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

2014-04-06 20:12张宇郑永华曹岳阳
山东水利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济南市文明体系

张宇,郑永华,曹岳阳

(1.济南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济南 250014;2.济南市腊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东济南 250000)

济南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

张宇1,郑永华2,曹岳阳2

(1.济南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济南 250014;2.济南市腊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东济南 250000)

简述了济南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取得的初步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措施;成效

自2012-10济南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通过进行重点建设北部湿地风貌区、中部城市泉水景观区和南部生态保护区,构建完善的水生态文明4大体系(水管理体系、水供用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文化体系),形成“一核、两带、三区、六廊、九点”的总体生态格局,促使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确立和落实,安全集约的水供用与防灾体系、“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健康的水生态与环境系统、先进特色的泉城水文化体系得到建立,形成“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泉域泉水持续喷涌得到保障,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水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全市人民群众水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1 主要措施与初步成效

1.1 主要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在济南市“六城联创”工作领导小组架构下,成立了由水利局、环保局、市政公用局等市直单位组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中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组、项目组、督导考核组,明确各组职责,完善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督导检查等规章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分工明确、工作协调、共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2)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建设工作。济南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水科院联合编制完成《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组织全市10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编制完成了各辖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小清河湿地风貌区水生态建设规划报告、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河道治理规划等多项规划,为济南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建立有效的政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国家、省级支持政策,发挥市本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四大投资集团的投融资平台作用,玉符河等重点河道,华山湖、北湖、小清河源头(济西)等湖泊湿地分别由市四大投资集团进行土地熟化、运作实施。初步建立起以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4)全面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督导。将《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科学设置目标责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同时定期开展联合督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各县(市)区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建设工作,市直相关单位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任务目标,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项目有支撑、资金有保障、推进有力度、文化有特色、成效有提升”的良好局面。

5)强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明确了宣传重点和宣传形式,落实了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利用每年“3.22世界水日”,通过设置展板、发放传单、组织投票等方式,开展了多项大型宣传活动;组织“泉城环保世纪行”、“保护河湖水生态、共建文明美家园”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编制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读本;积极协调中国水利报、大众日报、济南广播电台、舜网等多家媒体,对全市开展的水源连通、河道整治、截污治污、生态景观等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分别进行了系列报道,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显著增强了市民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1.2 初步成效

自2013-01以来,济南市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颁布实施《济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逐步完善水法规体系,进一步确立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初步形成“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改善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状况,水功能区达标率明显提高;积极开展水科学技术研究,传承与创新特色水文化,成功举办首届“泉水文化节”,长清湖、绣源河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趵突泉实现11年连续喷涌;全社会水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加深,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4-07底,全市实施水生态、水供用、水管理、水文化等各类项目工程20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50亿元。

2 存在问题与建议

2.1 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相关单位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内容的理解领会不足,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内容单一和敷衍应付等问题。认为水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水利等少数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没有看到其全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工作力度大,“软件”建设工作力度较小。

2)资金筹措困难。水生态文明建设范围广、投资大,且没有专项资金,特别是部分重点项目,单项资金投入大,资金落实困难;部分项目因各种复杂的原因进展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资金筹措难度大,配套资金不到位。

3)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由于基础性研究薄弱,开展相关研究起步晚以及缺乏创新机制,现有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单一方面,而水生态文明涉及人、水、环境、生态、社会等多种方面,必须依靠一套跨学科、跨领域、完整的、系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

4)认识不到位。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但是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力度还不足,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水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加强,长效机制还有待健全。

2.2 建议对策

1)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在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建设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快速推进。依法查处违章建筑、侵占棚改河道等违法行为,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规范信息报送、会议调度,对责任单位工作落实、重点项目进展实施定期督查,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部门联合推进机制。加强水管理体系、水文化体系等“软件建设”工作。

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省、国家部委的项目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对投资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积极争取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3)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系统性研究,鼓励技术创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引导和鼓励有关单位、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支持水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开发与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扩散。

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宣传阵地,围绕济南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来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典型报道,突出亮点。同时,全面、客观、准确地把建设工作中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在社会和广大群众面前,逐步完善宣传工作协调促进机制,逐步促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 赵其芬)

X321

B

1009-6159(2014)-11-0009-02

张宇(1982—),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济南市文明体系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请文明演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基于GIS的济南市大气污染时空分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济南市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