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2014-06-05 15:25余大杭蔡经汉
关键词:投入产出生产性福建省

余大杭,蔡经汉

(黎明职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教务处,福建 泉州 362000)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余大杭a,蔡经汉b

(黎明职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教务处,福建 泉州 362000)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研究发现,从2002年到2007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不仅存在发展速度不均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结构失衡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变弱,福建省制造业的发展有被孤立的风险。对此提出了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快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及进一步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等对策。

投入产出;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正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急速发展。然而,自主核心技术的缺乏、不再低廉的人力成本,以及不计代价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隐忧所在。2008年金融危机寒流席卷世界,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带来了反思的契机,从“制造”到“创造”,包括福建省在内的中国沿海各省制造业正积极准备摆脱长期以来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低端锁定状态,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其中,福建省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大省,已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宏伟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升级转型突破口,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一个现实选择。为此,有必要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部门间的动态关系发展过程作一个深入剖析。

一、文献综述

不同于一般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最终消费者,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能够促进产业分化,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与创新水平,同时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源泉[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先天的紧密联系。生产性服务业本蕴含于制造业内,是企业内部活动。但随着制造业服务的外部化进程以及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化和重组进程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并对制造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目前众多国内研究均认为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2]。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深化、降低生产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途径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3]。研究甚至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能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有效优化就业市场结构,同时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4]。

但众多研究也显示,目前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落后于制造业,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目前中国省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大多数省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5]。对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的单独考察也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6-8]。

国内外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互动和共生等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众多有益的研究结果。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方面的研究则较为欠缺[9]。因此,本文以福建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通过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几个主要投入产出指标的计算与分解考查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与互动关系。

二、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定及发展态势

1.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定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2年福建省42部门基本投入产出表》《2007年福建省42部门基本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中将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1个部门,第二产业25个部门,第三产业16个部门。本文结合福建省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并根据国家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 T4754-2002)确定,福建省制造业统计范围为第二产业中除去采掘业、建筑业、废品废料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以外的其他16个产业。在两期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并参考他人研究[10-12],结合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第三产业中的8个产业,即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邮政业。

2.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态势

我们首先根据增加值大小来考查福建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及其在福建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表1 福建省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速度

从2002年到2007年,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农业与其他工业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服务业部门,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则基本保持平稳态势。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2年占全部增加值的33.61%增加到2007年的38.33%,增加了近五个百分点。这种变化体现了制造业在福建国民经济中日益凸显的主要地位。

表2 不同类型制造业占全部增加值比重

由表2可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构成福建省制造业的主体,而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仅约占全部增加值比重的5%。从2002年到2007年,制造业的规模扩大主要源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其比重扩大了超过4个百分点,而其他两个类型的制造业比重的扩大合计则不足一个百分点。

如同在文献综述部分所指出的,福建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制造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差距拉大——只从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来看,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似滞后于制造业,这就引发了对于制造业可持续增长前景的担忧。为了深入展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变化趋势,我们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入手,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结构进行解析。

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程度的变化

为了简化分析框架、突出重点,从总体上把握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之间的关联情况,本文对福建省2002、2007年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合并,把制造业16个产业合并为一个单独的“制造业”部门,第二产业中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合并为“其他工业”部门;把生产性服务业8个产业合并为一个单独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合并为“其他服务业”部门;再包括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简称农业),组成一个五部门投入产出表。

1.部门总体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首先计算了这五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见表3),从总体上对五个部门的投入与需求特点进行把握,并从中进一步归纳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异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变化特点。

表3 2002~2007年各部门中间投入率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2002年,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的中间投入率分别为74.57%和61.23%,2007年则分别为73.75%和65.85%。根据胡晓鹏和李庆科对中间投入率的定义和解析,中间投入率大于0.5的行业可称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型”,中间投入率小于0.5的产业可称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13]。因此,福建省第二产业部门始终保持“低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特点,而这一点制造业相比其他工业来说更强烈。

而对于第三产业部门来说,无论是其他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体现出“高附加值、低带动性”的特点。2002年到2007年,服务业部门的附加值率有较大提高,但带动能力则相应下降。

表4 2002~2007年各部门中间需求率变化

从中间需求率看,2002年的生产性服务业相较于其他服务业来说,非常好地体现了自身为生产服务的特点,其产出有85.31%的比例流向各产业部门而不是最终使用,而其他服务业的这一比例仅为51.38%。但是,2002年到2007年,服务业两大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均出现剧烈下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由85.31%下降至48.71%,降幅达到了34.6%。这五年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正急剧偏向最终使用,而非为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服务。Wolff(2005)认为,中间需求率高于60%方能称之为生产性服务业[14]。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在发展方向上已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2.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的分解

为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情况,本文进一步对两者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按部门来源和去向进行了分解,结果如表5和表6。

表5 2002~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中间投入率分解

由表5可见,2002到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依赖方向进一步向制造业倾斜。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该部门全部中间投入的总值由2002年的0.4914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0.403,其中来自前四个部门的投入均下降,但来自制造业的投入却逆势上升。而在制造业方面,2007年制造业来自自身的投入相对于2002年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来自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投入则大幅减少。

表6 2002~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中间需求率分解

由表6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在2002年时流向其他服务业、自身以及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的份额合计共83.22%,高度体现了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服务的宗旨,但到2007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产出中流向其他部门的份额出现较大下降。其中,流向其他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个部门的份额的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对象则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各部门的份额基本保持平稳态势。

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投入还是需求都显著依赖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无论投入还是需求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度均较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并且从2002年到2007年这种单向依赖关系有强化的趋势。

四、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变化原因分析

在产业关联研究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两个最能体现互动特征的指标。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感应度系数高的部门可称之为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后向推动功能。该部门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增长打下良好基础。而影响力系数高的部门则可称为龙头产业,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前向带动作用,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可以起到带动其他产业的显著作用[9]。根据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这两个指标,还可以明确区分不同部门所处的产业区位,有助于我们分析具体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情况,本文分别计算了2002年及2007年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及相应的产业区位划分情况。结果见表7。

从数值上来说,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或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受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或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从表7可以发现,在福建省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从2002年到2007年,制造业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无论是感应度或影响力,制造业的系数始终都大于1,并且这种优势地位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可以说,制造业不仅具有对其他部门较强的后向推动能力,也具有较强的前向牵引作用,是福建经济全面平稳发展的必要基础。

表7 福建各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及产业区位

表7中还根据感应度和影响力,将各产业部门划入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内产业感应度及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位于该象限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是其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可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第二象限感应度大于1,但影响力小于1。位于该象限的产业容易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大多为发展其他产业不可缺少的产业。第四象限内的产业则是感应度低,但影响力高。位于该象限的产业虽不易受其他产业影响,但却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第三象限则无论感应度还是影响力均小于1,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不易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是与其他产业联动效果最弱的产业[9]。

福建省制造业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都是唯一一个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其作为福建经济发展关键产业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反过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也有被孤立的危险,在丧失其他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很难继续快速发展。而相对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唯一一个发生象限变动的产业部门。2002年时生产性服务业位于第二象限,但到2007年掉入第三象限,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福建省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结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并且从2002年到2007年这种单向依赖关系有强化的趋势。制造业在福建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优势地位有所加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在发展方向上已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也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变弱,福建省制造业的发展有被孤立的风险。要实现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相协调。对此,本文提出以下一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加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的品牌价值,在此过程中发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反哺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拉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也高度依赖于对方。政府应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引导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实现区域性集聚,发挥其中心辐射效应。

3.加快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6~2009年,福建省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度量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全国各省排名均在20名以外,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严重的落后水平。福建省应着力强化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加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溢出效应。

4.进一步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和吸引力的进一步加强,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省应创造条件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步进入福建,通过交流和竞争更好的提高福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1]Harrington,J.W.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U.S.Regional Studie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1): 87-96.

[2]赵伟,郑雯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2):67-75.

[3]喻美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66.

[4]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61-68.

[5]张沛东.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0(2):46-49.

[6]刘璟.泛珠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58.

[7]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1997-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3):20-28.

[8]李秉强,钟昌标.浙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96-102.

[9]蔡经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8-52.

[10]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5):771-776.

[11]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11):1859-1864.

[12]肖文,徐静,林高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学海,2011(4):75-80.

[1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14]Wolff,E.N.Measures of Technical Change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Services in the USA:Was There a Resurgenc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Services[J].Metroeconomica,2007,58(3):368-395.

A Dynam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Fujian

YU Da-hanga,CAI Jing-han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This paper applies input-output metho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2 to 2007 in Fujian province.The results find that producer service is providing weaker suppor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the risk of isolated development.At last,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measures such as advance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timulate the spatial gathering of producer service,push 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appeal to the transfer of producer service from Taiwan.

input-output;Fujian;producer service;manufacturing

F427

A

1672-9617(2014)04-0461-05

(责任编辑 伯灵 校对 伊人凤)

2014-04-10

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3Y08)

余大杭(1966-),男,福建南安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生产性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