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2014-04-08 10:41魏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图式大学英语教学

魏薇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双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魏薇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图式都自成体系,英语学习中,既要构建英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又要构建汉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即“双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授课可采用教师课堂阐述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两种主要途径,以思维方式、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等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提高其英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双文化图式;构建;新视野大学英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培养兼具中西文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2013年12月14日改革后的首次四六级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以翻译题型为例,四级汉译英的主题分别是中餐、中国结、咖啡和茶、信息技术,而六级的主题分别是中国园林、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中国结。这些主题凸显了一个趋势,即大学英语水平测试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的结合。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和学生一直比较重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往往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世界接轨,还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西方文化,也要重视中国文化。

一、文化图式及“双文化图式”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首先提出,当属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他认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之后的两百多年间,各国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概念,如“框架”(frame)、“脚本”(script)、“总体概念”(global concepts)、“方案”(scenarios)、“心理模式”(mental models)等[1]。种种定义和术语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认识:“图式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对理解和交际非常重要”[1]。图式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刘明东[2]认为,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尝试将“文化图式”理论运用到其中。许秀云、曹春春[3]认为,与汉语文化相冲突的文化图式和异域文化所特有的图式应该是文化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解释建构、角色扮演、讨论法、比较法和泛读法来帮助英语学习者构建丰富、完整的文化图式。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文化图式建构模式,以期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文化能力。研究者在教学中实施该模式的全过程,并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罗杰鹦、姚冬莲、赵宇[5]在文化图式框架下探索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改革,以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以上研究,多半是强调大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图式的构建,但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它的双向性,文化图式的构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和语言图式在人脑中重新融合、再造的过程,我们可以假定“双文化图式”的存在。刘明东[6]率先提出“双文化图式”概念,认为它是头脑中关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对构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文化图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构策略,包括加强西方优秀文化的输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以及改革大学英语测试中的中西文化配置。孙冬梅[7]分析了文化图式的三种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双文化图式,切实培养学生对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运用能力。张亮平[8-9]认为,构建双文化图式系统,探索文化自觉培养机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跨文化语境下双文化图式的构建可通过对比法、输入法和实践法来实现,并探讨了对文化的正迁移影响。相关研究从数量上看极其有限,截止2013年12月9日,中国期刊网检索数据显示,标题中含“双文化图式”的论文仅有4篇,并且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因此,有必要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双文化图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强力推进相关的系统研究,以适应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生态需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的构建重点

(一)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各种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10]。思维成果通过语言记录、固定下来,又凭借语言表达和传播,使它们代代相传、代代积累,并使思维能够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1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构建相关的双文化图式。例如:

(1)There will be more desire at half past eleven to read a political science article that sounded really interesting than to begin trying to study French irregular verbs,a necessary task that strikes you as pretty dull.(P205,Para5,Unit9,NHCE1)

讲解本句中strike sb.as(being)sth.这一用法时,可以带学生拓展学习It strikes sb.that…这一句型。对应的,中国人通常会说“我突然想到……”。这个表达方式在中文中是以“我”做主语,而在英文中是以“it”做主语,这是中英文一个重要的差异,即英语是“物主”的语言,而中文是“人主”的语言。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事实上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即中国传统文化重主观,而西方文化重客观。在课堂上教授这种差异性,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方式的文化图式,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激活并运用图式,在口头交流、笔头写作中有意识地区别对待,使用更加地道的英语语言。

(二)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空缺词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在英语学习中,要求学习者建立文化负载词的相关图式,才能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12]。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一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13]。

中英文中还存在很多文化偶合现象,例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对应英文是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在英语中表达为in the same boat;“本末倒置”则是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输入这种文化偶合现象,进行中英文化思维和文化形象的对比,建立相应的双文化图式,促进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课文中有很多包含了文化信息的词句,例如:

(2)Turning on those pages and studying their photographs is like flowing on a sad current that,like Blake’s Thames,seems to“mark in every face,marks of weakness,marks of woe.”(P154,Para32,Unit7,NHCE1)

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英国的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产业革命后,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大量垃圾污物,使该河成为伦敦的一条排污明沟。另外该河还受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污废水产生急剧的倒灌而造成污臭水满街流的情形。上文中“mark in every face,marks of weakness,marks of woe”是英国作家兼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London中的句子。诗里作者表达了对现实变化的一种不满。他说他所看到的每一张脸,都标记了悲伤和软弱。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缺乏上述文化信息的,在课堂上需要进行讲解,帮助其构建相应的文化图式,从而激活文内负载的文化信息,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阅读效果。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图式存在相互对应、空缺和冲突等情况,我们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缺省的文化图式,可采用填补的方法;对于两种语言中对等的文化图式,可以进一步固化;而对于相互冲突的文化图式,需要消解这种冲突。通过以上方式,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两套并行不悖的文化图式,这两套文化图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英语学习者通过自主的获得与激活,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来学语言、看世界。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构建途径

大学英语课程是为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须有意识地灌输学生的文化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帮助其构建“双文化图式”。这种构建是双向的,不仅要重视异质文化图式的构建,也要重视本国文化图式在英语语言中的融合构建。通过以英语面貌出现的文化图式的学习来提高语言水平,其意义在于尽快提高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水平。双文化图式的构建可通过课堂上教师阐述对学生进行输入,也可通过学生课后及课内的自主学习进行。

(一)教师课堂阐述

任何语言的习得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输入,教师的阐述正是信息输入的最好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英汉语言系统中的两套文化图式,包括空缺的、对等的和冲突的文化图式。这种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在课程学习中,适当选取背景知识,向学生输入相关文化图式信息;在做句法分析时,教授学生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英汉语法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做课文分析时,涉及到相关文化信息的部分可以适当展开,为学生提供相关文化图式信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等等。

(二)学生自主学习

诚如美国著名教学专家Douglas H.Brown所言: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除了课堂上教师授课外,还应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来接触新的文化图式,把中西文化的双向图式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具体途径有二:

其一,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口语交流能力,提高其讨论、辩论、口头报告和演讲等方面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当前热点,为学生指定文化方面的话题,经过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选取适当的文化现象,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或者辩论,培养其文化意识和文化思维。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作oral presentation,所选话题均为学生自主选择,经过总结发现,学生所选的领域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政治、艺术(音乐、舞蹈、动漫、电影等)、文学、哲学、热点话题等。在准备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相关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的文化图式,而在课堂上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文化图式又得到了融合和更新,对于他们的双文化图式构建,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主择题,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方面,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涉猎不多。因此在后期的课堂presentation中,笔者计划要求学生集中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板块,以纠正其忽视中国文化的现象,帮助其平衡地构筑“双文化图式”。

其二,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写作知识与技巧,使其在学术论文、演讲稿等方面得到进步。有计划地布置中西两方面与文化有关的题目,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主题写作,使其在这种自主的写作中通过学习和查找来更新其双文化图式。写作主题的选择不可偏颇,既要涉及西方文化,又要兼顾中国文化,通过有计划地、系统的训练,实现双文化图式构建的目的。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双文化意识,构建双文化图式,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大学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和国际接轨的实力和素质。为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功能,以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立足于日益国际化的教育改革浪潮。

[1]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105-108.

[2]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50-52.

[3]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2-75.

[4]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基于文化图式建构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9-112.

[5]罗杰鹦,姚冬莲,赵宇.文化图式框架中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改革探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2-345.

[6]刘明东,何晓斓.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文化图式[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1):87-90.

[7]孙冬梅.双文化图式系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2):108-109.

[8]张亮平.跨文化语境下的双文化图式系统的构建与文化正迁移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44-46.

[9]张亮平.双文化图式系统的构建与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机制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和摘要汇编[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2:2.

[10]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35-38.

[12]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7-81.

[13]关英伟.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1):62-66.

On Construction of Bi-cultural Schemat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 Case Study on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WEI Wei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schemata,so in English learning,the students should construct bi-cultural schemata.Based on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students’cultural sense and bi-cultural schemata can be built through teachers’explanation and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ith the emphasis of ways of thinking,culture-loaded words and culture-gap words,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construct bi-cultural schemata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English application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bi-cultural schema;construction;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H319

A

1674-831X(2014)03-0058-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4-02-03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双文化图式”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2013-237);南华大学高教所教改课题: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生态学视角(2012XJG51);衡阳市社科联基金项目(2011D108)

魏薇(1979-),女,回族,湖南常德人,南华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图式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