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预设角度看《阿Q正传》的幽默构建

2014-04-04 11:04王佳佳
关键词:阿Q正传太爷阿Q

王佳佳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从语用预设角度看《阿Q正传》的幽默构建

王佳佳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预设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语用学理论,在特定语境会话理解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话信息的理解是建立在预设论之上的,只有通过预设论的推理并结合语境,听话者才能正确的获取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本文从预设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阿Q正传》会话中不同类型预设的体现及其幽默性的构建机制。

语用学;预设;幽默;阿Q正传

一、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但它研究的意义往往与语境有关,语用学家们重视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话语的理解和使用。他们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研究话语如何在特定情景中获得意义,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预设论从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学者们的热切关注。它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逻辑学的一般理论上,为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预设论不仅仅为语用学所用,还能用来探讨与人类认知和交际相关的其它领域。就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学术刊物论著来看,这种理论在语用学领域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研究潜力。

现实语言使用中,语言使用者常常通过预设来实现特定的语用效果。尤其在文学作品中,预设常常被用来实现幽默。《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大量的幽默,将悲喜剧揉合在一起,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丑恶与善良。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幽默是在特定的言语条件下,对会话者产生暗示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效果。[1](P209)许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做过大量的探究。研究者们对于幽默机制的研究一般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修辞学,合作原则,认知学,心理分析和言语行为分析。[2](P125)本文就语用预设理论的性质和类型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阿Q正传》幽默产生的特点,从语用预设角度对《阿Q正传》中不同类型预设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其幽默的构建机制。

二、预设理论

预设,简单地说,就是“前提”,最初源于哲学,由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逻辑学奠基人佛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在对预设理论定义的讨论中,预设被认为是两种常识性命题的联系,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逻辑合理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3](P277)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开启了从语言角度对预设的解读,认为预设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由此,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意识到,单纯地从语言词汇、句型等语义层面上分析预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预设的理解往往与说话者、受话者及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预设成为了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4](P68)它是存在于语境中的一种语用推理,是说话者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受说话者和听话者对所谈事物熟悉程度的影响。[4](P68)语用预设包含说话者,听话者,上下文情景,背景知识等因素,通常发生在双方都已知某种信息或者借助上下文语境可推理得出该信息的情况下,因此这种信息无需表达出来。[5](P56)

本文将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分析《阿Q正传》中幽默的构建。

三、语用预设的幽默构建机制

语用预设根据其是否与事实相符可分为真实语用预设与虚假语用预设。与事实相符的预设称之为真实语用预设,反之,则是虚假语用预设。[6](P130)本文所选例子中的语用预设均与事实不符,因而属于虚假语用预设。根据说话者是否故意,虚假语用预设又可分为故意虚假预设(适当的假预设和意向假预设)和非故意虚假预设(偶然假预设)。[6](P130)下文笔者从三方面分析《阿Q正传》中虚假预设的体现,从而将其幽默的产生机制展现出来。

(一)适当的假预设 适当的假预设[6](P130)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是可以接受的,尽管预设是不真实的预设。但是,适当的假预设不影响交流。下面来看一下鲁迅先生是如何用适当的假预设来制造幽默气氛的。

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老爷原来是本家,其他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混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7]

赵太爷认为姓赵的人应该具备赵家人威望,而阿Q这样的人不应该姓赵。更有趣的是,阿Q和许多人也认为这是对的。“知道的人多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尽管大家都明白姓氏源自祖先,而不是由赵太爷决定的,但赵太爷、阿Q和说话者一致认为,像阿Q这样的人不该姓赵。因此,这是一种适当的假预设。然而读者不以为然,认为在辛亥革命前的旧社会里,社会底层人物的姓氏居然还会由权贵来决定,且这种不可理喻的行为竟然会被广泛接受,认为理所应当,整个社会的愚昧思想让读者觉得可笑。此处,鲁迅通过使用适当的假预设与读者共有理解之间的矛盾制造了幽默效果。

(二)意向假预设 语用预设被定义为会话双方共享的信息,[3](P283)说话者无需表达而暗示在话语中。但是,对同一预设,不同背景、不同地域或不同心情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预设理解。意向假预设是说话者故意使用的、尽管他知道预设是假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预设。有时说话者会出于取笑或是探索事实真相而故意提出假预设。[6](P130)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7]

赵太爷和钱太爷都受到当地民众的尊重,然而阿Q却不像其他民众一样,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会更有钱。阿Q明知自己没有儿子,却预设自己的儿子会阔得多。这里,假儿子的存在是一个意向假预设,表明了他暗自嘲笑赵太爷钱太爷、想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追求自我安慰的心理。阿Q这种既无力改变、又不愿承认既存事实的虚荣心与现实的冲突构成了此处的幽默。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啊,阿哟,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的他答应你么?你……”[6]

上文中,阿Q构造了一个萝卜会说话甚至会回答主人问题的预设。即使一个小孩都知道萝卜是不会说话的,更不用说像阿Q这样的成年人。所以说这是一个意向假预设。这个假预设与常人逻辑思维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此处的幽默。

(三)偶然假预设 偶然假预设是指说话者自然流露的情感体现,而不是刻意创造的假预设。[6](P130)它包括预设的单向性与主体性。预设的单向性指说话者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做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只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2](P125)预设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它与上下文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在说话者的观念、态度、知识水平、背景、语气和意图等方面。[2](P125)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7]

上文是阿Q遇见钱太爷儿子时的一段心理描写。阿Q预设,所有的人和他的想法一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掉辫子就是不孝、大不敬,即便在辛亥革命前后,很多人都已经剪掉封建的尾巴——大辫子的时候。因此,当看到留学归来、剪掉长辫子的钱太爷的儿子迫于家庭压力而戴上假辫子时,阿Q发自内心地认为他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纲常,根本就算不上是个人。甚至认为,钱太爷的儿媳妇应该再次跳井,以死明志。通过这样的偶然假预设可以得出结论,阿Q本是个愚昧、封建和保守的人,形象地表现出阿Q的落后思想,让人不可理喻,进而产生幽默。

在《阿Q正传》中许多语用预设都是假预设,因为他们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但是说话者却认为是真实的。这种反差产生了幽默,也映射出旧社会人民的病态。说话者将这种假预设逻辑化,并得出结论或者采取行动。这就是鲁迅如何使用偶然假预设来构造幽默的。

四、结论

语用预设使得话语交谈更丰富多彩,更富有内涵。结合预设论的本质特性和《阿Q正传》中的幽默更能进一步证明这一点,预设可以产生幽默。本文通过分析《阿Q正传》中的适当假预设、意向假预设和偶然性假设,将鲁迅的幽默手法成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阿Q的性格特征也得以体现。语用预设理论的应用研究还有更多方面,本文通过新鲜的视角将二者解读得更清晰,希望能为将来预设理论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素材。

[1]Holland,Norman.“Bibliography of Theories of Humor”.A Psychology of Humor[M].Ithaca:Cornell U P,1982.

[2]林 璐.幽默的预设(前提)理论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4):27-29.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自然等.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郭 艳.幽默与语用预设[J].语言应用研究,2008(03):56-58.

[6]王跃平.浅谈语用预设的分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04):129-134.

[7]鲁 迅.阿Q正传[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Analysis on the Humor Building Mechanisms inThe True Story of Ah Q——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WANG Jia-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s a significant theory of pragmatics,presuppo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tterance understanding.The understanding of utterance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eory.Only by inferring through the presuppo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the hearer can obtain the correct intentions of the speak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upposition theor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esupposition and the building mechanisms of humor in“The True Story of Ah Q”.

pragmatics;presupposition;humor;The True Story of Ah Q

H13

A

1674-0882(2014)03-0064-03

2014-03-20

王佳佳(1982-),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冯喜梅〕

猜你喜欢
阿Q正传太爷阿Q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阿Q和老A
客从何处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去镇上喝牛肉汤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