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材剖析(人教版)

2014-06-24 21:21王均府
地理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本区三江正文

王均府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区域为案例,重在说明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且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内区域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之后学习,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江河的源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及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本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为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段正文与教材图9.15“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图9.16“三江源景观”是本节的导引内容,利用文学性较浓的文字高度概括本区自然特征,辅以两幅直观典型的景观照片,给学生一个典型印象,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第二段正文结合教材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地理概况,结合教材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具体说明本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呼应标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突出本区雪山、冰川对大江大河的作用,进而点明本区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是对第三段正文内容的补充,进一步突出本区湖泊、沼泽对河流的作用,也为理解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作铺垫。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了解科学考察的困难,掌握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由三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意义、面临问题及保护措施等三方面内容。第一段正文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结合教材图9.21“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第二段正文则点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利用教材图9.22“冰川不断消退”的两幅景观照片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冰川萎缩等环境问题,利用教材图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介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两个“活动”围绕“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进一步认识本区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保护三江源地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像系统丰富,各类图像多达9幅(组),对探究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地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节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及5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组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9.19“黄河源区的水系”,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提出问题:“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如何确定?”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第2题教师可补充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黄河源头的详细资料,或者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分组讨论两次考察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而分析科学考察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第3题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教材表9.1,确定黄河正源,说出理由,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于验证巩固类。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各组讨论出结果后,分别写在小黑板上或利用视频展台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讨论结果,评出最合理的结论。

另外,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也可把学生分为长江组、黄河组、澜沧江组,结合相应的导学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材料、归纳分析的小竞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区域为案例,重在说明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且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内区域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之后学习,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江河的源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及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本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为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段正文与教材图9.15“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图9.16“三江源景观”是本节的导引内容,利用文学性较浓的文字高度概括本区自然特征,辅以两幅直观典型的景观照片,给学生一个典型印象,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第二段正文结合教材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地理概况,结合教材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具体说明本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呼应标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突出本区雪山、冰川对大江大河的作用,进而点明本区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是对第三段正文内容的补充,进一步突出本区湖泊、沼泽对河流的作用,也为理解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作铺垫。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了解科学考察的困难,掌握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由三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意义、面临问题及保护措施等三方面内容。第一段正文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结合教材图9.21“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第二段正文则点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利用教材图9.22“冰川不断消退”的两幅景观照片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冰川萎缩等环境问题,利用教材图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介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两个“活动”围绕“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进一步认识本区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保护三江源地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像系统丰富,各类图像多达9幅(组),对探究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地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节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及5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组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9.19“黄河源区的水系”,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提出问题:“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如何确定?”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第2题教师可补充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黄河源头的详细资料,或者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分组讨论两次考察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而分析科学考察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第3题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教材表9.1,确定黄河正源,说出理由,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于验证巩固类。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各组讨论出结果后,分别写在小黑板上或利用视频展台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讨论结果,评出最合理的结论。

另外,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也可把学生分为长江组、黄河组、澜沧江组,结合相应的导学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材料、归纳分析的小竞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区域为案例,重在说明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且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内区域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之后学习,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江河的源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及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本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为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段正文与教材图9.15“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图9.16“三江源景观”是本节的导引内容,利用文学性较浓的文字高度概括本区自然特征,辅以两幅直观典型的景观照片,给学生一个典型印象,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第二段正文结合教材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地理概况,结合教材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具体说明本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呼应标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突出本区雪山、冰川对大江大河的作用,进而点明本区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是对第三段正文内容的补充,进一步突出本区湖泊、沼泽对河流的作用,也为理解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作铺垫。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了解科学考察的困难,掌握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由三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意义、面临问题及保护措施等三方面内容。第一段正文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结合教材图9.21“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第二段正文则点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利用教材图9.22“冰川不断消退”的两幅景观照片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冰川萎缩等环境问题,利用教材图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介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两个“活动”围绕“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进一步认识本区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保护三江源地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像系统丰富,各类图像多达9幅(组),对探究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地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节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及5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组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9.19“黄河源区的水系”,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提出问题:“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如何确定?”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第2题教师可补充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黄河源头的详细资料,或者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分组讨论两次考察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而分析科学考察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第3题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教材表9.1,确定黄河正源,说出理由,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活动二:本组活动属于验证巩固类。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各组讨论出结果后,分别写在小黑板上或利用视频展台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讨论结果,评出最合理的结论。

另外,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也可把学生分为长江组、黄河组、澜沧江组,结合相应的导学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材料、归纳分析的小竞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本区三江正文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户口本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三江
中国雕塑精神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