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问玉笛何处落

2014-04-25 01:07王明青
小演奏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神韵笛声笛子

王明青

2011年岁末,在繁忙的采访途中,接到台湾林谷芳老师发来的短信邀约此文,刹那间,我的思绪回到了2005年香港的那个深秋。六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与这位笛界大家俞逊发先生面对面地进行访谈,而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玉笛声……想当年,香江之滨初闻笛,明青满脸是泪花,而如今,遥问玉笛何处落,烟波江上令人叹啊!叹的是,斯人不在,笛声永存;惜的是,偌大一个中国,能将笛乐化为笛诗,凭着一缕笛音就可以连接古今、出入世情、直入唐人诗境之人,也只有他了——俞逊发。

当年,小学刚毕业的俞逊发用两毛钱买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笛子,谁知道,就是这支笛子开启了他与音乐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旅程。后来他又师从陆春龄、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挖掘和开创了十七种新的吹奏技巧。七十年代,他研制出口笛,并用口笛吹奏了《苗岭的早晨》,一时间风靡全国。之后,由他创作、改编的《秋湖月夜》《琅琊神韵》《妆台秋思》《汇流》等乐曲,具有艺术、人文和哲思的高度,一直是中国民乐中的经典之作,法国乐坛称他为“中国魔笛”。俞逊发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不需我再赘述。在他身上,一直深深感动我的,是他的笛音可以穿越时空,直入唐宋诗词之意境。他的笛声没有停留在儿女情长上,而是充满着对生命的哲思和对灵魂的安顿。

俞逊发先生不愧是笛艺大家,他的笛声音色醇厚、行气坚实,令每一首再普通不过的笛曲在他的演绎下能出神入化,荡涤市井的烟火俗气,变得纯净、脱俗、清新。不管是难度大,还是舒缓柔和的曲目,在他的吹奏中都不愠不火、不起锋芒、不带波澜,在完全不炫技的演绎中,令听者如痴如醉、心生共鸣……因为他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他挚爱的艺术中,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凝结在每一首曲目、每一个音符上。

记得佛家有一句话“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说的就是一个人在迷失的状态,老师会帮你渡过难关;等到自己悟道之后,应该是自己来渡。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领悟力和创造力尤为重要。若仅是师从传统,却没有自己的时代价值,那么一定会湮没于传统的浩瀚时空里。而在这一点上,俞逊发先生博采众家之长,不落传统窠臼,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上,他不断地反思:“如果自己吹奏了几十年,还在吹奏前人的曲子,那么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艺术就永远不会进步,反而要退化。”他觉得在师承前人的同时,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填补新的东西。于是,才有了后来他创新的十七种吹奏方法、研制的新乐器口笛以及改编和创作的一系列经典曲目,在笛界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实践了自己的生命哲思。他研制的口笛,造型极为简单,可是简单的造型却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象,简单的一两音,却能带给听众最清澈欢快的生命旋律。他用口笛创作的乐曲《苗岭的早晨》如今早已家喻户晓,苗岭清晨那惟妙惟肖、清脆悦耳的鸟语声响彻大江南北的民乐舞台。几年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浙江河姆渡古迹,也出土了与口笛造型一样的文物。而正是由于俞逊发先生发明了口笛,才使人们对于这件文物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俞逊发研制出口笛,大家看到这件文物,会想到它是可以拿起来吹奏的乐器吗?一支小小的口笛,谁能想到竟然可以穿越时空、连接古今,让历史中的生命与当今的人们同呼吸、共旋律……

除了在演奏技巧及乐器的创新方面有所建树,俞逊发先生还在笛曲的创作上努力尝试用音乐联系人文和哲思,以此来表达自然之中的生趣和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生命轨迹,同时也呼应人们内心的江河。俞逊发先生创作的《琅琊神韵》就试图用文学来丰富笛子的表达,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他还从南宋诗人张孝祥《过洞庭》一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首大家非常喜欢的《秋湖月夜》,给人们带来一种诗情画意。后来,随着他对禅学研究的深入,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哲学。因此,他将道家的思想融入笛曲创作,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访谈中谈到,1993年他在德国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德国的唱片公司请他录一张主题为《太极》的唱片,而且要即兴演奏。当时,俞逊发先生想:“怎么用笛子来表达《太极》?而且是即兴演奏、没有谱子。”录音师说:“机器我给您开着,我在录音室边上等着,您说什么时候可以了,我们就开始录音。”俞逊发先生当时端着一杯咖啡,站在窗边,望着屋外的天空正飘着鹅毛大雪,当时夜色已深,路灯下已经没有了人迹。他看得出神,感觉自己仿佛走过去了一样,和整个鹅毛大雪的天气融为一体。他突然悟到:“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于是,回过头来,跟录音师说:“OK,可以录了!”灵感突如其来,结果这张唱片获得了1994年德国的金唱片奖。

讲完这段故事,俞逊发先生兴致勃发,现场拿起笛子,即兴吹奏了一曲。笛乐声起,那空谷幽静、凄美婉约的笛声,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落进了我的心田,让我静谧、冥思、感悟。在他的笛声中,我动情、流泪,隐约感到先生是用尽他全身最后的气力在吹奏生命的绝响,同时将自己的生命轨迹传述给懂他音乐的人……吹到一半,先生怎么也吹不下去了。直到这一刻,先生才哽咽地告诉我,他已身患绝症肝癌。演出结束之后,他马上就要回上海做手术,但能否下得了手术台,谁也不敢保证……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再问,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中。

也许正因为感觉自己在世的时间已不多了,俞逊发先生才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手术的间隙,坚持参加各种演出和交流。而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正抱病应邀参加香港中乐团主办的“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许多朋友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纷纷劝他不要来香港演出,他却说:“人就是要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去做,所以这场音乐会,我的选择就是一定要来。”

这就是俞逊发,回想起自己主持两岸四地高端人文访谈电视栏目《文化风情》以来,访问过数百位在音乐、文学、舞蹈、雕塑、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名家,他们每个人的艺术人生都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让我从他们各自精彩纷呈的艺术造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汲取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可就是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像俞逊发先生的笛声那样直入人心、直接诗境,原来音乐的牵引可以如此直接、如此穿透……

如此蕴含神韵的笛声,源自俞逊发先生深厚的人文情思,也缘自他对中国历史、哲学、生命、自然的修行及感悟。其空灵的笛声中,对应的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内心观照,而是对整个历史和人文的深刻反思,这些都让我们在他如水的笛声中去参悟人生……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访谈结束后,我紧紧地握着先生的手说:“您千万要保重,我一定会去上海看望您的。”可没想到,这次竟然是永别。俞逊发先生在临终前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一生中接受过数百次的采访,可是没有一次采访像您这样令我感动和难忘。这是一次对生命的叩问,也是对艺术的终极关怀。我希望您能将这次的访谈录影带寄给我的家人,他们看到节目,就好像见到我本人……”。这次访谈和这封遗书,对我内心的触动极大。

如今,俞逊发先生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而我仍风雨兼程,坚持记录着在艺术人文道路上散发着人格魅力和艺术之光的前辈和老师们……

时光荏苒,一晃六年又过去了。在西子湖畔第一朵荷花绽放的时节,我在杭州虎跑泉边专访台湾禅者、著名文艺评论家林谷芳老师。在访谈中,我们谈到了俞逊发先生的代表作《妆台秋思》《琅琊神韵》,谈到他的为人、他的笛艺,林谷芳老师说:“不忍这秋湖孤光的消逝……不知这是天地的不仁,是你我的愚痴,还是众生的福浅?在忍将神韵断琅琊的感叹中,在知音消逝的不忍后,这才是我最深的慨叹。”

六年过去了,心中仍时常感怀,在不同场合,每每听到俞逊发先生的唱片,都觉得再好的录音都抵不过现场的即兴演奏。当年先生的即兴演奏和那一番感人肺腑的对话,至今想起来仍让我感到温馨如昨……这位故人,虽已远去,但他的笛艺仍给我们带来灵魂最深处的触动,他的逝去不仅是我们这些知音的遗憾,亦是中国音乐人文的一种失落。正如林谷芳老师诗云:“本许横吹穿黄岳,忍将神韵断琅琊;秋湖孤光自兹去,一笛千古有谁接?”每当他的《妆台秋思》响起,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地忆起俞逊发先生一袭长衫、静静吹箫的身影。如今,遥问玉笛何处落,一笛千古有谁接?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韵笛声笛子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杨优秀
珠峰神韵
牧童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续风流,扬神韵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甜甜的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