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4-04-08 10:41董岳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原著讲授

董岳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日益加快,因而了解外国、熟悉外国成为必要,而外国文学源远流长,成为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老师进行一言堂教学,教学模式陈旧僵化、教学过程刻板枯燥,讲解的无非是文学史、作品背景、作品内容人物等,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而且因为浮躁风气的盛行,学生不读经典名著,不重视外国文学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外国文学知识本就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尤其更甚[1]。笔者曾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非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涉及外语、数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诸多门类,调查的结果是9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革新势在必行。

基于这样的形势,笔者在多年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大胆尝试一些创新学习的教学理念,探索适合于当代非中文专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升分析和审美能力,开阔他们的文学视野,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讲授,赏析名著名段

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因此,上课时,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语言表达流畅,甚至妙语连珠、口如悬河。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内心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乐趣,从而对老师产生认同感。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很薄弱,老师上课时,关于外国文学发展历程、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文学风格、创作背景、人物性格和艺术成就等自然要讲授,但不能面面俱到,可以采用概述串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自行了解即可。对经典名著作品和著名段落的分析和讨论应作为授课重点,要有计划、有侧重地选择代表不同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国家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深解。要以动听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与欲望,最好在讲解中能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自觉走进经典文学殿堂。对经典名段,可以采用课堂朗诵的方法,唤起学生美好情感,使他们在诵读中感悟人物、了解人物,体会外国文学的魅力[2]。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时,笔者在简要介绍作品背景之后,以讲故事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哈姆雷特”,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继而请学生带着情感朗读哈姆雷特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生为主,分组调查讨论

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们的专业上,对外国文学了解不多,作品阅读量也比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看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度,阅读过多少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多少外国名著,对什么作品和人物、话题感兴趣等等,这样就能认识学生,课堂就会有针对性。如果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讲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无疑是一种“灾难”。所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应该更符合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见和潜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过这种方法:先将学生以5-6人为单位分成若干组,课前或课后事先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课下精心准备材料,上课时先小组讨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参加全班讨论。例如在讲授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时,笔者安排了几个讨论题:你如何认识于连?你怎样看待于连和市长夫人的爱情?你从于连身上获得什么启示与教训?等等。学生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佩服于连的,有赞颂于连的爱情的,有认可于连的追求精神或抨击其不择手段的,可以说是不一而足,但学生在讨论当中,逐步理清了思绪,了解了人物,获得了审美快感。

三、创设情境,排演外国名剧

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肯定会不感兴趣,那么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就不可避免,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想想方法,与学生“斗智斗勇”,吸引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排演外国名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良好方式。上完某一名著后,教师可以分组安排学生再自学名著,自我揣摩感受,分角色自我表演,然后让学生进行名著片段表演比赛,之后再互相对照,互相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上完莫里哀的《伪君子》之后,让学生表演其中的片段。学生准备得非常认真,通过钻研剧本,熟悉台词,讨论人物角色,表演时角色把握到位,人物语言诙谐幽默,模仿惟妙惟肖,达到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而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也充分理解了剧本中的人物角色,领悟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把作品里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收到了活跃课堂、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当然,外国名剧往往比较长,人物角色也不是很好把握,因此在安排学生表演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名剧片段进行适当改编,只要不违背原著精神和内核就行。反之,如果不尊重原著,大肆改编甚至篡改,那就会适得其反了。

四、视听结合,欣赏视频影像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媒介转换非常快,网络、视频、影像无所不在,这也使得文学从古老的躯壳中蜕变,以新的姿态展现于文化现场。这种转换与蜕变,必然带来文学接受方式的转变,即从阅读发展为观看。而视频、影像更吻合当代人的审美期待与阅读心理,其阅读快感比单纯的印刷文字更能吸引人们阅读的欲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也应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在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来理解作品,解读作品。视频影像欣赏可以采用观全片与剪辑片断相结合的方式,即忠实于原著的影片如《悲惨世界》、《复活》、《欧也妮·葛朗台》等可以全片播放,而对原著不是很忠实的或只是为了教学的一时需要的,可以采用片段播放的方式。观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加深对原著的理解。笔者在上完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后,让学生欣赏了电影全片。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精神,尤其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剧一生,更是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学生,之后再让学生对照原著阅读,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一方法对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非常有效,值得进一步探索完善。

五、发挥联想,中外纵横比较

在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历史的变迁,前后有着较大的变化和差异,但也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而中国与外国文学因为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民族文化及审美的差异,也有很大的区别,而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又使得中外文学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着神似的地方。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时,将外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外作品进行纵横对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较可以辨别真伪,比较可以比出区别,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理解作品。如笔者在讲授司汤达的《红与黑》时,就将主人公于连与巴尔扎克《高老头》里面的主人公拉斯蒂涅进行了对比。两者生活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都试图进入上流社会,都曾以利用爱情作为往上爬的手段。但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一个混进了上流社会,平步青云,另一个被判处死刑,中途倒地。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两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其次拉斯蒂涅有“精神导师”的指引,于连则基本上是靠个人奋斗;再有就是在拉斯蒂涅身上泯灭了最后的良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在于连身上却还存在着一个正义青年所应有的起码良知,因此,结局的不同就在情理之中了[3]。在讲授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笔者将主人公苔丝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潘金莲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人在遭遇、命运和结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非常悲惨。当然一个是被抛弃、被玩弄,愤而杀人被处死,一个是不满丈夫,先被动后主动做别人的情人,落得被杀的下场。通过这样的中外纵横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比较思维的方式,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六、打破常规,学生参与上课

在传统的思维当中,教师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有绝对的权威,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现在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中,自然不受欢迎。所以教师应善于打破常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上课,充分展现和张扬他们的个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将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作认真分析和评价,区分详和略,确定哪些章节、哪些作家作品由教师讲,哪些可让学生自己准备并在课堂上讲解、评析。教师把区分出来的略讲章节或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告诉他们,布置自学提示,让学生尝试备课,制作教案和课件,作好讲课准备[4]。教师在全体学生准备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准备较充分的学生作进一步指导,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学生互相评点之后,老师再作点评和补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以5-6位同学为一组,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合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各组推荐各方面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上台讲课。笔者曾多次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即使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有的课上得非常精彩,甚至超过老师,不能不说是打破习惯思维和教学方法的结果。

综上所述,非中文专业学生在知识积累、兴趣程度等方面与中文专业学生有较大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有所区别,采用非中文学生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地灌输外国文学史、文学流派、写作背景、艺术特色、人物形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这些必将让位于非传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1]徐媛媛.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1):94-100.

[2]唐扣蓝.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12):99-101.

[3]苏卉.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2(2):145-148.

[4]王红梅.关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2):188-190.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原著讲授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拔牙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水家乡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