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又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加以监督和约束。而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设立商部,既立法立规保护工商业发展,又奖励私人资本兴办实业,明显加大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力度,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在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填补了洋务运动的空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将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扩展开来并推向深入。在清末“新政”初期,清政府先裁撤闲衙冗官,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开始注意精简机构,缩减行政经费,以减轻财政负担,开始注意到政治近代化改革与经济、军事和文教等领域近代化改革的同步配套。1905年以后,清朝政治近代化改革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1906年清政权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进一步宣布“立宪”预备期为九年,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等,1910年又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决定并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准备1913年召开国会。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正在形成,封建君主专制正在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方向发展。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开始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三、结果和影响的异同

在结果方面,如果说洋务运动基本上取得了成功,那么清末“新政”则无疑失败了。

洋务运动实现了自己剿灭“发捻”的首要目的,成功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在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等多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更有实力和资本抗击后来法、日等列强的武装入侵,并在抗击法国入侵的战争中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在政治上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中法战争以中国屈辱告终并不能否定洋务运动的成功,因为这一结果并不是洋务运动提升中国军力国力不足所致,而是清朝统治者对法妥协投降的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既证实了洋务运动的成功,又明示出了中国反对法国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对洋务运动的成效和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分别作出具体的评价和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同样不是洋务运动成效不足所致,“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4],“清政府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1]。有人以洋务运动未能扭转和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趋势来否定洋务运动的成功,这一看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既然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洋务运动成效不足,那么就不能以中国未能避免半殖民地化的厄运为由否定洋务运动的成功而认定洋务运动失败了。当然,由于未能同步开启政治近代化改革进程,未能正确处理“强”与“富”即军事近代化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自强新政”未能取得更大成就。

清末“新政”则未能完成自己的计划,在外患内忧的历史背景下,更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甚至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清末“新政”的兵制改革,各省由于财力所限,大都没有完成计划[5]。本来,清政权在1910年决定1913年召开国会,可是还未及实施,清政权就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打击和影响下瓦解倒台。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政权,清朝政权则未能继续并完成“新政”计划。一定意义上说,清末“新政”,甚至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清末“新政”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清末“新政”在编练新军时,军官多选用国内新式军事学堂学生和国外留学生,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这些人容易接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使部分新军成为后来反清革命的核心力量。一般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也受西学影响,逐渐走向清政权的对立面。清末“新政”中清朝统治者政治上的顽固落后和保守使清朝政权丧失统治基础。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日益兴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已成为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而纵观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内容,其不过是19世纪末戊戌维新“遗嘱”的执行,它已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而且其执行进程拖沓、敷衍,责任内阁成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有名无实。死守封建君主专制使原本支持清政权的立宪派也对清统治者大失所望而逐渐选择了革命,更给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权充分的理由。而求生存的压力与民族矛盾交织所促发的席卷全国的民众自发斗争更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统治危机的加深又使清政府在政治上更趋保守,如此恶性循环,清政府似乎被逼近了死胡同。清末“新政”缺乏足够的政治勇气放弃封建君主专制,未能与时俱进为陷于重重统治危机的清朝政权趟出一条正确的根本出路,无异于在严重统治危机的泥淖里坐以待毙,最终清朝统治者自毙在自己设定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框框里,愚弄人民和历史的政权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清末“新政”未能完成本该担负起的历史使命,也就失去了继续推行下去的条件、资格和必要。所以,清政权倒台了,“新政”也未能按计划继续下去,晚清政治近代化进程如此夭亡。

在影响方面,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前者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后者将这一进程继续、深化和扩展。然而,二者都囿于政治保守,前者未能取得更大成就,后者未能挽救清朝灭亡。

清末“新政”既推进了晚清近代化的进程,又最终终结了晚清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其中教训和启发值得研究和深思。

[1]林丙义.中国通史(下册)(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党留.进取与保守:从“自强新政”到清末“新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1).

[3]赵党留.中国近代化的新尝试——戊戌维新——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4]白皋.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 -09 -16/01083677371s.shtml,2004-09-16.

[5]李侃,李时岳,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