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九

2014-06-24 21:36陈争一
地理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暖流公共交通土地利用

陈争一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图1是太阳系某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轨道示意图,该行星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R°。读图回答1~2题。

1.该行星的自转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逆时针

C.自东向西

D.顺时针

2.该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是:

A.南北纬23°26′之间 B.大于南北纬66°34′

C.南北纬R°之间 D.南北纬90°-R°之间

图2为北半球某地区海陆分布图。N城市是该国西部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工厂企业主要集中在巴拉德湾沿岸和福尔斯河沿岸一带。工业区之间为商业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住宅区分布在工业区外围。根据图文资料回答3~5题。

3.图中甲洋流在世界洋流环流系统中,属于:

A.顺时针方向的暖流 B.顺时针方向的寒流

C.逆时针方向的暖流 D.逆时针方向的寒流

4.乙海域与同纬度大洋对岸相比,表层等温线比较:

A.稀疏,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B.稀疏,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C.密集,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D.密集,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5. 图中正确表示N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关系的是:

图3是我国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图, 图4是m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比重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公共交通与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相当

B.选择步行和自行车比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多

C.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小于选择自行车出行时间

D.选择步行出行时间大于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

7.为改善m市人们的出行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降低碳排放,改善m市环境质量,小东同学为市政府提出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①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②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 ③提高公共交通安全性 ④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和畅通性,缩短等待乘车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5是某大洲内陆地区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地域差异较大,东南多,西北少。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河流

9. 甲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是: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积雪融水

10.甲地区利用本地区优质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甘蔗制糖 B.黄麻纺织 C.柑橘加工 D.棉花纺织

图6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曲线①表示上海,那么,曲线②所示地区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若图6位于南半球,那么,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图8和图9分别是南半球某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的地形、城市与交通、农业生产地域分布图。

(1)阅读图7,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2)归纳图示地区(图8)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据图9说出A、B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形成B地区农业特色的主要区位因素。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图10、图11、图12)。

材料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长。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迁移。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12,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4)从人地关系看,可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B 6.A 7.B 8.C 9.B 10.D 11.C 12.D

13.(1)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2分) (2)分布特点: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分)和河谷平原地区(2分) 原因: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建设投资较少(2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城市较多,物流和人流量大(2分) (3)差异:A地区主要为林业分布区(2分);B地区为混合农业区 (2分) 主要区位因素:B地区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光照较强,有利于谷物生长;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发展农业;东部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市场广大;东部沿海平原交通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草类广阔(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4.(1)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处于暖温带(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2分),农业用地大量增加(2分) 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2分),农业用地有所减少(2分) (3)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变得更贫瘠;自然灾害更加频发(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4)人类与土地资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就会恶化;人地关系中,人起主导作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图1是太阳系某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轨道示意图,该行星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R°。读图回答1~2题。

1.该行星的自转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逆时针

C.自东向西

D.顺时针

2.该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是:

A.南北纬23°26′之间 B.大于南北纬66°34′

C.南北纬R°之间 D.南北纬90°-R°之间

图2为北半球某地区海陆分布图。N城市是该国西部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工厂企业主要集中在巴拉德湾沿岸和福尔斯河沿岸一带。工业区之间为商业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住宅区分布在工业区外围。根据图文资料回答3~5题。

3.图中甲洋流在世界洋流环流系统中,属于:

A.顺时针方向的暖流 B.顺时针方向的寒流

C.逆时针方向的暖流 D.逆时针方向的寒流

4.乙海域与同纬度大洋对岸相比,表层等温线比较:

A.稀疏,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B.稀疏,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C.密集,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D.密集,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5. 图中正确表示N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关系的是:

图3是我国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图, 图4是m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比重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公共交通与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相当

B.选择步行和自行车比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多

C.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小于选择自行车出行时间

D.选择步行出行时间大于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

7.为改善m市人们的出行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降低碳排放,改善m市环境质量,小东同学为市政府提出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①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②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 ③提高公共交通安全性 ④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和畅通性,缩短等待乘车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5是某大洲内陆地区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地域差异较大,东南多,西北少。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河流

9. 甲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是: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积雪融水

10.甲地区利用本地区优质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甘蔗制糖 B.黄麻纺织 C.柑橘加工 D.棉花纺织

图6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曲线①表示上海,那么,曲线②所示地区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若图6位于南半球,那么,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图8和图9分别是南半球某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的地形、城市与交通、农业生产地域分布图。

(1)阅读图7,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2)归纳图示地区(图8)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据图9说出A、B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形成B地区农业特色的主要区位因素。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图10、图11、图12)。

材料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长。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迁移。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12,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4)从人地关系看,可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B 6.A 7.B 8.C 9.B 10.D 11.C 12.D

13.(1)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2分) (2)分布特点: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分)和河谷平原地区(2分) 原因: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建设投资较少(2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城市较多,物流和人流量大(2分) (3)差异:A地区主要为林业分布区(2分);B地区为混合农业区 (2分) 主要区位因素:B地区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光照较强,有利于谷物生长;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发展农业;东部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市场广大;东部沿海平原交通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草类广阔(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4.(1)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处于暖温带(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2分),农业用地大量增加(2分) 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2分),农业用地有所减少(2分) (3)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变得更贫瘠;自然灾害更加频发(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4)人类与土地资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就会恶化;人地关系中,人起主导作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图1是太阳系某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轨道示意图,该行星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R°。读图回答1~2题。

1.该行星的自转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逆时针

C.自东向西

D.顺时针

2.该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是:

A.南北纬23°26′之间 B.大于南北纬66°34′

C.南北纬R°之间 D.南北纬90°-R°之间

图2为北半球某地区海陆分布图。N城市是该国西部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工厂企业主要集中在巴拉德湾沿岸和福尔斯河沿岸一带。工业区之间为商业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住宅区分布在工业区外围。根据图文资料回答3~5题。

3.图中甲洋流在世界洋流环流系统中,属于:

A.顺时针方向的暖流 B.顺时针方向的寒流

C.逆时针方向的暖流 D.逆时针方向的寒流

4.乙海域与同纬度大洋对岸相比,表层等温线比较:

A.稀疏,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B.稀疏,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C.密集,受寒、暖流分流影响

D.密集,受寒、暖流交汇影响

5. 图中正确表示N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关系的是:

图3是我国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图, 图4是m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原因比重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m市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公共交通与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相当

B.选择步行和自行车比选择私家车出行人数多

C.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小于选择自行车出行时间

D.选择步行出行时间大于选择出租车出行时间

7.为改善m市人们的出行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降低碳排放,改善m市环境质量,小东同学为市政府提出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①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②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 ③提高公共交通安全性 ④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和畅通性,缩短等待乘车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5是某大洲内陆地区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地域差异较大,东南多,西北少。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河流

9. 甲河水量的主要来源是: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积雪融水

10.甲地区利用本地区优质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甘蔗制糖 B.黄麻纺织 C.柑橘加工 D.棉花纺织

图6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若曲线①表示上海,那么,曲线②所示地区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若图6位于南半球,那么,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图8和图9分别是南半球某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的地形、城市与交通、农业生产地域分布图。

(1)阅读图7,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2)归纳图示地区(图8)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3)据图9说出A、B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形成B地区农业特色的主要区位因素。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图10、图11、图12)。

材料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长。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迁移。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12,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4)从人地关系看,可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B 6.A 7.B 8.C 9.B 10.D 11.C 12.D

13.(1)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2分) (2)分布特点: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分)和河谷平原地区(2分) 原因: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建设投资较少(2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城市较多,物流和人流量大(2分) (3)差异:A地区主要为林业分布区(2分);B地区为混合农业区 (2分) 主要区位因素:B地区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光照较强,有利于谷物生长;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发展农业;东部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市场广大;东部沿海平原交通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草类广阔(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4.(1)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处于暖温带(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2分),农业用地大量增加(2分) 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2分),农业用地有所减少(2分) (3)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变得更贫瘠;自然灾害更加频发(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4)人类与土地资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就会恶化;人地关系中,人起主导作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猜你喜欢
暖流公共交通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一撇的漫画
属于冬日的褐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那一股 暖流
二次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