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14-04-06 06:02魏春雨,华黎
世界建筑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市井建筑师建筑

读书

地主杂谈

作者:俞挺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混剪的市井五相

俞挺这本《地主杂谈》,却把书写成了一部市井。市井,是上海藏于“魔都”之下的本来面目。传统市井的湮灭,一向是现代城市化铺卷的常例,但上海却是大陆所余不多能把市井传统奇妙透入现代化城市骨髓的例外。缘此,以“Shanghailander”为网名的作者笔下,魔都的市井风骚风流与风情不免具足诸相。

全书名为“生活”的第一部分,自画出作者身为沪上市井班头的“我相”——在小回忆、小絮叨中萦绕着小精明和小滋味。正如俞挺每每向陌生人进行自我介绍时,开场总爱把“上海人”和“商业建筑师”当作马克身份的标签,这一坦腹卧于市井的醉人身段总让人傻傻分不清他究竟是自嘲还是自矜。假如你因全书开篇的“小”而乍起轻忽之意的话,那么本书第二部分“建筑”中恣肆奔纵的“狂”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天下英雄在作者的指指戳戳中一概沦为市井间的横竖八卦,口水之下,连建筑学的圣体也顺带被三两把剥了个精光。在点评完建筑大师们坠落神坛的“人相”后,作者又在第三部分“城市”中描摹起以“逛吃”为特色的沪上“众生相”。口说百味,目迷五色,俞挺笔下魔都的市井之深,深了去了。许是怕大俗的口目之娱损了耿耿B格,作者在第四部分“杂识”中祭出大雅的“寿者相”来正一正腔调,但扫一眼题目便不禁发人大乐——《汉灵帝的裸泳馆》、《夫差的响屐廊》,这浓得化不开的市井气还真是如影随形地沁人心脾。最后,也是最得沪上市井三昧的当属第五部分“搜神记”,如果一部市井未能搜集些“洋相”,还配称为魔都么?搜一搜果然不会让你失望,字里行间的蜚短流长让隔壁众神刹那显形为市井行走的猥琐大叔,作者的功力远不拘于考据,而在于让所有穿燕尾服蹁跹于宫廷舞会的番佬都能溅上一身油腻的市井汤水并“洋相”百出。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洋相,混剪出一部深似海的迷离市井。见足诸相,即见上海;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撰文: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

译者:何雨珈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这是一部关于老北京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美国作家,他虽然并不具备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但这本书却充满了相当靠谱的学术意见。和一般的外国人写北京的书不同,也和一般的学术性的城市研究不同,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冷眼旁观的外部视角,也没有采用蜻蜓点水“体验生活”的介入方式,而是只身住进胡同大杂院成为“卧底”,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而且一“潜伏”就是两年!作者以自己2008年奥运会之前那段时间在前门大栅栏一带生活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写作,通过真实的地点、具体的事件、生动的人物,从微观角度描述了城市剧变给居民日常生活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并流露出对正在消逝的胡同生活的眷恋和无奈。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这对现实矛盾上,但他没有停留在现象的表层去指责、批判破坏城市历史记忆、侵害居民利益的行为,而是从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社区组织、规划意图、管理模式、产权关系、拆迁补偿政策法规等诸多复杂层面,去解读背后的机制。当然,正是由于作者的深层解读,使我读完整本书之后心情格外沉重。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说再会,其实是一种告别。更让人心情沉重的是,老北京城正在经历的,其实是所有中国老城的共同命运。译者在“译后记”中称此书是“一封写给老北京的忧伤情书”,而我感觉它更像一首写给我们终将逝去的老城生活的悲怆挽歌。(撰文: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

没有束缚的舒适的建筑——西泽立卫对谈集

作者:[日]西泽立卫编著

译者:谢宗哲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这本对谈集,是西泽立卫和日本知名建筑师原广司、伊东丰雄、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妹岛和世以及策展人长谷川佑子的对谈,对谈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西泽、藤本、石上以及妹岛的几栋有代表性的建筑。通过日本老、中、青三代建筑师的有深度的对谈,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一幅生动的日本当代建筑及其思想的图景。

虽然译者谢宗哲可能一方面因为在译文中保持与日文语言习惯的对应,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地方中文的语言特点,而使有些言语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是我在2011年初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台版中文版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想一定是作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类似的思考方式,让一切变的易于理解。你可以看到别人在设计建筑时都想些什么,和自己想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以及可以获得怎样的新的认识。

给我的感慨有如下几点:

一是日本的老、中、青建筑师之间可以有如此亲近的情感以及相互尊重的态度,可以跨越年龄的界限共同理解、讨论前沿的当代建筑问题。

二是对谈中的这些建筑师随时都能超越手法的层面而进入思想的讨论与思考,对建筑学本体内容的思考完全渗透在日常的话语之中,他们的基本共识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坚实的建筑学知识层面之上。

三是西泽立卫作为日本中坚一代的代表正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以为他对建筑问题的思考深度在很多地方都超越了他的老师伊东和妹岛,而年轻的一代的思维如石上与藤本亦是异彩纷呈。

书中最精彩以及最有价值的讨论在我看来是有关建筑中的身体性以及对具体和抽象的理解,这是建筑中跨越感性与理性的重要方面。(撰文: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批评的解剖

Anatomy of Criticism

作者:[加]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译者:陈慧,袁宪军,吴伟仁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黑格尔曾经在《法哲学》中将哲学看作是“它自己在思想中得到理解的时间”(Philosophy is its own time comprehended in thoughts),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参照着弗莱在1957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批评的解剖》,对通常被认为是居间于历史和哲学的批评加以界定,“挥动‘规律’的笤帚,打扫一下评论界的客厅”。其题为“参与争鸣的导言”的序,完全可以用来对当前充斥着文化掮客式的大众批评家,标榜鉴赏能力、推崇价值判断、坚守立场等等,却仍对“批评”本身说不出所以然的中国的建筑批评界,做一次清晰的切分并一一加以批驳。我认同弗莱所说的批评可以实现“归纳的飞跃”, 从文本的研究开始到把文学结构视作为一个总体形式,但是未必一定要像他那样把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建筑批评。尽管如此,这本书中有关文学批评的段落对建筑批评“为何”与“何为”等问题而言仍是奠基性的:它想要推倒的是那些屈从于外部观点的不同批评方法之间的障碍,它是对那些因这类门户之见而困守于单一批评方法上的批评家们的敲打。

建筑批评不是由作品而来,而是甘居险地,“高度警觉,孤独寂寞”(加赛特)。险地,不仅退可守,为了作为知识体系的批评,但求进可攻,去改变认识当下之危机的能力。正如我在别处写到的那样,“批评就是它自己在对象中遭遇到焦虑的危机”。当然,我们也不能假装对建筑与文学的区别视而不见。正因为建筑的他者和外因与历史和社会本身同步地产生并存在,所以建筑理论的批评也就先于所有其他艺术的理论与批评,塔夫里这个有些违反通常认知的观点,或许让我们更能明了他那句“没有批评,只有历史”的箴言中,对“批评”的哀叹同时仍寄望于它去激起那些蕴含在由创作与批评共同构成的“体系建造术”中的政治潜能。(撰文:王家浩,建筑与艺术批评人、策划人,建筑实验者)

猜你喜欢
市井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当建筑师
市井人语
市井人语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