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营国:人居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对“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展”的解说辞

2014-04-06 06:02吴良镛
世界建筑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居京津冀科学

吴良镛

匠人营国:人居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对“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展”的解说辞

吴良镛

此次获得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支持,得以在国博举行这一题为“匠人营国”的展览,机会难得。展览纵贯1945年至今近70年的时间历程,横跨人居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众多领域,纵横交错,蔚为壮观。我从始至今亲历了这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有必要对展览做一些“解说员”的工作。

1 思想溯源:从体形环境到人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许多中外有识之士在战火烽烟中即开始思考和讨论战后重建的问题,建筑和城市的学术思想开始活跃。时任“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学术主持人的梁思成写成《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于1945年发表于重庆《大公报》上,预见到战后是“建国开始的关头”,要“预先计划,善予辅导,使市镇发展为有秩序的组织体”[1]。1946年梁思成赴美考察建筑教育,并与国际驰名的建筑大师、学者交游,得风气之先,深感近年欧美建筑界特别重视都市计划,“建立有组织有秩序之新都市以建立人类健全之体形环境”[2],现代建筑新思潮的基本目的就在于“为人类建立居住或工作时适宜于身心双方之体形环境”,所谓的“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就是有体有形的环境,细自一灯一砚、一杯一碟,大至整个城市,以至一个地区内的若干城市间的联系,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文化、政治、工商业等方面的合理适当的“舞台”,都是体形环境计划的对象。梁先生认为这一思潮足为我国战后建设之借鉴,当时清华大学“建筑”课程就以造就这种广义的体形环境设计为目标[3]。建国伊始,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并在《文汇报》刊登立足于这一新思想的教学纲领[4]。1951年初在营建系设建筑组与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首次引入中国,并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清华文物馆等,以拓展建筑之外延。今天看来,当时这些主张与举措都是超前的,梁思成将一般“建筑”概念进行扩展,着重倡导“住者有其房” 及“体形环境”概念,明确强调整体环境(虽然观点仍偏重美学),显示出卓越的人文主义眼光和学术敏感性,能够得世界学术思想之先1)。

2 应运而生:人居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近几十年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美好家园逐步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其中第一条即规定:“人类享有自由、平等、舒适的生活条件,有在尊严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基本权利。同时,负有为当代人类及其子孙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庄严义务。”第二条规定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各自然生态系中有代表性的种群,应通过精心的规划及最适当的管理,为了当代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加以保护。”这两条,可谓全球人居环境营造的基本原则。1978年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ited Nations Habitat, 或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也称人居中心)成立,它是最权威的国际性城市规划组织;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高峰会议”,通过《21世纪行动议程》(Agenda 21),其中专门有一章是“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Promoting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 Development),并从8个方面进行了阐述2)。从人类住区的需求来谈,将建筑的概念大大放宽了。

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令人瞩目,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大规模、高速度且影响剧烈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增加到6.9亿,设市城市共657个。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中国面临复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欠账不可低估,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土地财政”的隐患、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的滞后、区域性雾霾、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对广大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困扰,已经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如何借鉴国际学术思想,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和问题,较为自觉地进行理论建设或创建,逐渐成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方面,中国人居科学思想也就是循此轨迹应运而生,逐步成形的。1981年我从前联邦德国讲学归来,从中外建筑发展比较中发现:如果不把建筑学推向科学的高度,中国的建筑学科很难被广泛地理解,也很难顺应时代的潮流得到发展。1989年,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其中“聚居论”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shelter) 概念转向“聚落”(settlement)的概念,从一幢房子到三家村,到村镇,再到城市,以至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系列都属于聚居范畴,“以全人类居住环境建设为依归”。针对1980年代我国空前的城乡发展矛盾和问题,在1993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我与周干峙、林志群作了题为“我国建筑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人居环境学展望”的报告,在分析住房、环境、城乡规划问题之后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学科。2001 年,我出版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论等内容。可以说,综合清华及校外学人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经过两三代人之努力,至今中国人居科学学术体系已经初步建设。这是回溯中国历史成就,根据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学习国际学术思想,形成学术团队,进行综合创造的结果。

3 战略科学:大时代中展望人居科学的未来

人居科学正式提出至今已经20余年,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人居科学研究与实践也已持续不断地开展了30年。《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科学研究进展》《明日之人居》等理论著作相继出版,“十年磨一剑”的《中国人居史》最新问世,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滇西北等地区的研究与实践广泛开展。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切切相关,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本,是普通人的科学。人居科学针对人居环境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宜居环境(即适合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与有序空间(即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为目标,应当从“战略科学”(strategic science)的高度来认识人居科学。

·人居环境是一个民生问题,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是让发展惠及群众的基石;

·人居环境是一个发展问题,无论“新城建设”还是“迁村并点”都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人居环境是一个政治问题,住有所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相关的土地利用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

·人居环境是一个世界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住区”与“人人有适当的住房”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人居环境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针对错综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统筹解决;

·人居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人居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涉及综合整体的社会发展,无法依赖某一部门或某一学科来解决,因而,人居科学认为应当更加自觉地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采取“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寻找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中求解的途径,以“战略规划”(纲)带动全面的“行动计划”(目),纲举而目张。党的“十八大”提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5],这意味着不是聚焦于某个问题或以某一方面走单一道路;也不是面面俱到地将问题无限复杂化,人居科学长期以来的主张与之是大体一致的。

改革开放至今是第二个30年,“最优越的机遇与最尖锐的矛盾”、“成绩显著但问题严峻”,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相继召开,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些发展思路。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又一个新时代,一个社会发展的大时代,也是学术发展的大时代,正在逐步走向深化改革,要从战略科学的高度思考人居科学的未来。

4 一项实践: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的现实与未来

从学术理念到国家战略

京津冀地区是几十年来人居科学持续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我撰写《北京城市规划刍议》,提出对北京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布局的设想[6];

1980年我和清华的几位同志即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组的名义发文提出“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几点设想”[7],认为应当“从京、津、唐地区区域规划角度考虑北京今后的发展”,需要进行区域规划;1992年《京津冀九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上更明确提出“从城市的概念到区域的概念”[8]之议,“强调区域的整体性,目的在使区域走向协调发展,途径是加强区域性规划,在适宜地区发展‘地区城市’(regional city)”。这些理论思想也被我们较为自觉地运用到对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研究实践中。1999年国际建协建筑师大会期间,提出“大北京”的思想,得到了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俞正声的肯定,并建议改称为“京津冀北地区”,2002年,出版《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9],提出规划大北京地区,建设世界城市,带动整个大北京地区繁荣健康发展;2006年,二期报告出版,以首都地区的观念,提出“一轴三带”的多中心区域空间结构[10];2013年,三期报告出版,“四网融合,建设宜居有序的城乡空间”,“创新区域协调机制”[11]。这些均可视为前期理论性研究,如今“首都地区”、“京津冀地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2014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与5点指示,涉及管理体制、产业、城市布局、生态、交通、市场配置等多个方面;2014年3月,“京津冀一体化”首次被作为国家战略列入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8月,国务院成立由张高丽副总理担任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提出“要深化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可以说是从国家决策层面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已经走向实践,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入一个新阶段:必须以科学、整体的战略对待最迫切的问题。

从顶层设计到有限求解

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此总体纲领之下,仍然有纷繁错杂的因素,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不同领域,这些因素都汇聚、呈现于城乡人居环境之中,我们尝试运用人居科学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以京津冀区域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以5~10年为期限,根据现实的经济、人口、资源等条件,就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就城乡空间发展提出以下几条设想:

·着眼于国家未来人居空间的总体格局,构建以京津冀北这个功能性城市地区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着眼于首善之区建设,构建北京城市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以四环、五环为基础、“两横两纵”通过式国家干道网络为核心的北京特大城市地区交通体系,与周边城镇相联系,形成区域城市走廊,打破摊大饼,走出同心圆。

·发挥城市设计的创造,彰显首都文化特色,塑造体型环境之美。建设环绕首都的“四大公园”,并与太行山-燕山山区、海河流域相融合,形成北京中心城区居中、绿色区域相环绕的生态格局;南北拓展北京中轴线,北至银山塔林、南抵围绕新机场的畿辅新区,形成纵轴,东西延展联络石景山至通州的长安街横轴,西至西山、东望山海关,加强各节点的标志,形成北京城市的主要艺术骨架;整合首都行政与对外交往职能布局,在旧城外建设3处国家行政办公区,并与完整社区建设相结合,建设宜居城市,疏散拥挤的旧城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什刹海、大栅栏、三山五园、小汤山休闲地、团河行宫等精华地区。

纲举而目张,在城市演进中努力把握生成整体性,撷天下人居之精华加以再创造,“移天缩地在京华”,首善之区将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5 结语

清华大学城市与建筑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经30年了,最初只有半个房间、一张桌子、两个凳子。回顾既往,研究所作为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并无固定的研究经费,从两万元科研基金起步,从毕业生中留下有限的人,作为“科学共同体”一起开展课题研究,自审还是做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工作,这得益于我们始终以发展学术为己任,一直把在学术理论上有所贡献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的理论、实践不从属于某一部门、某一学派,借助校内外支持与合作,只要能经世济用、有益社会、有益人民,就可以学习吸收为我所用。一个学术思想必须随时代之步伐赓续推进,一个科学团队永远要如一潭活水,以海纳百川般的开阔胸襟对待人居科学的发展,以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它有广阔的空间、宽广的领域期待我们“先行一步”共同去探索、发现,愿诸位与我们共勉!

[1] 首刊于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后刊于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内政部主编的《公共工程专刊》第一集。

[2] 梁思成. 代梅贻琦拟呈教育部代电文稿. 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梁思成.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文汇报,1949-7-10-12.

[5] 习近平.《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的说明.

[6] 吴良镛. 为1979年8月在北京市科协主持召开的北京市规划座谈会上的发言. 城市规划论文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6.

[7] 清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 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几点设想. 建筑学报,1980(5).

[8] 吴良镛. 从城市概念到区域概念—城市科学与区域科学. 天津: 京津冀地区发展协调会, 1992.

[9] 吴良镛,等.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这一报告的学术概念在2004年《北京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10] 吴良镛,等.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1] 吴良镛,等.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注释:

1) 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在1950年代末由杰克·肯特(Jack Kent)与威廉·沃斯特(William Wurster)推动加州伯克利大学成立环境设计学院(College of Enviromental Design),可见在西方一般建筑教育中,“环境设计”观念之树立则是1960年代的事了,而迟至1982年在波兰召开的国际建协第14次大会确定主题为“人·环境·建筑”,人与环境已成为世界关心的主题。

2) 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8个方面:为全体人民提供足够的住宅;改善人类住区环境的经营管理(包括规划、建设……);推动能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经营管理;推动为居民提供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为人类住区环境提供能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推动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类住区的环境的规划与经营管理;推动能持续发展的建筑工业活动;推动能为人类住区环境所必须的人才资源与能力塑造。

"Ingenious Craftsmen Engaged in City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A Narration to the Exhibition of WU Liangyong &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WU Liangyong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4-11-16

猜你喜欢
人居京津冀科学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科学拔牙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