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广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4-04-16 21:40广西财经学院张云兰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3期
关键词:广西文明环境

广西财经学院 张云兰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广西是农业大省,农村涵盖了大多数人口、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是广西农村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一、广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5%,其中农用地面积1786.89万公顷;2011年广西总人口5199万,其中乡村人口4221.18万,农业人口4123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3%;农业生产总值2047.23亿元,占全区总产值17.5%。[1]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筑农村生态文明,广西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创建工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村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中,广西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传统粗放的灌溉方式浪费大量水资源,造成大部分山区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喀斯特地区农业耕地非常有限,当地农民为了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粮食和燃料不得不对石山进行不合理开采,导致岩溶石漠化加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其残留污染了水土和农作物,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广西农村接纳了许多有色金属、建材、制糖、林纸等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产业,其废水废气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此外,一些城市通过河流将工业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到农村,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广西大部分村镇的农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到地面,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生活垃圾随处丢弃或就地焚烧使水体、空气污染严重。

(二)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

广西农村环境管理体系薄弱体现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少,且大都是县级机构,乡镇环保站很少;机构人员、环保监测设备和经费不足,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全面开展;环境立法缺位、监管职责不明,财权和事权不统一;缺乏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法规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法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工作体系不完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不健全,不能监控农村资源利用动态;缺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对农业种植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乡镇工业污染、城市转移的工业污染监管不力;农技推广系统缺乏激励机制,推广人员指导农民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干群生态意识薄弱。

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在农村大多是文化体力素质较低的“386199”部队,其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弱;农业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村内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农村陷入技术缺乏—观念落后的恶性循环,传统粗放型农业占主导。由于广西农村贫困严重,经济发展成了主要任务,常常忽略思想文化建设,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也就不会将资金投入农村的环保事业。

二、广西农村生态文明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一)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城乡分治战略中广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不到公共财政大力支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建设资金重点投在工业和城市,农村得到的极少;农、林、水、畜牧、扶贫等部门的环保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导致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难出成效。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推广“三个集中”工程,聚居点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厕、改水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规划滞后,所以生活污染物只能排到周边环境;由于财力有限,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且这种状态没有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

(二)政绩考核指标单一,执法力度不严。

虽然国家一再要求各地政府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但由于GDP增长数量、速度指标仍然是政绩考核和干部提拔任用的主要标准,促使地方政府产生狭隘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片面追求GDP增长、大搞“政绩工程”;广大农村乡镇干部的环保意识淡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造成环境监管落空。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农村引入很多高污染企业并任其发展,造成农村工业污染严重,环境执法部门视而不见;农业执法部门对农药、化肥残留检测的范围和品种覆盖小、监管不严、惩罚力度小导致农药、化肥等污染蔓延。

(三)农村人口压力大,社会保障事业薄弱。

“人多力量大”、“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广西农村非常严重,导致农村人口快速增长;[2]由于农村大多采用生产率低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的粮食安全还不能完全保障;随着农村人口增加,农村环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些文化、教育都相对落后的农村,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进入“愈穷愈生、愈生愈穷、愈穷愈垦”的怪圈,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资源环境遭到不可恢复性破坏。尽管广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跟不上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严重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

(四)农村经济落后,生产方式粗放。

与城市相比,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2011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85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1元,[1]比上年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6倍,差距明显。近年来,化肥、农药、种子、薄膜等农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支出增加,农民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迫使农民通过开山造田、毁林种田,使用低价劣质化肥、农药和种子进行农业生产,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维持基本生活,粗放式发展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农村陷入经济贫困—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农村低端产业和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的粗放化发展也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政绩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广西作为欠发达省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需要财政大力支持。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从而改变领导政绩观、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淡化GDP增长数量和速度指标,把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确定并完善绿色GDP指标,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科学规划村镇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倾斜政策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在另一方面,县财政要保障好农村环境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财政支持建立使用农家肥、低排放等循环农业的外部激励机制;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

(二)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环保法规政策。

构建农村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环保法规政策,权责分明、加大执法力度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县以下环保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执法人员提高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的长效机制;加大县级环境监管和农村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查处问题农产品和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转变环境执法方式,以预防、引导为主,主动执法提高农村环境执法效果;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抑制农村环境污染;制定农村环境污染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完善资源与环境的税费标准,在农村广泛征收环境税和生态补偿税;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和财税政策,对集中整治农村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代补”。

(三)科学规划,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根据广西农村的资源环境禀赋特色,以实际调查和基层实践为基础,科学规划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抓手,建立完整的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逐步解决农村污染问题;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推进农户的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利用率;号召农民集约利用化肥、农药和薄膜,减少其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严格把关,保护农村耕地资源。

(四)重点发展循环农业,打造农村生态经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之路,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工程发展循环农业;[4]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乡镇、村和农户一体化服务;通过沼气建设、废弃农用地膜回收加工、秸秆还田等循环利用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如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增加农业高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的科研投入,加大生态经济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五)注重科技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集约化。

依靠科技是推进农村生产生活集约化,保护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综合防控、良种培育、新型肥料开发、生物农药研制等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技术改造,淘汰资源能源消耗多、经济效益差、污染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高效环保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重视技术引入后的本土化和本地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加快农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力。

(六)立足广西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以阳朔发展模式为榜样,各地政府组织专家对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进行科学评价,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制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协调好投资企业、农户和政府三者的利益,避免乡村旅游成为企业和政府圈地的幌子;抓住特色,培植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品牌,[5]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大力宣传,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防止旅游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保综合治理。

力争把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通过保护天然植被,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统筹布局城乡垃圾填埋点,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5]重建技术普及和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相关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市场、价格、品牌保护、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严格执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行农村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解决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加强与发展循环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厕、改水及配套管网等基础工作。

(八)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利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开展法律知识、环保知识、生态道德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宣传及普及;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正确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在农村文化综合站开展“农家课堂”、“读书会”、“村级党校”等活动,加强对村干部、农民企业家和“386199”部队的科技培训,强调用知识致富,用知识环保;利用广西农村生态示范区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树立致富与环保典型,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整合职业中专、农技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环保技术和生态文明的教育,增强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广西需要积极采取对策,逐步实现农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加快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广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2]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陆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因及分析》,载于《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年第9期。

[4]宋建成:《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载于《农业经济》2011年第7期。

[5]肖丽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猜你喜欢
广西文明环境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
广西尼的呀
文明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