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纹样发展的历史回顾

2014-05-11 06:54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兽面饕餮青铜器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中国古代铜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铜器开始出现是以小型器物和挂件饰品为主。夏代,青铜器萌芽,出现青铜兵器和小型的容器;到商中叶,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先进,类型丰富,并出现拥有精美花纹,甚至刻有铭文的大中型青铜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工艺精湛,技术高超,器型种类多样,整体凝重浑厚,花纹繁缛富丽。西周末期到春秋战国,铁器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使用,青铜器物的地位日益下降直至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青铜器经过从夏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为当时的农耕社会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人们生活方面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青铜器纹样的发展历史,直观地记载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界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源。

一、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的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能力有限,将自然界中一些无法解释的如暴雨、台风、地震等现象理解为天神对人类降下的灾祸,因此对自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为了寻求神力的庇护,心灵上的慰藉,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先辈将希望寄托在动物身上,认为动物是上天派来守护大地的神。于是,自人类有意识以来,就对动物有着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和深深的崇拜感,并把它们看作氏族的神氐,进行供奉与参拜,也就是所谓的图腾崇拜。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直至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人们一直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兽身人首或者人身兽首的纹饰刻画在青铜器上用来辟邪。《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1](P180)指出了周人在青铜器上装饰饕餮纹的原因:贪婪必将祸害自己,另外一个层面也契合了人类对猛兽恐惧、痛恨而又无能为力,只能在青铜器上进行艺术表达,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纵观夏商周三代,所有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较为少见,偶尔出现,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属于饕餮的附庸,而饕餮纹构成的面图常成为全部装饰的中心,以示敬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2]。

随着农耕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认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在生活实践中,能够运用智慧制造出高超的工具与自然界中的野兽进行抗争,从偶尔取胜到逐渐持平再到能够战胜它们,极大地增强了先民与猛兽搏斗的信心,更甚者敢于主动挑战猛兽。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使得先民不再藏身居家于山洞中,饱受野兽的侵犯,先民学会了建造房屋,依部落而群居,并逐渐形成了村寨、城郭。人与兽之间的角色实现了彻底的互换,人类逐渐走向了食物链的顶端,从而无惧自然界中的动物。人与兽关系的变化引起了人类思想的变化,并反映在当时的青铜器纹样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和简约化,商中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青铜器呈现数量减少、面积缩小的情况,饕餮类纹样所展现的怪异力量逐步消失,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3]。这一时期,虽然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仍然以动物纹为主,但是人们已经把目光转移到现实自然界中的动物,以它们为雏形,在青铜器上进行刻画和修饰,并且还出现了规范的几何纹饰。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镌刻的各种纹样,并不是出于审美的需求,而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妄图征服自然而不得的欲望幻想。同时,也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青铜器上所表现出来的动物纹样都是以动物原型为基础,并加以合理的想象而刻画出来的[4]。后来随着农耕社会的逐步发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也经过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

二、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历史

我国青铜器时代是从夏代开始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品种类比较少,青铜器的形制上受陶器的铸造方法的影响比较大。青铜器文化还处于萌芽时代,工艺水平正处于初创期和探索期。这一时期的纹饰多以简单的环状纹略加装饰,纹饰没有显著的变化特点,不加赘述。到了商代与西周,青铜器艺术达到了空前繁荣,在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发展历史分别加以介绍并加以梳理和回顾。

1.育成期

图1 兽面纹侈口觚

2.鼎盛期

鼎盛期是指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处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已经基本齐全,不仅有发达的礼器还有众多的兵器和乐器。青铜器的纹饰出现了变化,动物纹样的青铜器数量增加,饕餮纹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样,饕餮纹样的变化十分丰富,尾部多卷起,有较为突出的鼻子和额头,爪尖十分明显,目光睥睨,凶神恶煞,令人感觉狰狞。一些较大幅的饕餮纹,纹饰比较有立体感,向外鼓起,兽角高高耸起,突出器外。浮雕龙、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动物纹的形象常作为饕餮纹的附属出现,更加突出饕餮纹的峻挺和狰狞形象,其纹饰雕刻的栩栩如生,技艺精湛无比[7]。还有一些青铜器皿全身遍布饕餮纹。比如在江淮地区出土的亚方尊等都是商代晚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器物。在青铜器纹饰上也有夔龙纹、蝉纹、蚕纹以及小鸟纹等,这些动物纹样,其中一小部分是写生的,更多的则是具有神话色彩的神兽、怪物等。饕餮纹饰大量用于商晚期的青铜器上,这与当时人类普遍存在的人与神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大联系,兽面形的饕餮纹是当时巫术宗教的主要标志性图案,对本部落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圣神意义和保护功能。上世纪80年代,在安徽阜阳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在阜南县发现了大量商代的龙虎尊(图2)、饕餮纹尊等青铜器,其上的兽面纹扩大了上角的部位,而对兽面的雕刻相对缩小,整体却又使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从而使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更加逼真、形象[8]。

图2 龙虎尊

3.转型期

转变期是指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处于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从这一时期,我国的青铜纹样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与当时社会主流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转变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商代晚期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不得人心,最终被饱受压迫的部落推翻而走向灭亡,由周朝所取代。西周的青铜器文化是在商代晚期青铜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周人不仅继承了殷商完善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更进一步在青铜器的种类、形制以及纹饰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把青铜器文化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脉络上来,是我国青铜器发展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技术已经达到了顶峰,种类上更加齐全,青铜器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纹样上,有一种退化的趋势。这一时期纹样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铜器上的花纹与商代相比,纹饰简洁质朴、线条通达流畅,抽象性感官明显;二是铭文在青铜器纹样上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与纹饰的表达相得益彰。造成西周中后期纹样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人类生产力提高,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界的动物和自然现象畏惧的心理有所缓和,逐渐不再将动物和自然崇拜的图腾以原始形象,而是以抽象的方式复刻在青铜器上,并演化为线条简洁流畅的纹饰;第二是“礼”制思想深入人心,周代的礼制在战国时期被编制为《周礼》一书,人类的各项行为被“礼”所限定,体现在青铜器上就是具有规范性纹样大量出现,如窃曲纹等,时代愈往后期,体现的愈加明显。

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来看,具有铭文特点的青铜器占有很大分量,其雕铸技艺精湛,文字优美,说明了当时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之高,为我国探究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提供文字佐证。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仍然以动物纹样为主,有兽面纹、蝉纹、龙纹、鱼纹、鸟纹等,其次是几何纹样。到了西周后期,动物纹样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而是以陪衬的身份出现在青铜器上,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以环带状、鳞状、窃曲状等线条纹样为主,并且纹饰中很少使用到三层纹饰,同时不再使用云雷纹为底。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主要风格是纹饰逐渐趋向简洁,朴实大方,纹面与器面趋于平行,很少有突起的粗纹。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师簋(图3),1941年在陕西西安出土,造型规整庄重,花纹细密清晰,全高18.7厘米,口径21.4厘米,重5.9公斤。此簋低体宽腹,器盖及器腹施单一纯朴的直条纹,排除了繁复的动物纹饰,仅在器物两侧装饰两个兽头以为把手,纹饰造型清新简单。

图3 大师簋

西周中期是青铜文化承前启后的阶段,饕餮纹样消失,条、环状纹饰大量出现,形成了具有西周中晚期特征的新组合。兽面纹衰退变形出现粗糙简化,残存的一些兽面纹样形成对称而简单的线条,眼部纹饰逐渐消失,凤纹出现并且盛行,在周后期达到高峰,许多青铜重器如效卣、丰卣、静簋、孟簋上都饰有大凤纹。这一时期常见的纹饰还有鸟纹和花冠纹和龙纹,窃曲纹、鳞带纹等动物纹饰在中期也有出现,晚期成为主流纹饰之一。此外,随着农耕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朝统治者在这一时期,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建立起了礼、乐等制度,统治者希望运用礼乐制度来治理国家,进而使青铜器的纹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具有神秘色彩的纹饰退居次要位置,理性色彩逐渐增强。饕餮纹、夔龙纹也发生了蜕变,抽象为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等具有规范性的几何纹样,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礼”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人们共同遵守并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那么在青铜器纹饰上也会具有礼这种制度的投影与反射[9]。

在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种类和中期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纹饰上更加崇尚简洁、朴实,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定型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简约但是线条硬朗,种类减少但更符合大众审美。窃曲纹以绝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到青铜器的纹饰刻画上,但是纹饰相对比较单调呆板,实用性比较强,其艺术欣赏价值远远不能够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相比。1980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的西周晚期青铜大克鼎(图4),器物基本完好,制作别致,形制十分宏伟。通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沿下装饰萨暗组兽面窃曲纹,以兽目为中心,两侧由两个曲线合抱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纹饰单元,相对于西周中期之前的器物,艺术价值较低,纹饰简单。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已经越过了它的高峰时期,时代在酝酿着巨变,观念日趋更新,大克鼎不仅是周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同时也是西周青铜器纹饰文化转变的重要表现。

图4 大克鼎

我国古代青铜器历史发展悠久,特别是在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最辉煌阶段,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在数量上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把我国青铜器文化推向了一个顶端。青铜器纹样作为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周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发展历经了成熟、鼎盛和转型的三个主要阶段,从夏代简单的环状,线条形纹样装饰起步,到商时期纹样的种类逐步增加、纹饰繁缛,再到周代的趋于简约和质朴,青铜器的纹样历经了一条完整的发展路线。这不仅仅是器物纹样的演变,更是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生动体现。对于纹样的研究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认识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演变史,也有助于对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宗教艺术发展的研究。纹样研究将持续成为学界对青铜器发展历程探索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诱,注.吕氏春秋(卷十六)[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 高超.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恐怖”原因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89-90.

[3] 于新宁.商周时期青铜器几何纹样形式美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3,(3):12-14.

[4] 刘昕,刘子建.商周青铜纹饰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借鉴价值[J].电影评介,2011,(3):33-35.

[5] 中国先秦铜器论述[EB/OL].http://www.wenwuchina.com/news/view/cat/0 /id/213900.

[6] 张爱冰,陆勤毅.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的年代与性质[J].考古,2010,(6):89.

[7] 吕艳.借青铜纹样谈现代设计中的传统情结[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4):67-68.

[8] 龙红,王玲娟.铸鼎象物——论商周青铜器从语言文字到视觉图像的文本转换[J].大连大学学报,2009,(2):45-46.

[9] 张俊成.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45-46.

猜你喜欢
兽面饕餮青铜器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它就是饕餮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五月星空的饕餮盛宴
饕餮一夏 珍馐巡礼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