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讨论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4-04-11 17:56沈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沈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一、对讨论式教学法作用的思考

1.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如在讨论式教学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教育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加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必须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前提。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想象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科学家,成为有思想的人、有理想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去想象。只有通过讨论让想象插上了翅膀,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想象,才能够使其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

4.有助于学生广泛地听取他人意见,吸取别人之长

讨论可以使学生关注到一定思考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诸多想法,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来告诉学生观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的观点和内容,再也没有比学生亲自听自己同伴交流出来引起的关注更大了。如果参与讨论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表达各自见解时所用的表达方式不一致,都可以引起其他讨论者的多维思考,发表和解释各自看法。

5.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失去兴趣,相信在学习中成绩肯定不会太理想。同样,兴趣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首要的就是必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思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讨论“披文入情”并进入“愤”“悱”的境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对讨论组织过程的一点思考

讨论式教学法的过程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者是二者结合等形式。分组讨论是以相邻2~4人为一组,全班讨论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就某些共同性问题或分歧意见由教师组织进行的。讨论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其关键是:

1.讨论题的设置要恰当

制定课堂讨论题的原则是: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目标定位要准,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可出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目标定位数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如在学习《端午日》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对作者写的湘西几个端午习俗中哪个最感兴趣?为什么喜欢?说说理由。”这个问题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能会说“赛龙舟”这一习俗,可以就精彩在什么地方或者喜欢的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便会认真地去挖掘课文,从而把握文章重点,学会场面描写方法,感受湘西习俗,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②要能沟通多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过程。③难易要适度,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④容量要适当,内容要具体,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⑤要有启发性和生动性。问题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揭露矛盾;问题的叙述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⑥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要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提出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易错、易混淆的问题等等,使讨论能击中要害。

2.要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做到:①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精心设计讨论题。②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③不要让少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垄断”讨论“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④对于讨论后回答得好的同学应予以表扬;对于稍差的甚至不着边际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真正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3.讨论方式要多样

①在课堂讨论中,可让学生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让全班学生讨论作答。②可让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出示问题讨论通过。③人员的组合上可同桌两人讨论,也可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讨论,人数不宜过多。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文段方面,可分段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就学生不懂之处点拨,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比教师一个人讲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得多。

三、对讨论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引导不够,组织不够到位

教师交给学生讨论任务后,放任自流,于是便让课堂讨论不着边际,偏离中心问题,最后教学任务完不成,便点到为止,课堂效率低。

2.讨论时间过短,效果落不到实处

经常有老师担心公开课时间不好把握,但又必须体现这一设计思路,问题刚提出不久,学生还没有深入讨论,便草草收兵。这样做与其说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倒还不如说是摆花架子、蜻蜓点水罢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作用。

3.教师引导过宽或过窄,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讨论式教学让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如果引导过宽,学生讨论不着边际,不好收场;引导过窄,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太简单,学生一下就能答出,或钻入死胡同,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学生可趁此转移话题,对课堂讨论失去兴趣,课堂上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语文水平也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4.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

当一个问题布置下来后,部分学生能积极地进入讨论状态,就教师布置的题目、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有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只是在等待人家讨论,自己处于旁观状态,属于观众角色。这就使得在讨论中会有一些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结果讨论达不到理想效果。

5.“群龙无首”的局面

小组讨论有时会偏离要讨论的内容。主持人需要有较强引导和组织讨论的技巧,既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使讨论不偏离要讨论的问题,达到讨论的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其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讨论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也应积极地改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