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志在地区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2014-04-10 15:05尚越
史志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偃师方志历史

尚越

浅谈地方志在地区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尚越

地方志是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经济、文化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丰富的内容对本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方志中的文化资源可为历史名城的建设和定位以及旅游开发提供思路;方志中历代名人事迹是激励后人不断开拓进取的源动力;丰富而独特的物产资源记载可为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开发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持。

地方志 地区发展 指导作用

地方志是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经济、文化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当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才能更好地谋求创新与发展,而方志恰好忠实地反映了当地不同时期的各方面内容。因此,整合利用方志资源,立足实际,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偃师县志》为例,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化名城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

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管辖,地处中原腹里,黄河南岸,伊波激荡,洛水悠悠,不但风景秀美,还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偃师历史悠久,其地名与周武王伐纣有关。武王克商之后,曾在这里息偃戎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偃师县志》卷一中对这一事件有记载:“周武王既伐纣,息兵于此,名曰偃师。”除了悠久的历史之外,偃师地势独特,在方志的记载中,还有“形胜之区”之称:“孟水以阻其北,东则迩成皋之险,西则连函谷之固。伊洛环于前,邙山峙其后,斯形胜之区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诸多王朝建都之所:“偃师县,古西亳国,帝喾所都。”[1]此外,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七个朝代均在此建都,偃师是国内已知的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

悠久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1959年,考古人员在偃师翟镇二里头村南一带,找到了夏文化遗址,后经专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有力地证实了夏文化的实际存在,对研究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商汤灭夏后在偃师城关镇塔庄一带建都,史称“西亳”。《偃师县志》卷一记载:“成汤复迁于此,名曰亳都。”[1]此外,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大部分也位于偃师境内,这里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所在,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千年的建都史也成就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建功立业。如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王弼,“居偃师,注释《老子》,尤精《易》学”。东汉时期偃师籍太尉庞参爱惜民力,刚正不阿,“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唐朝名臣徐有功尊重事实,秉公执法,“为政宽仁,不行杖罚”,敢于与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斗争,维护法律尊严。更有苌弘、吕不韦、田横等人长眠于斯[2](P211,174)。

方志作为展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强有力的载体,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乡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为地区发展凝聚人气。同时,在文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带动作用,昔日的辉煌是激励后人不断开拓进取的源动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丰富城市形象,构筑城市特色。城市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彰显自己的个性。文化名城建设应该尽量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古老的文化助力现代文明。

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偃师的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偃师地处洛阳盆地东部,地形平坦,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偃师县志》卷一“山川”云:“牛心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巍然崒嵂,高插层霄,盘乎平塘之中,出乎众山之表,形若牛心,故名。”[1]牛心山地处偃师南部,和周围的双龙山是偃师推进生态旅游的重点。

除了利用自然条件开发旅游外,方志中记载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文献支持。玄奘故里是偃师境内一处优秀的人文景观。《偃师县志》卷二“仙释”记载,玄奘“住长安庄严寺,受诸经纶,一闻不忘。后遍游荆、扬等州,访诸道邻,复还京辇。真观初往西域取诸经像。”[1]玄奘克服了去往印度路上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带回“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宏福寺翻译”[2](P265),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重走玄奘之路》这一央视著名节目曾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发式,提高了玄奘故里的知名度。

除了玄奘故里和夏、商、汉魏故城遗址外,当地还积极开发唐恭陵,升仙太子碑等文化旅游资源。唐恭陵是武则天之子太子李弘的陵墓,故又名太子冢。其石雕规模宏大,《偃师县风土记略》中有详细的描述:“冢甚巨,南有华表,天禒辟邪,翁仲等石器,排列成行,长约里许。”[3](P4)石雕精美,雕刻技术高超,是唐石刻艺术瑰宝。升仙太子碑位于缑山之巅,“有升仙太子庙,乃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仙也。有唐碑,武则天书,体为章草,字完好,额为飞白,乃金石中最有价值者也。”[3](P5)公元699年2月,武则天嵩山封禅归来路过此地,写下碑文,歌颂了武周盛世,此碑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方志中丰富的人文史料,不但可以让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人物事迹,增加自豪感,成为后人不断开拓进取的源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其全面而详细的记载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及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

二、物产资源的开发

偃师地貌类型多样,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产应属偃师银条。银条是一种蔬菜,因为其洁白如银,条又细长,历史上价格昂贵,故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银条”。《偃师县志》记载:“寺庄出产的银条以条长,色白,清脆可口而成为偃师特产。”[4](P2)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银条产业,加工银条罐头,延长了其存放期,方便了运输,从而使银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5年,偃师银条正式获得原产地域保护。银条中含有水苏糖,水苏糖被称为“健康宝贝”“超强双歧因子”,目前银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业提取水苏糖的原料。

历史上棉花是偃师的主要经济作物。《偃师县志》记载:“南北山坡民,率居土窑,墝埆淳卤,无水泉蓄洩,恒苦旱,则以种棉花为急务,收花之利与五谷等。”因为盛产棉花,当地手工纺织发达,“以产棉花,妇女相朂,朝夕纺绩,备婚嫁丧葬之资。軠车之声,溢于里巷”[2](P86)。至民国时期,偃师的棉纺织业越发兴盛,由手工纺织变为机器纺织,“大赀沙厂林立”,“机器盛兴”[3](P18)。如今,偃师翟镇继承传统产业,成为豫西地区闻名的“针织之乡”。

偃师葡萄的种植也为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收益。《偃师县志》记载“偃师县栽种葡萄的历史较长”,但由于过去并没有形成规模,多栽于庭院,品种单一,产量不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偃师当地“引进了巨峰、红富士等大粒系葡萄”[4](P233),开始大规模推广葡萄种植产业,现在,偃师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鲜食葡萄种植基地。近年来又发展葡萄酒产业,填补了豫西地区葡萄酒生产的空白,葡萄种植园也发挥了作用,成为实验教学基地。十公里的葡萄长廊用来发展观光旅游、鲜食采摘,创造经济效益。

《偃师县志》中还记载了当地丰富的矿石资源:“县西南距城五十里,豹子岭上,歪嘴山以南,有所谓鸡儿沟及银洞岭者,其左右各山,皆沙成岩,而多石英,可为玻璃之原料,查此石色白而质坚,用硝溶之,可制玻璃。”[3](P26)丰富的石英蕴藏量,使偃师玻璃产业的发展占据了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玻璃深加工企业,使偃师的高科技产业得到发展。

钢制办公家具产业也是偃师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作为原材料的钢板却大量从外地购买,增加产品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方志中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乔荣筠在《偃师风土志略》中记载:“偃师铁矿质甚富,但缺有赀财者,没法采掘,或设炼铁厂,作为有用之器物。以裨益于生民耳,若能炼为精钢,则更为无穷之利源矣,吾愿留心实业者注意焉。”[3](P25)方志中记载的丰富的铁矿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利用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充分利用方志文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方志中记载的一些决策对当今地域发展规划同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区划。针对偃师南北两侧高,中部夹河滩地势较低的呈凹槽形状的地势特征,1992年编写的《偃师县志》中记载了当时的地区农业发展部署,因地制宜地形成“北部邙岭粮果工副业区、中部川地农工商综合发展区、西南部环洛城郊型农业区、伊南坡岭粮、棉、牧、工开发区、南部浅山林果牧矿区。”[4](P248)地理环境在几十年间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这些农业发展规划产生的直接效果或者影响可以作为新决策的参考。

总之,历代纂修的《偃师县志》中,不但记载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记载着不同时期物产资源的消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等,这些内容对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偃师县志》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及考古遗址不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及建设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创造了新的契机;丰富而独特的物产资源不但可追寻当地农业发展之轨迹,还为传统特产的经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新方志中记载的经济发展规划,为当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之,方志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由其独有的文献特征决定的。因此,只有结合方志文献,立足于本地实际,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为地区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1]魏津.(弘治)偃师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影印本.

[2]孙星衍,汤毓倬.偃师市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偃师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3]乔荣筠.偃师县风土志略[M].偃师树德图书馆石印本,1934.

[4]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尚 越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偃师方志历史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晨》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Love across Planets
千变万化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新历史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