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 《夏洛的网》汉译本个案研究

2014-04-04 11:40贾丽梅
关键词:译语儿童文学译者

贾丽梅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 《夏洛的网》汉译本个案研究

贾丽梅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比较了儿童文学作品 《夏洛的网》的两个汉译本,探索了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关联翻译理论带给儿童文学翻译很多启示。首先,译者需要寻求最佳关联性,生成符合译语规范的、通顺的译文;其次,要考虑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认知环境不同,进行创造性叛逆;最后,译者需要忠实传递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多的语境效果。

关联翻译理论;儿童文学翻译;语境效果;《夏洛的网》

Sperber和Wilson提到,明示交际中成功的交际必须让听话人能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交际就是说话人让听话人识别,听话人努力去识别说话人信息意图的过程。[2]因此人类交际大多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如格莱斯指出的,通过意向为说话人的信息意图提供直接证据;另一方面,人际交际具有意向性是为了改变和扩展人与人所共享的互有认知环境。[3]这一特征决定了成功的交际是以意向性为前提的。原交际者在交际时会对意向中的受众作出设想,设想的内容受到受众认知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交际双方都受 “意向性”的制约。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同样也是明示——推理交际。但是与其他交际不同的是,翻译交际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其中包括原语语内交际活动和译语语内交际活动。原语语内交际活动是指交际者与作为意向受众的译者之间的第一交际。译语语内交际活动是指译者与意向译语受众之间的第二交际。在第一次交际中,如果译者不是原作者意向读者或者没能具备原作者意向读者的认知环境,那么误译就会产生。如果译者是原作者的意向读者,由于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与译语的读者在所处社会、文化等认知环境方面有差异,在第二交际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会产生,译作不再是对原作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模仿。

翻译是个二次交际活动,刷新了人们过去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传统翻译理论思想是:原文本在翻译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应尽可能贴近原文本,[4]译作被称为是原作的 “摹本”或是 “翻版”。因而许多中外翻译家在谈到译者与原作的关系时把自己比作仆人,自觉地要求自己服从原作,甚至拜倒在原作之下,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5]而关联翻译理论学者Gutt认为,在翻译交际中,我们要把意义和交际区分开,交际成功才是翻译交际首要的不可争议的目标。即使译者把原文意义全部传达,由于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不同,加之社会、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如果译文读者在译文中不能取得足够的认知效果,即最佳关联,这样的译文也是不合格的。关联理论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据。在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下,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

正如交际的本质是意向性的,翻译是翻译意图的。Gutt提到了翻译的目的:译者翻译出的译本,目的在于把原交际者想传递给原语受众的设想传递给他的受众。[6]王建国把翻译的内容以及如何翻译概括为:忠实的翻译就是第二交际复制第一交际,而完成这项任务又落实到再现原作者意图上,要再现原作者意图又必须保持两次交际中的受众在识别信息意图时的推理距离相等。[1]

二、基于关联翻译理论比较 《夏洛的网》的两个译本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语言思维能力、想像力、审美能力和他们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儿童——的特殊性。与成人语言相比,儿童语言简洁明了,生动趣味,读起来悦耳且有韵律。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儿童文学引进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儿童文学翻译却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孙世权在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中提出:翻译作品份额巨大,但是很多出版商为了经济利益,一般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作品的翻译和制作过程,造成儿童翻译粗糙且质量低劣。[7]另外,儿童文学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而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的可怜。[8]基于此,笔者试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比较儿童文学 《夏洛的网》的两个译本:任溶溶的译本和肖毛的网络译本,以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关联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最佳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接着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任溶溶和肖毛两位译者的中译本 《夏洛的网》。文中提到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性和语境效果三方面都是用来描写和解释交际行为的,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整体。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依赖语境和关联,语境理论实际上解释话语理解的推理,而关联则解释话语理解的导向和制约。[9]

(一)认知语境

一个人所接触的客观事物越多,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越多,他的认知能力就越强;同样,他的认知能力越强,他从所接触的事物中获取的新信息就越多。随着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他大脑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知识便逐步抽象化和结构化,这构成了认知语境,其中包括命题、框架理论、知识草案、心里图式、社会表征等因素。[10]Sperber和Wilson认为:认知语境是一种心理构建,是由听话人关于世界的一系列设想所构成的。正是这些设想,而非客观世界本身制约着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3]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但由于不同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同样的话语刺激的认知语境会因人而异。根据关联理论,理解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和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关联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而交际双方的互明就是交际双方通过在他们的物理环境中感知这些设想,或使用记忆或推理之类的认知能力推断出这些设想,成为对交际者双方来说显而易见的所有设想的集合的过程。换句话说,交际双方的互明就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互为显映的过程。可见,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为了理解新的语句,受众者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去搜寻足量的语境效果。

翻译交际进行了两次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其中包括原语语内交际活动和译语语内交际活动。一方面,译者作为听话人根据作者提供的明示信息意图进行推理,有时甚至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百科信息以构建新的语境假设,才能推导出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作为交际者在生成译文时也要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使得译语读者能推出作者的意图,这可谓成功的交际。

例(1):"No,"said Charlotte."They don 't catch anything.They just keep trotting back and forth across the bridge thinking there is something better on the other side.

译文1:“不是,”夏洛说。“他们不捉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桥上走来走去,老以为另一边有更好的东西。……”[11](任溶溶译)

译文2:“不,”夏洛说。“他们什么也不抓。他们只是觉得那上面比别的地方更好,所以就不停地在上面来回疾驰。……”(肖毛译)

译者首先应理解作者的语境假设。这一句是从动物的角度看人类过桥,人类建桥的过程好像是在织网,可是等建好桥时,人类不像蜘蛛坐网捕虫,而是每天匆匆忙忙从桥的一头走向另一头。肖毛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on the other side(桥的另一头)误翻译为“别的地方”,而任先生的译文1准确地表达了这一语境假设,因此译文1比较好。

由于译语与原语在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原语中本来明示的信息意图在译语中可能失去明示的功能,如果译者不做一些恰当的策略性处理,就可能导致译文读者无法推导出作者的意图,造成翻译交际失败。因此,在翻译的第二次交际中,即译者在把握了原作者的意图基础上要生成译文时,为使翻译交际成功,译者会考虑到译语读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时空环境与原语读者所处的不同而作出所谓的创造性叛逆。如下例:

例(2):She was still thinking about the pig when the teacher said:"Fern,what is the capital of Pennsylvania?"

"Wilbur,"replied Fern,dreamily.The pupils giggled.Fern blushed.

译文1:她正在想着她的小猪,这时老师问道:“费恩,宾夕法尼亚的首府叫什么名字?”[11](任溶溶译)

“威尔伯,”费恩像做梦似的说。同学们咯咯笑起来。费恩脸都红了。

(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首府应该是哈里斯堡)

译文2:当老师在课堂里问她: “芬,宾夕法尼亚州的首府叫什么?”时,她还在想着那头小猪。“威伯”,芬出神地回答。同学们咯咯地笑起来,芬脸红了。(肖毛译)

译者任溶溶先生给出的注释是译文的精彩之处。他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有可能因为不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首府这一语境知识会限制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由于哈里斯堡的堡与威尔伯的伯谐音,读者看到译文也会不禁而笑,深刻领会费恩的尴尬。而肖毛的翻译没有注释,小读者很可能因为没有储备这一知识,而不会领略到此处的幽默语境效果。肖毛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因而译语读者不会推出作者的意图,可谓翻译交际失败。以风趣幽默的语境效果表现出的童趣是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别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任溶溶先生的翻译富有童趣,常用儿童特色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儿童生活、心理的各种特点描写出来,使小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二)语境效果与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随着话语的展开而调用或构建许多设想,然后对这些设想进行加工,这些设想形成了一个逐渐变幻的背景即语境效果,新信息就是参照这个背景而得到加工的。[3]换句话说,听话人对语句的理解过程不仅涉及对已知信息的确定,还包括对新信息的语境效果的认识。可见,语境效果是话语理解的关键。语境效果包括信息效果、人际效果、幽默效果,甚至还有诗意效果等。追求语境效果是人际交往的本能。因为前文已经说过,认知语境是个动态语境,为了理解新的语句,受众者的认知语境会层层扩大以搜寻语境效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总能得到足量的语境效果。

例(3):"Approximately-oximately thirty days,all told,"answered the goose."But I cheat a little.On warm afternoons,I just pull a little straw over the eggs and go out for a walk."

译文1:“大家说,大概——大概——大概三到十天,”母鹅答道,“不过我也玩点小把戏。下午天气暖和,我拉点麦草把蛋盖上,自己到外面去溜达一会儿。”[11](任溶溶译)

译文2:“他们说大约——约要三十天,”母鹅回答。“可我有时会偷懒。在温暖的午后,我常衔来一些稻草把蛋盖上,一个人去散步。”(肖毛译)

若cheat译为 “欺骗”,显然不合情理。根据上下文,母鹅讲它孵蛋需要三十天,有时也有不耐烦的时候,译者通过推理得出 “cheat”在这儿的意思是 “偷点懒、耍点小聪明”。如果不仔细推敲,译文2“不过我偷点懒。”读者会很快理解意思,似乎是不错的翻译。但是译文1读起来其实更耐人寻味。前文提到,翻译的本质是翻译作者信息意图。任溶溶译文完全符合王建国提出的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读者必须完整再现作者对其意向读者的系列设想,保证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识别作者信息意图的空间等距)。也就是说译文1很好地再现了作者的幽默语言,使得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同样获得母鹅自嘲,轻松愉快的幽默语境效果。因此,译文1比译文2更胜一筹。

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性关系尤其密切。语境效果的获得是达成关联的充分条件。关联可以定义为:一个设想在语境中具有关联当且仅当它在该语境里具有某个语境效果。[3]换句话说,一个设想如果在具体语境中有语境效果,那么它在该语境就有关联;反之,一个设想在具体语境中有关联性,那么它在该语境中就会产生语境效果。

一个设想在该语境中关联性多少是个程度问题。关联的定义说明:关联与语境效果的获得密切相连。而语境效果是由思维过程造成的,而思维过程同所有生物过程一样,思维运转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或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因此关联的程度与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有关:a.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就越大;b.在同等条件下,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3]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原则,由于考虑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利益 (各自省力,并达到效果),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所付出的推理努力就越小,就越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反之,若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很弱,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须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才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Gutt进一步提出,“寻求最佳关联”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具体包括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 “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 “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Now make an attachment with your spinnerets,hurl yourself into space,and let out a dragline as you go down."

译文1:“现在用你的吐丝器吐丝,然后跳到空中,一路下来时吐出丝来拉着你”。[11](任溶溶译)

译文2:“现在用你的丝囊造丝,把自己用力抛向空中,下落时把丝线抽出来!”(肖毛译)

在译文1中,hurl一词翻译不到位。另外,译文与交际的情景或主题关联性不强,译文读者需花费很大努力才能推出这是在讲蜘蛛使用丝囊造丝的过程。而译文2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语境效果,读者付出推理努力较少,关联性较强。换句话说,译文1的读者很难识别作者的信息意图:蜘蛛使用丝囊造丝,而译文2的读者容易识别作者的意图。因此,译文2相比较译文1主题关联性强。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在信息编码时明示的方式、策略、规范和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针对的翻译对象——儿童读者——正处于学习母语阶段,不规范的译文会对他们的阅读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译者要尽量使用贴近译语的表达习惯。

例(5):Wilbur shut his eyes.Fern got up from her stool and started for home,her mind full of everything she had seen and heard.

译文1:威尔伯闭上眼睛。弗恩从她的凳子上站起来,动身回家,她的心里充满了她刚才看到和听到的东西。[11](任溶溶译)

译文2:威伯闭上了眼。芬从她的小凳上站起来,开始往家走,她看见、听到的每一件事都装到了脑子里。(肖毛译)

译文2符合汉语规范,因而更容易让小读者接受。"her mind full of everything she had seen and heard"这是个独立主格结构,其中"she had seen and heard"是后置修饰语,修饰everything,体现了英语语言的 “句尾重心”的特点。而汉语没有后置修饰语,翻译时我们把修饰语前置于中心词,结构是前重后轻。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性与语境效果三方面对 《夏洛的网》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任溶溶和肖毛的译作各有千秋,都是陪伴小读者成长的优秀译作。由于受到传统翻译理论影响,如原作神圣不得违背,任溶溶的译作有时会带有翻译腔,偶尔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但任溶溶更加仔细推敲作者的意图,传递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达了原作大部分的精彩,尤其是再现了原文的幽默的语境效果,使译文读起来更有韵味。而肖毛的译作通顺达意,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儿童读者容易接受,但译文有时没有忠实原文,没有传递作者的意图,没有取得原文应有的语境效果。

关联翻译理论带给儿童文学翻译许多启示。对于翻译本质的重新认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据,译者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基于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可以完全摆脱原语与译语语言结构的不同,生成符合译语规范的、通顺的译文;译者也可以考虑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认知环境不同,进行创造性叛逆。但同时需要牢记忠实的翻译是第二交际行为复制第一交际行为,译者也需要忠实原文,忠实的传递作者的意图,遵循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多的语境效果,生成生动活泼、幽默的译文。

[1]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14,34.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63.

[3]黄正德,许德宝.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9,14.

[4]刘婷婷.浅论关联理论中译者的角色[J].中北大学学报,2011(27):88.

[5]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5-17.

[6]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Brookland:St.Jerome Publishing,2008:94,107.

[7]孙世权,石春让.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的怪现状[J].编辑之友,2012(12):24.

[8]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当议[J].中国翻译,2004(6):33-36.

[9]杜福兴.评关联理论的主要贡献[J].外语学刊,2011(6):56.

[10]汪晓辉.从认知语境理论看日常会话语言的关联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0.

[11]E.B.怀特著,任溶溶译.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64,13,37,60,69.

(编辑:佘小宁)

Rekevance Transkation Theory in the Transkation of Chikdren's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Charlotte's Web

JIA Li-mei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China)

Applying the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this paper studies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Charlotte's Webto explore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Enlightment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given from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Firstly,translators are supposed to achieve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and make translation normal and fluency;Secondly,translato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of Cognitive Context between source readers and target readers and generate creative treason.At last,they should transfer the author's intentionalities and make the target readers acquire the same textual effect as the source readers.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extual effect;Charlotte's Web

H315.9

A

1671-816X(2014)02-0174-05

一、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他们的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这是关于言语交际本质的阐述,对认知语用学和翻译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Wilson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基于他对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由于关联翻译理论刷新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对宏观翻译理论构建和微观翻译现象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其定义为:说话人产生一个刺激 (stimulus),意在通过这个刺激让系列设想显现或更加显现给听话人的事实,互显给交际双方。[1]其中,刺激是要达到认知效果的外在现象,而通过刺激互显的系列设想是个人对现实世界表征的思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个明示过程,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个推理过程。这一系列设想是思想,是说话人要交际的内容,因为是概念表征,所以不会转移。这些设想只有通过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种途径才能被听话人选择,并在推理中转化成听话人理解的意义。

2013-08-02

贾丽梅 (1979-),女 (汉),山西太原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语儿童文学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