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母语的概念须结合具体语境
——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

2014-06-01 10:38张莫末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本族语母语方言

张莫末

(安徽大学,合肥 230039)

理解母语的概念须结合具体语境
——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

张莫末

(安徽大学,合肥 230039)

母语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学界对于“母语”的概念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本文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章进行抽样调查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对母语的理解受制于不同语境。在民族共同语相同的情况下,母语是人幼年习得的第一语言,往往是思维与交际的自然工具;而在不同民族共同语的背景下,母语则指向民族共同语。

母语;第一语言;民族

引言

目前,母语①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以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立法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邻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母语也涉及到语言规划及语言教育等社会问题,“当代语言规划者乃至政治领袖们,在进行语言规划乃至政治策划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如何对待母语和处置母语的问题”[1]48。新加坡政府支持学校把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授的做法就曾在华人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在国内,母语问题也已成为舆论热点。台湾的马英九、谢启大等知名人士都曾围绕母语问题,对乡土语言教学公开发表过言论;韩国的《中央日报》[2]也曾以“中国人的母语功底令人心寒”为题刊登过中国的母语问题。母语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

一 目前学界对母语的不同看法

母语如此重要,但究竟什么是母语,学界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母语是母亲的语言,“母语本应在家中学……母语本来就是妈妈要教的,妈妈不教,不会说,才要学校来教”[3]。李宇明则认为,母语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但不指向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只能称为母言,不应视为母语”[1]56。有的学者则是从不同角度为母语划分了不同标准。如王宁和孙炜则在承认母语是本民族语言的前提下,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对母语的概念进行区分,认为自然母语是就个人的言语来说的,以民族语言的方言为大多数;而社会母语是与外语相对应的,是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语言,因此它必然也只能是这个民族的标准语[4]74。戴庆厦提出的是“语言标准和心理标准”:认为母语的概念应以“语言标准”为主,即以一个人首先习得的语言(第一语言)为母语,不管这个第一语言是否是其本民族语言;同时参考“心理标准”,即从个性的观点出发,每个人从感情上确认哪种(或哪些)语言是其母语,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真实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行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民族自我意识状态[5]59-64。

语言是人们重要的思维工具与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相应地,母语也应具有思维和交际功能。本文围绕对母语的理解做了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并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对母语下的定义“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6]是更贴近语言实际情况的母语定义。

二 围绕对母语的理解所做的文献与社会调查

(一)文献调查

为了解学界对母语的普遍看法,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一项专门针对“母语”概念的调查,在全文中检索“母语 方言”,从中随机抽取100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其对母语的理解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以下表格(表1、2)。

表1 讨论方言问题的文章对母语概念的认定

其中第一类“认为母语是方言的”包括以下情况:

表2 将母语认定为方言的文章类别

观察上述表格可以发现,在与“母语 方言”有关的文章里,认为母语是方言的在全部文章中的比例最大,占到73%(包括实际上认为方言是母语、出现“母语为xx方言或以xx方言为母语”、直接承认、把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母语四种情况)。

同样,笔者在全文中搜索包含“母语 ”的文章,随机抽取100篇,得到以下结果。

表3 随机抽取的文章对“母语”的理解

根据在全文中检索“母语”得到的结果,“从外语习得或外语教学角度将母语默认为民族共同语”的占绝大多数(74%),而“从母语教学的角度认为母语是民族共同语”或认为母语是“第一语言、民族共同语、本族语(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方言”的均只占少数(2%~5%)。

(二)社会调查

除了网上的文献调查,我们还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母语问题的问卷调查(分发调查表100份、有效问卷78份),考察了他们对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对双语或多语儿童的认定情况,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1、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的母语问题

表4 在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母语选择

表5 在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汉语(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母语选择

多数人并没有选择汉语(普通话),而是选择了方言(64%)或少数民族语言(共75%);而在选择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当中,多数人( 62%)人选择这一选项是因为“这是他(她)的第一语言”,即“第一语言”才是多数人判断母语的标尺。

2、不同民族共同语情况下的母语问题

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2]。针对产学合作下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课程改革。

表6 对于移民家庭的双语儿童的母语判定

表7 由于跨国婚姻和跨国移民产生的多语儿童的母语认定

对于移民家庭的双语儿童,在“同时掌握父母的母语和迁入国的语言”情况下,选择其本族语的占最大比例(49%);而在“并未掌握父母的母语,对移民前的国家也没有民族感情”的情况下,认为迁入国的语言是其母语的大学生占比例最大(59%),远高于其它选择。

对于因跨国婚姻和跨国移民产生的多语儿童,认为“父亲的母语和母亲的母语”是其母语的被调查者总共占 74%。但多数人选择这一项并不是出于母语的民族性,而是因为“这是儿童的第一语言”。这说明,在被调查者的母语判别当中,第一语言(只要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明确)是一项比民族身份更重要的标准。

三 考察表明对于母语的理解受制于语境

在上述调查中,不同情况下我们得到母语是方言、民族共同语、少数民族语言、父母的母语等不同的结果。我们认为,对母语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具体的语境。下文以中国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对于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中国人

1、在民族共同语与方言作为比较对象时(对多数汉族人而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从语言习得的自然状态看, 中国境内多数人在语言学习初期学会的语言常常是本地区的方言, 而学习普通话却要在方言习得的基础上再行学习, 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比较相似”[4]74,即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方言。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日常交际与思考中使用的也是方言,是各自的“乡音”。我们认为,在民族共同语与方言作为比较对象时,母语指向各地方的方言。正如维基百科对母语的解释,第一条即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以后”[6]。

在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如方言领域研究语言问题,是就同一民族共同语范围内而言,存在同一个民族共同语的背景,这时讨论母语自然指的是第一语言——方言。“每一种母语,都是一个民族的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体,失去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语言也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7]。有人说,母语是本土文化的活化石,原因就在于,是方言而不是民族共同语记录了祖先的风土民情与生活的缩影。从这个角度说,台湾人的母语是台湾话,香港人的母语的粤语,湖南人的母语是湘方言……表3-1中,多数人(64%)认为第一语言——方言是母语,也证明这一点。

前面说过,母语是一个人在幼年获得的,是赋予我们交际与思维能力的语言。在民族共同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比较对象时应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有的少数民族人口,本族语往往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尤其是那些并未转用其它语言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用本族语来交际,对他们来说,母语就是本族语,表3-2中75%的被调查者选择少数民族语言就属于这一情况;

(2)有的民族由于民族融合或其它原因,已经基本放弃自己的本族语,转而使用民族共同语,例如我国的回族和满族,“几个世纪以来,我国回族一直借用汉语,汉语成为了他们事实上的母语”[5]64。而满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的接触和融合,多数满族人都放弃了满语而使用汉语,会说满语的人已经只占整个民族的0.01%”[1]54。现在绝大多数回族人和满族人在小时候获得的是汉语,之后在生活中用于交际与思维的也是汉语,那么应承认他们的母语就是汉语(虽然这对他们来说可能需要克服一定民族心理的影响);

(3)有的民族则属双语或多语群体,如“居住在中国的乌孜别克族、赫哲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锡伯族、土族等,几乎没有单操母语的单语人,他们都是双语人或多语人”[1]52,对他们而言,幼年时获得第一语言是什么,在日常交际中头脑里第一反应出的是哪种语言,哪种语言就是其母语。有的少数民族虽然没有彻底放弃本族语,但外族语言掌握地就像自己的民族语言一样,甚至比本族语更熟练,那么就不必拘泥于母语的民族性,而应承认他们的母语应该是那种他们掌握得好和广泛使用语言,那种他们用来进行思维,进行创造的语言,(虽然这对他们自身来说可能需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碍)[5]63。

3、在民族共同语与外语作为比较对象时

在前两种情况中,母语都指向人的第一语言。但将民族共同语与外语作为比较对象时(如外语习得或外语教学领域),母语的意义则上升至民族共同语。因为这时涉及到不同的民族共同语,讨论的是不同独立语种之间的问题,正如王宁所说的“社会母语”的概念,“社会母语是与外语相对应的,他是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语言, 因此它必然是也只能是这个民族的标准语”[4]74。国际上提倡的母语教育,是提倡用民族的共同语进行教育,原因也在于此。“没有这种标准语(这里指民族共同语),用纷繁复杂的地域方言来进行交流, 不但会在国际上使外国人莫衷一是;而且就连国内的跨地域交流, 也会困难重重”[4]74。这也是为什么在表2-1中,绝大多数(74%)文章从外语(或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角度将母语默认为民族共同语;在表3-3中,49%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时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儿童的母语是本族语。

(二)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

1、在中国话与旅居国共同语作为比较对象时

“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人们最初自然语言习得的状况非常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早期自然习得的语言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当地的强势语言。例如,在新加坡等地区, 英语是强势语言,一部分华人的后裔自然习得的语言以英语为主”[4]74。由于很多长期在国外生活,很多中国人日常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也是旅居国共同语(即便他们可能在家中向父母学习过汉语)。“无论是调查还是观察,我们都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即使在华语的环境下,(新加坡)年轻人也宁可使用apple而不使用‘苹果’。问及原因时,被调查人说,他们整天看到听到的都是英语,第一时间在大脑里出现的词语是英语”[8]。那么对他们而言,母语便不再是汉语,而是旅居国共同语(英语)。因为那是他们幼年时习得的语言,成为了他们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

虽然母语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并不能因此简单地把母语等同于本族语,而应该看人哪种语言使用地最自然、最熟练,或者说在日常使用时头脑里的第一反应是哪种语言。一个人的母语是什么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取决于家长、社会对其民族身份的认定,或是儿童的民族身分的自我认同。

2、在中国国家共同语与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比较对象时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地域变体,是在民族之下的亚文化社团的层面上对语言的表述,‘语’与‘言’的关系,是民族的语言与民族内部的地域方言间的关系”[1]51。如果在国外去问一个中国人的母语是什么,他(她)多半会回答是“汉语(普通话)”,而不是他(她)的某一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假如这个人属于少数民族)。因为在国外讨论母语与外语习得或外语教学领域类似,都涉及到不同民族共同语的背景,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对话。台湾话、粤语、湖南话等方言只是民族语言在地域上的变体,不是独立的语种;少数民族语言虽然是独立的语言但也还只在民族内部通行,能够在对外交流中代表整个国家的语言的只能是中国国家共同语。因此,在中国国家共同语与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比较对象时,母语自然指向中国国家共同语。

结语

母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语言决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个民族国家主权的象征[3],历史上的民族侵略往往伴随对被侵略国母语使用的压制。母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历史和灵魂,文学艺术等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靠母语来呈现。透过语言,能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所以,孩子的母语能力也会决定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吸收知识的多寡[9]。母语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这几乎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

母语是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母语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尤其体现在当一个人的母语与本族语一致时,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感情的源泉,但这仅仅是母语的一种情况。“母语不由出生地或血统决定……同样,移民的后代不一定是母国或祖国的语言。母语也不一定是母亲的语言”[6]。对母语的具体理解需要看语境是否涉及不同的民族共同语背景:当母语的语境限定在同一国家范围内时,母语是人的第一语言,一般是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而当涉及到不同民族共同语时,母语指向民族共同语。母语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的议题,对母语的判别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而不应带有主观色彩地站在共同语的立场上将母语与等同于语言权利;母语是什么取决于既定的客观事实,也不应受个人的主观态度或价值取向影响,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什么与他的母语实际上是哪种语言不完全是一回事。在不同的语境下正确区分母语的概念,对解决当今一系列有关母语的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母语”在汉语中是个多义词,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中的另一个解释是:“有些语言是从一个语言演变出来的,那个共同的来源,就是这些语言的母语。”(P901)这一含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1]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

[2]刘光钟.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EB/OL].(2005年12月18日).[2013-6-23].http://www.chinaqw.com/news/2005/1228/ 68/10957.shtml.

[3]徐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及其论争[J].语言理论研究,2006,(7): 28-32.

[4]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6):73-77.

[5]戴庆厦.论母语[J].民族研究(京).1997,(02):59-64.

[6]维基百科·母语[EB/OL].[2013-6-23].http://zh.wikipedia.org/ wiki/%E6%AF%8D%E8%AA%9E.

[7]吴红荣.母语的重要性[EB/OL].[2013-6-23].http://res.hersp. com/content/565003.

[8]郭熙.语言文字应用[J].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2008,(04):2-11.

[9]毕艳艳.母语的重要性[DB/OL].[2013-6-23].http://www.ankang 06.org/space/?action-viewspace-itemid-13399243.

[责任编辑张灿邦]

The Definition Mother Tongue Connects With Its Context——A Conclusion Based on Surveys

ZHANG Mo-mo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China)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of the issue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le opinions divide on the definition of mother tongue. This thesis samples opinions of articles on China Journal Net and uses questionnair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mother tongue’s definition depends on its context. In the context where the ethical common language is identical, mother tongue is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t ethical common languages in the context, one’s mother tongue is the ethical common language.

Mother tongue;first language;Nation

H0

:A

:1008-9128(2014)03-0051-05

2013-06-17

张莫末(1989—),女,河北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本族语母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母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母语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