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田山灌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4-04-06 20:12高博李超
山东水利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末级扬程泵站

高博,李超

(济南市平阴田山电灌管理处,山东济南 250400)

济南田山灌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高博,李超

(济南市平阴田山电灌管理处,山东济南 250400)

分析了田山灌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旨在为高扬程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济南市;田山灌区;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田山引黄电灌工程是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最大的集防洪、除涝、农业供水、工业供水为一体的电力排灌工程。工程由水利部和黄河委员会批准后,于1968-11正式动工,1971-11竣工,年底投入运行。灌区主体工程位于黄河下游平阴县境内,设计灌溉面积2.11万hm2,同时还担负着平阴县城周围近55 km2的排洪、排涝任务。主要工程设施包括:装机容量3 120 kW的一级泵站,扬程7.7 m;装机容量为13 840 kW的二级泵站,扬程59.5 m;占地180 hm2的沉沙调蓄水库;输水能力为24 m3/s、长2.5 km的一级总干渠;输水能力为18 m3/s、长8.4 km的二级总干渠;石横电厂直供双回路35 kV高压输电线路4.75 km。灌区工程分为平阴分灌区和肥城分灌区,有分干渠6条,全长105.5 km,131条支渠全长267.8 km,各类建筑物1 347座,主要三级提水泵站2座,扬程分别为64 m和30 m,提水流量分别为1.8 m3/s和2.4 m3/s,装机容量分别为2 200 kW和1 520 kW。

1 灌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田山灌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属于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设计、建设标准较低。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问题也突显出来。陈旧的设施设备、落后的自动化信息化等硬问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国家政策的改变等软问题,造成灌区泵站运行成本不断增加,近年来灌区每年灌溉面积不及设计灌溉面积的1/10,成为制约灌区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

1.1 渠系配套不完善,水的利用系数低

灌区自1999年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完成各类建设投资约1亿元,灌区内骨干工程基本得到了更新改造。但由于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改造投资渠道的不同,受地方财政影响,田间工程配套大大滞后于骨干工程,灌区大多数基础设施已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报废年限,渠道跑冒滴漏严重,部分渠道甚至已经损毁。末级渠系的配套不完善,导致水的利用系数降低,进而增加了灌溉成本,使得灌区在农业灌溉中的竞争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井灌。

1.2 电气设备老化严重,信息化建设落后

运行40多年来,灌区内泵站电气设备基本没有进行改造,老化、退化严重,性能下降,且没有“五防”安全装置。操作机构磨损严重,失灵卡死现象突出,设备不配套,工作可靠性差;部分设备配件已经停止生产,维修困难;继电保护装置灵敏度低、可靠性差,经常发生拒动、误动故障;设备布局和架构落后,不符合现行安全规范的要求。泵站电气设备无信息化和综合自动化控制保护装置。设备的陈旧老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直接导致设备工作寿命短、能源单耗高等问题。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安全隐患多,直接影响泵站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1.3 电价增涨频繁,泵站运行成本增加

高扬程灌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基础产业,其特点是装机容量大、扬程高、耗电多。1985年以前,国家对高扬程泵站实行分级优惠电价:50 m以下为0.06元/度,51~100 m的为0.04元/度,101~300 m的为0.03元/度,300 m以上为0.02元/度。从1985年以来电价多次上调,至2013年底,灌溉用电增加到每度电0.527 4元,达到国家优惠电价的十几倍,电费开支在水价成本(不含大修、折旧、清淤)中已占到60%~70%。

1.4 灌区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灌区由田山电灌管理处负责运行管理,平阴、肥城两灌区分别由各自灌区管理所负责分干渠及支渠的运行管理,支渠以下由乡镇负责管理。但由于末级渠道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无法得到落实,责任主体不明确,出现了末级渠系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加之近年来渠道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渠道损毁严重,甚至部分渠道已经复耕,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1.5 农民灌溉积极性降低,灌区功能难发挥

自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水管单位原有的计划管理办法不能很好地适应一家一户的市场需水要求,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益、高产值的经济作物比例较小,种植的粮食作物受价格的影响,收益较低,种地收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大大影响了群众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群众只浇“保命水”“关键水”,不浇“适时水”“丰产水”的现象,灌区地势较高且产量较低的地方群众甚至放弃了灌溉,供水市场严重疲软,灌区灌溉功能难以发挥。

2 对策措施

2.1 加大信息化建设,降低能源单耗

目前,灌区泵站内水泵及电机的改造基本完成,但大多数配电设备严重老化、功能下降、技术落后,部分损坏严重,无法修复。在进行配电设备更新改造时,应采用既具备高效率、低能耗性能,又符合计算机自动化监控要求的现代化新型设备,实现泵站控制的自动化、信息化,降低能源单耗,实现泵站运行的节能减排,降低供水成本。

2.2 搞好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

由于末级渠系的节水改造投资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国家应当加大对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时的配套资金比例。另外,正在进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也可以和灌区末级渠系相结合,实现灌溉水源双保障。

2.3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骨干工程管理体制已经基本理顺,管理人员经费得以解决,但维修养护经费还未完全得到解决。2013年济南市开始实施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得灌区内主体工程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是骨干工程中各分灌区的维修养护经费还未得到落实。灌区在进一步落实骨干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要做好田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支渠以下组建有法人地位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或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渠道的运行管理。

2.4 大力发展多元化供水

灌区内工业及城市需水量不断扩大,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灌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展扩大多元化供水模式。肥城西部工业供水、田山济南水源连通工程的建成,使得灌区基本形成工业供水、生态供水、农业供水的多元化供水新格局,为今后灌区进行工业供水反哺农业供水,以及灌区灌溉面积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增强服务意识,发展农业供水市场

农业灌溉是灌区的主导产业,水管单位应立足优势,改革计划经济时养成的粗放管理办法,吸纳用水户参与管理,实行水务公开“阳光工程”,在配水上加强计量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增加用水透明度,真正做到水量、水价、水费、水务公开,树立为灌区供水的市场服务意识。受灌区粮食作物价格低迷的影响,灌区的供水市场出现萎缩,因此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水管单位的积极参与。引导灌区农民建设一批高效益、高产值的农业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带动灌区群众致富,拓宽供水市场,培育良好的市场消费能力。

3 结语

田山灌区面临的问题只是高扬程灌区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灌区管理单位要在灌区今后的发展问题上多思考,在降低供水成本上寻求突破,在今后的改造过程中,要做到着眼未来、着眼大局,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真正让灌溉成为灌区的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 崔春梅)

S274

B

1009-6159(2014)-11-0016-02

高博(1985—),男,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末级扬程泵站
末级压出室水力结构对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运载火箭末级离轨控制策略优化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管路受力诱发高扬程离心泵振动加剧原因分析
超临界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管爆管分析
DF100A发射机末级电子管的计算与分析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泵站数量
全省已建成泵站数量
河南省2014年已建成泵站数量
新型中高扬程大流量水锤泵结构技术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