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母校情结

2014-04-08 10:41张凤霞冯梦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一师东山湖南

张凤霞,冯梦迪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毛泽东的小学生涯是在家乡的私塾度过的。1910年,不满17岁的他走出家乡开始了学校生活,先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了半年,随后来到长沙开始求学生涯。他几易学校,最终选择了湖南四师,进而合并为一师。毛泽东进过几所学校,但对他最有影响的是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一师,而他也始终对这两所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没有忘记这里的老师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一、毛泽东与他的第一所母校——东山高等小学堂

毛泽东17岁时才第一次走进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离他家乡50多华里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虽然毛泽东在这里只读了半年,但他人生的转折、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对外面世界的了解,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毛泽东对他的第一所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

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是由原来的东山书院改成的一所新式学堂,坐落在东台山下,风景幽雅美丽。它开设的课程,除传统的经学外,还有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物理、音乐、体操等新科目,它是迎合当时废科举、兴学校的维新潮流而出现的。当乡村青年毛泽东进入这所学校时,他是新奇而又激动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孩子们聚在一起。”[1]14虽然进校初期毛泽东感到压抑,且被一些纨绔子弟看不起,但由于他学习刻苦,作风朴实,待人谦和大方,尤其他写得一手好古文,所以,他很快赢得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毛泽东新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了。

(一)发奋读书,眼界大开

东山高等小学堂有一座藏书楼,收藏着许多中外书籍,毛泽东入学后,很快成了这里的常客,刻苦读书。他自己曾回忆到“关于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记载使我着迷,我读了许多有关他们的书。同时,我也学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还“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1]16毛泽东的眼界在这里被打开。

(二)老师的喜爱和器重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衣着朴素,举止端庄,说话彬彬有礼,待人态度谦和,深得老师们的喜爱。校长李元甫看了他的第一张考卷《言志》就大加赞赏,不仅破格录取还高兴地说“我们取了一名建国材”。当国文教师看到毛泽东用“康梁体”写的文章非常出色进而向校长建议全校学生都来学习“康梁体”时,李元甫很快采纳。国文教师贺岚岗看见毛泽东对历史很有兴趣,特地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他;谭咏春则对毛泽东的作文《宋襄公论》拍案叫绝,不仅破例打了一百零五分,还作出了“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极高评语。在老师们的关怀下毛泽东健康地成长着。

(三)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并立刻就被他们深深吸引住了。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在那个时期曾经起过很大作用,而毛泽东进入这所学堂时,他们早已过时,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但毛泽东刚刚走出山村,不仅不了解康有为、梁启超,更别说孙中山了。所以,他一接触到康、梁变法时期的书刊《新民丛报》就爱不释手,“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1]15《新民丛报》新奇的文字,新颖的内容,都对毛泽东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他不仅十分欣赏梁启超的文笔,写文章常带于笔端,受到老师们的赞赏,尤其是校长李元圃曾当众表扬毛泽东的文章“深得康梁笔意”,甚至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更重要的是他十分赞同康、梁在中国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自己也说:“当时我还不是一个反对皇帝的人;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仅仅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进行变革罢了。”[1]16康有为、梁启超成为少年毛泽东心目中崇拜的楷模。为了追随康梁,毛泽东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子任”的别名,从思想到行动,毛泽东都已经是康有为、梁启超的追随者了。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对毛泽东以后的追求和发展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正如汪澍白所说:“康梁的思想启蒙,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发展,的确形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它开辟了一条由初步接受启蒙教育而走向‘五四’思想解放道路的通道。”[2]51

(四)忧国忧民的意识日益强烈

在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前,毛泽东在家已经辍学两年半,在这期间他读到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正是这本书激发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意识,也激起了毛泽东恢复学业的愿望,因为他意识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职责,他希望通过继续求学深造,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里,毛泽东的第一位政治启蒙老师应当是校长李元圃。李元圃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经常在学生早晚点名的时候,向学生们讲一些中国日益贫弱和迭遭列强侵略、侮辱的情况,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都很激愤,也日益担忧祖国的未来。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还经常去找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受大家歧视,人们叫他“假洋鬼子”,但毛泽东喜欢听他讲一些关于日本的情况。这位老师是一位富有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者,经常给同学们讲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以及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毛泽东听后更为祖国的贫弱落后忧心如焚。

促使毛泽东忧患意识迅速增长的是视野的不断扩大。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将自己的视野由中国扩展到世界。当他在一篇讲美国革命的文章里第一次知道美国这个国家并在华盛顿领导下经过八年苦战赢得独立这个事件后,异常鼓舞。不久,他又从同学萧三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更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不仅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林肯等人密密圈点,而且在书的空白处写了许多批语,在还书时更向同学倾诉了自己的爱国衷肠:“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重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26

毛泽东虽然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只读了半年书,但思想发展很快,不仅是他人生当中更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毛泽东对培育他的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成为新中国领袖后还多次致信问候东山学校的师友,在谈到当年的校长李元甫、贺岚岗等老师时仍心怀感激:“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4]49当1958年东山学校党支部写信请他题写校名时,毛泽东很快复信告之“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毛泽东为“东山学校”校名的题字至今挂在东山学校的正门上额。

二、毛泽东与他的第二所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天,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一年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并在这里进行了修学储能长达四年半的读书生活,湖南一师成为毛泽东的第二所母校。湖南一师位于长沙南门外的妙高峰下,是在“城南书院”旧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辛亥革命后,其校长孔昭绶思想激进,不仅贯彻较为进步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且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一师成为思想进步,富有朝气的学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长沙读书,是因为1911年春他来到了湖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省会长沙。在长沙毛泽东眼界大开,很快就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他第一次发表了充满革命激情的政论文章,剪了辫子并成为辛亥革命的战士。退出军队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并成为该校的高材生。不久,毛泽东退出该校并在湖南图书馆进行了半年的自学生活。在这里他系统地接受了一次西方资产阶级近代文化思想的启蒙教育,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政治学说,使他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觉悟。

从1911年春到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前已经由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追随者转变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这期间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条件多么艰苦,他刻苦求知、一心救国的愿望从未改变。由于生活和现实所迫,毛泽东决定进入师范读书,他考入湖南四师并很快转入一师,开始了他在学业、身体、思想和政治各个方面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材生。

(一)救国救民的意识更加突出和鲜明

毛泽东的忧国忧民意识贯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从童年时期读书忧国忧民意识的萌芽,到东山小学堂读书忧国忧民意识的初显,尤其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观察世界大地图感到世界上幸福和快乐的人很少,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靠青年人的努力,由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那一刻毛泽东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5]。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忧国忧民的意识更加突出和鲜明。

首先,刻苦读书,追求真理。湖南一师时期毛泽东的读书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通过读书把立志和追求与掌握救国救民的真理相结合。他主张青年人要有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要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要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6]86-87为此,毛泽东奋发努力、刻苦用功,从早到晚读书不止,努力探求世界的大本大源,把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融入在每一天的读书学习之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成为他一师时期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在学校他读的最多的是有关国家和社会的书籍,思考的最多的是天下国家的大事,他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必须集中时间刻苦学习。他和同学规定不谈金钱、琐事和男女问题,只谈“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7]123。毛泽东的好学不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爱戴和敬佩。尽管那时毛泽东的思想还是复杂的,因为他还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是明确的,他的政治观念已经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了,有了坚定的改造社会、建立新国家的伟大抱负,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奇才。

其次,老师的激励和影响使毛泽东更加关注国家与社会。湖南一师的许多老师都是非常正直和爱国的,他们的爱国意识给了毛泽东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从英国回来的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老师杨昌济“很坚强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教导他的学生们立志做一个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而有益于社会的人。”[1]26他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理想和改革社会、国家的伟大抱负,要树立奋发图强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能造福于人类和有益于社会的人。由于杨昌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老师,一些进步的学生都团结在他的周围,毛泽东尤其是突出的一个。他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学习,课后也常到杨昌济的住处去聆听、请教,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树立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远大抱负。他的不平凡的抱负和杰出的才华也得到了杨昌济的“心赏”被杨昌济视为“拄长天”的“大木”。

最后,组织新民学会下决心改造“思想太旧,道德太坏”的旧中国。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国民素质低下,毛泽东也深受其影响。他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是人们:“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所致,所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于1918年4月成立了“新民学会”,打出了“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旗帜。新民学会从发起、成立到成长,渗透了毛泽东的心血。他组织学会吸纳新思想,派会员到外国求学,践行着改造国家的伟大抱负,为改变“人心道德”、“变化民质”而殚精竭虑,终于使新民学会从一个追求向上的青年进步团体逐步发展为革命团体,“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8]30

(二)遇到了一批忧民爱国的好老师

毛泽东是幸运的,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遇到了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好老师,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毛泽东,而且都非常器重、爱护和欣赏毛泽东。首先是道德人格高尚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对毛泽东做人、读书治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以极大影响,更主要的是对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激起了毛泽东研究哲学的兴趣,奠定了毛泽东以哲学研究中国革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基本条件。徐特立以自己的爱国情怀、高尚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毛泽东,成为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之一,视之为自己的终身老师。黎锦熙被毛泽东视为“感之最深”的良师益友。他和毛泽东从读书方法、学术研究、立身处世之道到议论时事政治、改造国家社会到治理天下大计无所不谈,不仅倾注了心血而且对毛泽东寄予厚望。方维夏则以他的民主思想、高尚品格赢得毛泽东的尊重。毛泽东的国文老师袁仲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高风亮节,对毛泽东的古文和书法影响至大,他视毛泽东为挽救天下危亡的人。这些老师包容毛泽东的缺点,袒护毛泽东的不足,欣赏毛泽东的才华,对毛泽东形成高尚的人格、远大的抱负、救国救民的理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毛泽东对他的老师们心怀感激,情谊深厚,建国后关心着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各种方式回报着老师们的知遇之恩。

(三)结交了一群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好朋友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遇到了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陈昌、何叔衡等一批学业优异、奋发有为、理想远大的有志青年。他们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共同谱写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国篇章。蔡和森是和毛泽东志同道合最为亲密的朋友,也是杨昌济最为欣赏的学生之一。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旧世界之层层罗网。”[9]171蔡和森不仅学习刻苦,勇于实践,而且常常和毛泽东等一批爱国青年切磋学问,探讨人生,研究社会问题及寻求国家出路,被杨昌济誉为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毛泽东一同视为“当代英才”。张昆弟是毛泽东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他的思想、品行在班级也是名列前茅的,他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的爱国志向,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陈昌则是毛泽东的学长,他早于毛泽东入湖南一师,由于读书刻苦,志存高远,被视为和毛泽东一样是“皆可大造”的人才,同为师长所器重。在校期间他和毛泽东就联系密切,毕业后仍和毛泽东一样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两人以通信的方式交流救国救民的思想和体会。何叔衡虽然和毛泽东同时进入湖南一师,但他比毛泽东大17岁,虽然如此,共同的爱国志向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何叔衡离开湖南一师后仍然支持毛泽东的爱国行为,他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为人处事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给了毛泽东最有力的支持。毛泽东的这些气概非凡、“勇猛精进”的挚友在学校期间和毛泽东一样努力学习,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相互激励,相得益彰,离开学校后也和毛泽东一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并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湖南一师时期的毛泽东既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材生,又是关心社会了解民情的杰出社会活动家

首先,毛泽东生活质朴、做人规矩正派。湖南一师时期的毛泽东生活极其朴素,一套校服穿了又穿,没有枕头则以书代枕。不仅如此,他从不注重和挑剔学校的学习条件,对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剩饭冷菜他也从不在乎,“在班上是一个很规矩、很正派、很温雅的人。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率,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10]在接人待物方面毛泽东总是非常谦和、谨慎,从不自以为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毛泽东以其敦厚的品格赢得全校同学的敬佩。

其次,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毛泽东博览群书,兼收并蓄,采各家之长使自己的才华愈益突显。毛泽东写文章的才能尤其突出,无论古文还是浅近文言文他都做得很好,评述性的文章是他最出色的,常被老师批上“传观”贴在“成绩展览处”,引起全校师友的叹服。1917年6月,湖南一师开展全校“人物互选”活动,对学生的学业、操行进行总体的评价。全校四百多人参加,毛泽东得票最多,居全校第一。他的才华和品德得到了全校学生的推崇和敬佩。

再次,强身健体、养精蓄锐。在湖南一师毛泽东非常推崇古代圣贤的强健体魄,他主张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他带头用各种方式锻炼身体,发明了风浴、雨浴、冷水浴、野游、游泳和自创的六段运动,并喊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响亮口号,他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培养了自己的顽强毅力和勇敢精神。毛泽东不只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也是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他主持校友会动员全校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力推动了湖南第一师范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也使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力得到全面提升。当北伐军溃军骚扰学校时他带领全校师生勇敢应对并成功解决危机事件,体现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叹。

最后,关心社会、关注现实。毛泽东虽然品学兼优,但他从不是一个死肯书本的书呆子,他非常注重现实,关心国家大事。他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为此,他常常给同学们分析国内外形势,分析中国衰弱的缘由,以唤醒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救国的责任。为获得学识他求教于国内有名望的学者,他在给师友的书信中谈的都是国家大事、哲学思潮、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挽救天下之道”。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游学”的方式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民间疾苦。他利用1916年和1917年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共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考察长沙周围的县城。他接触到了农民、小手工业者、清朝老翰林、学者、商号老板、和尚等各阶层的人士,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世道的愤懑,使毛泽东更加坚定了改造中国、改变贫苦人民生活的决心。多次的游学使毛泽东既丰富了社会知识,又学会了与各种人物打交道的为人处事之道,获得了很多学校和书本都学不到的知识,他的“游学”笔记被湖南一师师生争相传阅。主办工人夜校是毛泽东接触社会的又一举措,他利用主持学友会的机会把一度中断的工人夜校重新开办起来。他同情工人阶级的境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招收工人进入夜校并在各方面予以细心的关照,成为工人公认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毛泽东也与工人阶级建立了最初的感情,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在湖南一师四年半求学的时间里,毛泽东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在这里他树立了人生的远大志向:改造中国与世界;在这里他遇到了令人敬佩的老师和积极向上的挚友;在这里他强健了体魄、修学储能;在这里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开阔了眼界;在这里他学会了用科学批判的态度对待他所接触的学识和思想,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在他的意识当中占主导地位,某种思想合乎他所追求的就接受,反之就抛弃,这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处在变化发展中。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毛泽东不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十月革命的钟声在中国大地上敲响时他也自然地顺应了世界的潮流成为十月革命的拥护者和宣传者,进而迅速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所以,毛泽东对湖南一师情有独钟,多少年后还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地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范”的校名,并题写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

[1]吴黎平.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汪澍白.毛泽东早年心路历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4]高菊村,刘胜生,等.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J].新苗,1958(9).

[6]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7]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8]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9]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周世钊.第一师范时代的毛泽东[J].新观察,1951(2).

猜你喜欢
一师东山湖南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更正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