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题

2014-06-30 09:52明坤仙
山东青年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明坤仙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了解了基于创新教育视野下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意识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如何建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能充分彰显学生的内在动力,唤起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热情,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转变教育理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教师要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带着应有的期望和热情,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现,使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份子,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举动达到最大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就应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自主合作学习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教育理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根据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种元素的发现,一个定理的形成,做不做实验,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要发展稳定学生兴趣,教师除了做好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白磷的水下燃烧,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氯酸钾中氯元素的鉴定,酚酞等各种试剂的应用等都会发展学生的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兴趣发展的正催化剂。 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水果电池。方法:用一根铜丝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到番茄或苹果等水果中,再用导线连接电流表或音乐卡,形成闭合电路,观察电流表或音乐卡现象。通过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合作地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1.四人一小组;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3.每节课安排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4.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学习作用。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空气”“水”这二节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查资料或从身边收集关于空气污染、水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信息,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或汇报时,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四、设计具有阶梯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动因,贯穿于学习的始终。自主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因而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具有方向感、责任感。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阶梯性,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更切合合作探究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五、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

这是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转向合作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在布置完了班级学习目标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虽然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但其心中的学习目标指向的是班级目标,而非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每个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班级中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无差别的任务,而非小组任务或个人任务。这就无法激发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合作学习的动机,也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某一堂课上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还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担任什么角色最利于自己以及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装配仪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处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汇报小组成果。

六、对学生合作做出合理评价。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的反馈和书面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同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的观念,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要适当关注小组成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机制的形成,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设计的活动,我尽可能地让每组后进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其他成员进行具有个性的发言,最后由组长进行小结。还有就是容易问题由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由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是创新教育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

(作者单位:济南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山东 济南 2501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