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2014-04-17 08:47睿周
关键词:硕士影视研究生

俞 睿周 隽

(1.南京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处,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中美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俞 睿1周 隽2

(1.南京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处,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中美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通过对美国与中国影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的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更加偏重实践技能培养,学科设置更加科学全面,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更加准确,更符合行业对专业影视人才的要求。中国的影视专业硕士教育只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影视行业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置影视类专业,有的高校甚至很快开始培养影视类研究生。然而短时间内凑足合格的师资和建立优良的教学体系并非易事,各类问题由此凸显,学生毕业后并不能胜任与影视相关的实践和创作工作,使影视类研究生教育陷入一种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而纵观美国的影视类研究生教育,其教育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更加成熟合理,故本文希望通过对中美高校影视类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对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生培养及将来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并希望通过采取课程和教学改革方案,使我国影视类研究生教育能更加“务实”,毕业后能真正适应行业需求。

一、中国影视类艺术硕士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类影视学院之外,一些综合类大学也纷纷将影视专业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专门成立影视艺术学院,扩大生源。如今,除了普硕(MA)之外,已经开始参照美国的模式,引进艺术专业硕士(MFA)的培养模式,力图加大对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然而,就整体比例而言,艺术专业硕士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大部分影视类硕士更加关注培养“正规”的“研究生”,即影视批评理论及理论史方向的学生,而忽视对于影视本体及实践技能的关注,如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一些高校的影视学院均将影视批评作为影视专业硕士培养的重心。对中国高校来说,研究生阶段似乎应该脱离低级的“技术”层面,追求理论和思辨的高度。而对用人单位来说,获得MFA学位则意味着学生入校时没有经过国家“正规”研究生考试,学生素质或含金量不足;获得普硕学位(MA)的学生虽然基础有保障,却由于在研究生阶段过于强调理论学习,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最终也很难适应影视行业的工作环境。这种处于悖论的硕士培养模式使影视专业硕士教育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对模糊

我国当前的大部分硕士课程以影视批评理论为主,除了政治理论和外语,还要求学生选修大量的理论课程。以中戏、上戏、北电的MFA为例,公共课(政治、外语)及理论课占到40%-50%,专业课只占到一半的比例。以普硕为例,在北师大、中传媒、南艺等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到70%-80%,几乎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专业实践,毕业只要求论文答辩通过,不要求成片拍摄。而在所有设立影视专业硕士中,普硕(MA)占到主流,专业硕士(MFA)处于一种边缘和补充的地位。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和学科细分,对科研能力的强调已降格为培养目标的次要职能,影视批评、历史及导演研究应该让位于影视本体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对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和训练已经成为硕士培养的主要功能。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的模糊使得国内影视专业硕士的培养分不清主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在国内硕士扩招,大批硕士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找准定位,提高硕士项目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应该是国内影视类硕士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

从影视专业硕士教学内容来看,大多数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共通性,教学形式则以讲授和讨论为主,缺乏以实践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影视专业硕士应该是在掌握基础编剧、摄像、导演、剪辑、制作发行等一系列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剧情片、音乐录影等类型影片都有所涉猎,并选择其中一种类型作为自己平时创作的主攻方向。而就国内的影视类研究生教学现状来看,涉及较多的还是叙事类影片,而对纪录片、广告宣传片、音乐录影等类型则涉及较少,而现在娱乐业对此类影片的需求很大,因此学校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教学形式而言,国内影视类专业大部分教学以观摩成片讲授,并辅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很少以“案例式”教学直接对学生的创作拍摄过程进行辅导。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会对学生剧本进行审查,然而拍摄阶段则大多由学生单独完成,灯光、音响、剪辑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状态。另外,学生大部分拍摄资金也基本由学生自己支付,整个制片成本预算及寻求资金赞助部分基本被忽略。教师只负责在成片之后进行指正,然而此时已经没有了修改的空间或者学生已经没有激情再去重新拍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监管和适时指导。

3.学位培养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和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机制

高校培养人才可涵盖以下几种:人本位价值观,即强调培养个人知识文明素质;社会本位价值观,即培养出的学生要满足社会需求;知识本位价值观,即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文化本位价值观,即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能力[1]。就影视专业而言,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趋于复合和多元,如何使得影视院系培养出的硕士生不仅具备综合的审美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能够熟练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是我们当前的影视专业硕士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新媒体时代,影像的传播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创造制作影像和传播影像的方式也由于手机视频功能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而变得更加普及和简易,影像的新形式如微电影等也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创新也是影视院系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二、美国影视类艺术硕士教育现状

尼克·布朗教授指出,美国高校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把精力集中在制定电影制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划上,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电影研究生培养计划开始问世。大规模的计划首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始实施[2]。因此,本文着重考察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影视专业,通过对三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比对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影视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位培养目标定位明晰

美国的影视类硕士MA和MFA的培养方向有很大不同,定位也很明确,MA主要是偏重影视批评理论,是为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作准备的;而MFA则主要偏向影视实践,毕业后直接面向影视公司和行业。通过对三校的专业设置的比对,不难发现,除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有MA和MFA之外,纽约大学Tisch影视学院及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均只设有影视专业的MFA[3]。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时设有影视批评的硕士学位(MA)和博士学位(Ph.D.),因此该影视类硕士的理论偏向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三所学校影视制作的MFA的学生均需从电影的剧本创作、摄影、导演、剪辑、电影类型、音响及灯光等各方面对电影制作过程进行系统学习,理论课程非常有限,如只包含电影类型分析,故事形态与发展分析等课程。除了电影与电视研究方向的MA课程涉及电影理论及电影史,所有的MFA课程中理论课程均不作为必修课。如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制作硕士要求52个单位学分,其中第一至第四学期的28个单位学分全部集中在短片制作及各个类型片的创作,第三年的选修课中才涉及一些理论课程。纽约大学的影视制作硕士要求学习期间至少制作五部影片,其中第一年完成三部短片,第二年要求完成一个10分钟的叙事电影,第三年则是高级制作课程,完成毕业作品,可以是纪录片、剧情片、音乐电影、商业广告、即兴作品等[4]。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FA项目也要求培养“handson”(动手型),“workshop graduates”(工作坊类型的研究生,即强调项目实践能力),并提出毕业时要“one person,one film”(一人一电影)[5]。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无论MA还是MFA课程,要获得学位,均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MFA的影视课程要求学生要有成熟的影视作品,MA课程则要求学生参加统一的全面测试。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影视专业学科中,强调实践技能的硕士学位占到90%以上,将来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占到极少数,因此大部分的学位设置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均直接指向影视实践和行业内就业。

2.学生注重“大专业”范围内的实际技能和多维知识积累

当今国际上的影视教育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综合大学的影视通识教育模式,即以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等为代表的“美国模式”;一种是影视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模式,即以莫斯科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为代表的“苏联模式”。从纽约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影视专业设置来看,学生以跨专业的通才教育为基础,学生对编、导、演、摄、录、制片等都要学习,使得学生的影视素质较为全面,学生在专业实践上已经涉及商业广告、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电影等多个商业影像门类的制作,分类明确,涉及广泛,也极有针对性,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多种商业模式的影视制作流程。从教学模式看,纽约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美国的专业教学是精益求精的,在强调“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专业性,因此,学生能够在“大专业”范围内掌握更多实际技能和进行多维知识的积累。

3.紧跟市场需求,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专业转向

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Thomas教授介绍,美国大学的影视课程有专门的市场营销课程,以期对美国的电影市场需求有准确的调研和把握,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give public what they want,not make public want what we made”(给予大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让大众喜欢上我们制作出的电影)。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手机、电视、网络等渠道观看电影,传统的影院播放模式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如何把观众拉回影院,如何融合跨国资源,开发国际市场,尤其是让亚洲(中国)观众买单,已经成为好莱坞的新目标。同时,国外独立制片的电影运作模式也日趋成熟,独立制片电影“exclusive engagement”主要针对的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电影主要通过小规模放映获得竞争奥斯卡及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资格,并由此获得DVD、有线电视、付费点播电影等投资回报模式,而另一部分“limited engagement”(有限放映)则只针对美国的少数族裔,以期获得他们的认同和票房支持。因此,从好莱坞的模式来看,美国电影的市场细分已经相当完善,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找到自己的投资和制作发行的方式,因此,在电影教育中的市场营销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这些影视专业如南加州大学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均与好莱坞的制作基地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不仅有丰富的实践机会,更对行业发展和市场转向有着清晰的认知。

三、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两国影视类硕士教育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形式、满足市场需求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影视专业的硕士教育学位培养目标定位明晰,学生注重“大专业”范围内的实际技能和多维知识积累,教学更加偏重实践技能培养,学科设置更加科学全面,更符合行业对专业影视人才的要求。而中国的影视类硕士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显得差强人意,并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影视类硕士教育在理论类和专业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比例失衡,实际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预期。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及教学形式的老套,使得影视类硕士无法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深入且全面的培训,不能做到一专多能,将来也难以适应影视行业对于多种影视形式及题材的要求。同时,无法紧跟时代需求则使得影视类硕士教育相对滞后,影视行业技术和理念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无法根据时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时陈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根据以上现实情况,我们对中国影视类硕士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理论类硕士与专业实践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增大专业实践型硕士的培养比例。我国开办影视类专业硕士的高校应该调整之前偏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趋势,加大专业实践型硕士的培养比例。只有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重心,才能真正培养出专业实践型影视人才。

2.完善教学课程设计,注重多种商业影视题材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一专多能。各影视专业和学院应该更多关注和完善硕士阶段的课程设计,因为选择进行硕士学习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比本科毕业生更大的压力,职场对于他们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期待也更高。因此,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模块设计,在广泛涉猎各种影视类型的拍摄制作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使得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各类影像作品的制作和发行流程,从而在毕业后胜任不同形式的影视的拍摄和制作。

3.紧跟时代潮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专业转向,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影视人才。从国外的影视发展来看,市场细分和新媒体影视作品的发布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存在,要使影视专业的硕士生成功应对将来的多重挑战,就得有专业教师针对影视市场的走向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新形势帮助学生对将来的职场做出预测和规划。尤其是对独立制片起步的学生,寻求新媒体渠道的认同并将自己作品纳入商业市场运作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对于理论类与实践类硕士有着明确区分,并且实践类硕士所占比重更大,含金量更高,MFA作为艺术类硕士终极学位强调了艺术类实践技能的重要地位,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更加强调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及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新人才。我们应对影视类硕士教育作出及时调整,才能真正适应影视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影视人才。

[1]徐和清:《顾客价值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3期。

[2]贝·休斯顿、尼·布朗:《美国大学中的电影教学》,孙建秋、肖模译,《电影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http://gradfilm.tisch.nyu.edu/page/about.html.

[4]http://cinema.usc.edu/degrees/graduate/production/index.cfm.

[5]http://www.tft.ucla.edu/programs/film-tv-digital-media -depar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ilm and Media Master Programs in China and in the U.S.

YU Rui1ZHOU Ju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00,China;
2.Film and TV School,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00,China)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 and media majors,graduate programs,comparative study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ilm and media master programs in China and the in the U.S.from the above-mentioned perspectives,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merican film school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hands-on experience,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sign of curriculum,and keep up with the latest demand of the film industry.The film school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need to make improvement in the these aspects so as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the film industry really needs.

G643

A

2095-5170(2014)06-0138-04

[责任编辑:魏善玲]

2014-10-05

俞睿,男,陕西西安人,南京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周隽,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硕士影视研究生
影视展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影视风起
影视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