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14-05-30 22:24马玉心崔大练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

马玉心 崔大练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某一方面培养就能完成的,只有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育出完备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809-02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教改招标项目。

作者简介马玉心(1965-),男,辽宁丹东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生物学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针与政策。会议着重强调了高校的教学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着重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但是创新能力的需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2]。20世纪时,人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着重强调好学、专才、个人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强调的创新人才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合作精神、跨越领域的综合人才,对个人要求更强调实践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动力。因此,培养基础学科拔尖的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3]。

高校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就影响了国家的建设与强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培养体系与培养机制,只有从根本上挖掘,才能找出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后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正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的瓶颈,概括起来表现在: 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培养方案中看不出专业的培养特色。解放初期,高校往往以特色学院、特色系而出名,学院和系又以特色专业而出名。而现在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不出专业特色。②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由于学科的交叉,往往一门课程的内容会在好几个学科中出现,如果不合理调配,就会造成课程重复,浪费学生的时间。③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注重分散课程的讲授,而不注重综合型课程的设计与讲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是由哪一个学科单独培养起来的,而是学生在综合型学习中建立的。目前的培养方案中缺乏综合型设计性的大实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很难得到发挥。④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时间太短。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生既有文化知识要求,也有实践技能要求。目前大多数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安排4~6周,而工厂对大学生实习的要求为8周以上。只有实习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⑤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紧握浮躁、功利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没有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全面发展;只是片面看重专业理论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国高校现在推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仍多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落后、狭隘、功利,而且扼杀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⑥忽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只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开发创造的能力。⑦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未形成,未能把学分制与学生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创新型学习活动失去动力。⑧考核体系单一,未形成一个多元化完整的考核体系,不能考核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鉴于此,浙江海洋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及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虽然是少数专业培养人才的经验总结,但相信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此列述,以便共勉。

2.1 课程设置需要突出特色 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位于舟山群岛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其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分别是学校于2002年、2006年创建的两个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简称“三生专业”,其毕业生的分配在全国一直不好,因为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雷同,同时市场又趋于饱和,即便有需求也是针对有特色和专长的专业。所以“三生专业”的学生分配去向趋于艰难。学校根据人才市场的调研,发现只有办出特色专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浙江海洋学院临近海洋,所以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必须突出海洋特色。基于此,对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调整,把《海洋生物学》由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基础课,把《海洋生态学》由原来的选修课修改为专业必修课。增加了海洋类的选修课,如《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微生物学》,同时增加了海洋药物相关课程。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做了调整,以海岛野外实习取代了原来的认识实习,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内容也必须具有海洋性质。这样,从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是为海洋服务的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

2.2 完善课程体系及综合性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与基础高校的许多课程内容都具有重复性,如果不做合理的规范,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同时也耽误了学生成长。比如,“三羧酸循环”一节内容,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中都有讲解,如果每一门都阐述的话,难免造成课程的重复。再比如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实验,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的课程中都有,重复地开设实验,浪费资财也浪費时间。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规划,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组,由组长确定哪部分内容由谁来讲,并确定深度。

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实验课进行综合,把小实验开成大实验,多个课程交叉,形成综合性的生物大实验。如生化化学综合大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微生物学综合大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生物制药综合大实验等。每一个综合大实验由多个紧密相关的实验内容组成,学生要完成一个综合大实验,需要多课程甚至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大实验的开设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要开好综合性大实验,必须每门课程都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微生物学综合大实验经过负责老师的精心设计,形成了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该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学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知识体系。

2.3 调整学分制体系,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及科研活动目前的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一般学制为3~6年。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学分都在31学分左右,学生未经过大四的毕业设计是很难提前毕业的,所以基本学制在4年。实践证明,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及科研活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能更好地在学分制中体现学生的能力与贡献,对现有学分制做了调整,建立创新学分制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业绩代学分,取得竞赛成绩1等奖的可以取代10学分或不参加毕业论文设计,2等奖的可以取代3~4学分,3等奖的可以取代2学分。学生发表SCI论文可以取代10学分或毕业论文设计,一级学报可以取代3~4学分,二级学报可以取代2学分。发明专利可以取代10学分或毕业论文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取代2学分。新的学分制体系建立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更多学生参加了老师的科研项目,有更多的学生发表了科研论文,且在学生中形成了科研团队,组织了更多的竞赛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提早修完了学分而得以提前毕业,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2.4 建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型多元化考试模式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学—考”3个重要环节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就贯穿在这3个环节当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核心,它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提倡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尝试中,主要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往的教学往往是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为截然不同的课程类型,这往往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改革中,有的课程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在一起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改革的第二个尝试就是讨论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一言堂,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中,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中的体现,它主要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在学习中有学生独立的设计、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科研成果。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中,探究型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思路及实验设计,独立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总结与实验报告。探究性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探究性的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模式只是期末一张卷,单调而考不出学生的成绩与水平。探究性的考核模式往往是多元化模式,除了常规的笔试之外,还有口试、实验技能等级考核、课程学习报告、开卷考试,学生发表的论文、专利等都可以列入考核范围。在考核的时间上也应当由集中考核变为分散考核,每个章节都可以考核,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平时的多次考核成绩组成。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有效地考核學生的技能与创新能力,所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创新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