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具体实践

2014-04-09 11:10薛光明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资本主义政府

薛光明

(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广州 510700)

市场与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具体实践

薛光明

(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广州 510700)

以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主线,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后得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即:经济活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关键在于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动态地确定政府的边界;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日臻完善,但计划体制的影子和影响依然存在,要切实化解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敏于行,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探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市场;政府;理论发展;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经济学理论发展来看,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特别是对政府角色或边界的界定贯穿始终。从具体社会生产实践来看,市场的无序竞争和由此导致的政府管制调控交替出现。当用马克思的认识论来看待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社会生产实践时会发现,无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富论》,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抑或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及之“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等,无不沿着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逻辑顺序。因此,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来梳理经济学发展不同阶段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有助于深化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认识。

一、从海上贸易到《国富论》再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思想大解放引导了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最终兴旺了欧洲的海外贸易,而海外贸易的兴旺则带来了物质财富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货币财富的积累,这就是亚当·斯密撰述《国富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生产率,产品交换促进了劳动分工,是保证分工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必备条件,产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通过货币媒介按照一定比价关系进行,整个社会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交换是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完成的,因此必须确立一个自由市场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和人们道德伦理的内在约束确保自由的市场体系能够维持并发展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需要担当“守夜人”的角色,通过税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国防和外交建设保正国内外社会环境稳定,为市场运行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国富论》所倡导的自由市场观点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也成为18、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竞争市场理念的理论基石。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配置和劳动产品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配,政府尽量不参与其中,自由竞争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生产潜力和活力,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

二、从经济危机到《资本论》再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由竞争在为资本主义生产带来活力的同时,其无序性和盲目性也不断呈现,几乎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各种性质、规模不一的经济危机就不曾间断,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周期性地出现,每次危机的发生都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并伴随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一方面,大量没有生产资料的产业工人由于工资较低甚或失业致使生活极其困顿;另一方面,资本逐利引发的盲目性投资致使企业产品严重积压,甚至出现主动销毁产品的现象。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不仅严重干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生产秩序,也使很多学者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产生怀疑甚至是批判,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撰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存在的天然弊端,论证了自由竞争模式下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相对过剩的生产危机周期性出现,预示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论主张,要求无产阶级政府成为生产资料的实际控制者,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需要由政府而不是市场进行直接调节,这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逻辑。

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列宁结合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组织生产和产品分配,这种计划指令性的经济体制在物资相对短缺的时期确实体现出了高效性。随后,斯大林将这种经济体制固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恢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争相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逐步建立,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三、从“大萧条”到《货币通论》再到有效需求管理

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和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的市场阶段进入到垄断竞争市场阶段,但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破坏性和冲击力更加强大,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之前发生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发生在美国后来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不仅成为二战的主要诱因,也使人们更加关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弊端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应对。英国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在到美国考察罗斯福新政及其效果后,撰述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将经济学研究领域从微观扩展到宏观,认为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在宏观层面对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加以适当干预,以使其远离危机。

马克思从供给层面提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凯恩斯则揭示了硬币的另一面,即从需求角度指出社会总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他把社会总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认为当生产过剩出现时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会出现下降,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公共部门即政府应当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部门的需求,或者通过推出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私人部门的需求扩张,进而增加社会总需求,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抑制经济危机出现。

由于凯恩斯的理论主张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入透视,加之罗斯福新政有效实践的支撑,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需求管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的主要手段。在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圭臬,而且实践也证明,“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确实起到了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长达20多年的稳定快速增长。

四、从“滞胀”到“里根经济学”、“切尔主义”再到私有化浪潮

经过战后20余年的快速稳定增长后,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进入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阶段,简称“滞胀”,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失去了效用,同时不少学者将“滞胀”局面的出现归咎于政府长期推行的有效需求管理政策,认为正是由于政府的过渡干预使得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出现问题,“滞胀”也就不可避免,要将经济发展带出“滞胀”必须减少政府的宏观干预,充分发展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主张政府减税以刺激市场活力并推进国家控股企业私有化的供给学派。

进入80年代后,面对长期的滞胀局面,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财政政策方面采用了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以减税为核心刺激投资和消费,借此激发市场自身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则秉承货币主义的主张,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减少货币供给控制和应对通胀。同时期,英国首相撒切尔积极推崇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同时奉行反对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保守主义,在英国施行减税并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里根、撒切尔的政策措施使美国、英国很快走出了“滞胀”并带来了之后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学术界也分别将此称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欧洲大陆的西欧国家紧随美、英的步伐采取了类似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与之同时,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都在进行内部改革以刺激经济发展活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们大都采用了美、英的政策措施,一股私有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私有化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活力得以迸发并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冲击以致出现长期经济动荡和低迷。特别是90年代,继承大部分苏联遗产的俄罗斯实行了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将公有资产进行快速的大规模私有化即“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巨大混乱和难以估量的损失。

五、从禁锢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渐进式”改革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指令的方式组织社会生产以及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应当说计划经济体制在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甚至在文革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当生产规模扩大之后,加之文革对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冲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80年代逐渐暴露。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以产权较为模糊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导致平均主义盛行,干多干少都一样,政府和集体兜底,生产的懒散现象严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二是面对规模巨大、错综复杂的社会生产体系,政府的计划指令难以有效制定和推进,其效率相比市场机制极为低下。

面对禁锢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层面,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成分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等重大论断。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与俄罗斯市场化改革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不同,我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首先是80年代,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承包、包干等方式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时逐步放弃政府对生产产量和主要消费品价格的计划性指令,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企业、工厂实行包干,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等,极大地激活了生产积极性;然后是90年代,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推进国有企业向政企分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股份制企业改革;再次,在新世纪,以加入WTO为标志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微观市场行为的干预,逐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几点启示

通过分析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得到如下启示:

(一)必须把握好经济活动中市场与政府作用发挥的度。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经济活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关键在于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动态地确定政府的边界,需要市场调节的政府就不要插手,同样需要发挥作用时政府也不能缺位。

(二)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日臻完善,但计划体制的影子和影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政府“越位”的行为依然存在,权力对市场的不恰当干预、行政意志和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政府“缺位”、“不到位”的状况也比较突出。

(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敏于行。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探索。广东、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广东、广州要切实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敏于行,在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诸如“三打两建”专项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纠正政府“越位”、“缺位”问题的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编辑:李学迎)

2014-04-07

F0

A

2095-7238(2014)09-0063-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9.011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资本主义政府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