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幽幽黑暗中见光明
——约翰·弥尔顿《叹失明》赏析

2014-07-17 01:48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弥尔顿光明视力

⊙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于幽幽黑暗中见光明
——约翰·弥尔顿《叹失明》赏析

⊙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约翰·弥尔顿的《叹失明》名为表达自己因双目失明而感到的痛苦,实则是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诗人虽失去视觉,但在上帝的指引下,于幽幽黑暗中又见光明。崇高的主题辅以丰富而恰当的修辞、巧妙的典故与形式上的创新等,使短短的十四行诗充满了无穷的美与魅力,令人感之叹之。

失明革命典故修辞

失明,无论对何人而言,都不啻为一种沉重的打击,对于约翰·弥尔顿(1608—1674)来讲尤甚。这位17世纪英国伟大的革命诗人一心精忠报国,为捍卫年轻的共和国,他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视力本就不佳,加之劳累过度,以致视力日下。一目失明后,他未听医生的嘱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双目失明,此时诗人年仅四十四岁。失明严重影响了诗人的工作,也是对诗人的心灵和思想的沉重打击。诗人空有一腔热血、满腹才华,却因此无法施展,诗人不由得痛苦、愤懑、困惑、迷惘。《叹失明》一开始,诗人在茫茫黑暗中沉思,他抱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茫然:

我思量,我怎么还未到生命的中途,

就已耗尽光明,走上这黑暗的茫茫的世路,

我这完全埋没了的庸才,对我毫无用处,

虽然我的心思是要多多服务,

想要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我的创造主,

算清我的账,免得他要向我发怒;

“难道上帝不给光明却要计算日工吗?”

我愚蠢地一问,“忍耐”就把我的话止住,

立刻回答道:“上帝不需要人的服务,

也不要你送他什么礼物;

谁能忍受得起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务;

他的国度气派堂皇,听他差遣的不计其数,

他们奔走忙碌于海洋和大陆;

那些站立得稳,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

诗人四十四岁便完全失明,可谓是生命还未到中途,“就已耗尽光明,走上这黑暗的茫茫的世路”,从此生活在幽幽黑暗之中。诗人正值盛年,一心一意要为国奉献,“想要鞠躬尽瘁地服务”,命运却给他如此沉重的打击,使他的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华无法得以施展,诗人不由得感慨“我这完全埋没了的庸才,对我毫无用处”。教诗人怎能不痛苦!

诗人约翰·弥尔顿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诗人,生活于英国的革命与复辟时期。当时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反动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诗人时任共和国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拉丁文秘书,负责处理外交信函等事务。工作繁忙加上本就视力不佳,使得他劳累过度,在四十四岁时完全失明。诗人才华横溢,年轻时便积极投身于革命,为革命撰写了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政论文,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顺利进行。如今,革命取得成功,年轻的共和国需要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者继续为之努力和奋斗,诗人自己的心思也是要“多多服务”,然而此时他却完全失去了视力,诗人如何能不痛苦,如何能不茫然,如何能不抱怨!

“难道上帝不给光明却要计算日工吗?”诗人不由得责问上帝。诗人既是伟大的革命诗人,也笃信宗教。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诗人认为自己的一切皆是拜上帝所赐,满腹的才华是上帝所赋,而失明也是。他无法参透上帝如此安排的目的,不理解他“想要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我的创造主”,上帝却为何夺去他的视力,因而责问上帝。一句责问表现了诗人失明后的痛苦与不满、迷惘与茫然。

诗人把自己的失明归咎于上帝,因此心怀怨恨地质问上帝。他极其痛苦,然而经过内心的斗争与纠结,诗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帝不需要人的服务,也不要你送他什么礼物;谁能忍受得起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务。”诗人认识到,接受上帝的安排就是在为上帝服务,不管是听从上帝的调遣来往奔走忙碌的人,还是那些接受上帝的给予(哪怕是痛苦和约束)、什么也不做的人。诗人因此安心接受自己的失明,对于自己的失明诗人不再是哀叹、抱怨与痛苦;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反思后,诗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味:人生不管面对怎样的命运,都应耐心接受,因为那是上帝所予。失明不再使诗人痛苦与茫然,诗人的心境重归平静与达观。虽然失去肉体的光明身处黑暗之中,但在他的心中,上帝的光辉更加明亮地照耀着,诗人于幽幽黑暗中洞见无限光明。

《叹失明》似是表达诗人的“怨天”和对上帝的顺从,以及诗人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其深意远非如此。它实际上表达了崇高的主题思想,是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共和政府,但当时英国国内的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反动气焰还非常嚣张,时时想要复辟封建王朝;由于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普通百姓对“弑君”的罪名也十分恐惧;欧洲大陆的反动势力也把年轻的英国共和政府视为洪水猛兽,诬蔑和攻击英国的革命政权,妄图扼杀之。诗人双目失明后,也受到论敌的恶毒攻击,认为诗人的所为激起天怒,失明是上帝对他的惩罚。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诗人仍然不放弃革命斗志和为革命坚持不懈奋斗的决心。他明白,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对革命抱有坚定的信心,要为崇高的革命事业尽职尽责。诗人是位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叹失明》正是诗人高尚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崇高的主题被诗人辅以相应的形式。约翰·弥尔顿是位博学多才的诗人,他的诗作文学性强,具有极高的鉴赏和美学价值。就《叹失明》而言,短短的一首十四行诗中使用了暗喻、拟人、双关、头韵、移行、倒装等修辞手法,更有talent一词的巧妙用典,且既是用典,又语意双关。

此典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主人在出发去国外之前,把他的三个仆人召集来,并分别给了他们一些talent,音译泰伦特(古希腊、罗马及中东的货币名,一译塔伦)。主人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泰伦特,第二个给了三个,第三个给了一个。前两个仆人用此钱去做生意,结果赚了,使原来的钱增了值。第三个仆人仅得了一个泰伦特,本就不满意,又害怕失去,因此不敢乱用,把钱埋在地下。主人回来后,要三个仆人向他报账。获知三人的情况后,他对前两个用财生财的仆人表示了祝福,而斥责了第三个仆人,认为他把钱埋在地下而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诗人运用这个圣经典故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比喻其双目为藏起而无用的talent(泰伦特)。泰伦特是货币名,是“钱”“财富”之意。视力也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因此talent可解释为“视力”。弥尔顿双目失明,空有一双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埋在地下的那个“泰伦特”一样,没有用处。talent又为“才能”“天赋”之意。弥尔顿博学多知,才华横溢,原本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如今受失明所困,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天赋也如那个埋在地下的“泰伦特”一样不能发挥其用武之地。

诗人空有报国之志,一心为国奉献,以不负造物主的恩赐,百年后面见上帝,会觉问心无愧,因此诗中的“埋没”“毫无用处”以及向上帝报账、免得上帝发怒等语均语义双关。此外,“耗尽光明”中的光明一词也语意双关,既指光明,也指视力。诗人此典的运用语含多意,语颇隽永。

《叹失明》的结构非常独特,使用了大量的跨行或移行手法。全诗十四行,仅由两个长句构成,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前七行半是第一句,是提问,是诗人在黑暗中的痛苦发问;后六行半是第二句,是作答,是“忍耐”的回答。“忍耐”是概念化的人物,是拟人化的表现,代指内心的忍耐与顺从。基督教主张忍耐和顺从。诗人笃信宗教,将自己的失明归因于上帝的安排,因此责问上帝为何夺去他的视觉。“忍耐”的回答使诗人释然。诗人明白,无论有无视觉,无论是何时、何地、做何事,只要接受上帝的旨意,顺从上帝的安排,就是虔诚的教徒应做之事。“忍耐”的回答其实是诗人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的顿悟,诗人不再陷于痛苦和迷惘,茅塞顿开,重归冷静与坦然。他明白,要勇敢面对、耐心接受失明的事实,为革命尽职尽责,就是在为上帝服务,就是在感谢上帝的恩赐。

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等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和文学性。《叹失明》是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其尾韵严谨整饬。在表达诗人生命尚未过半就不得不生活于幽幽黑暗中时,诗人使用了头韵“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wide一词本应与dark并列,修饰world。诗人将其后置,“world and wide”形成头韵,既使此句音韵优美,又使全诗尾韵整齐,同时强调了wide一词(意为广大),表现了诗人失明后所处的黑暗之茫茫,诗人的痛苦之情不言而喻。

此诗不仅音韵优美,修辞丰富,结构独特,形式上也颇具创新。《叹失明》是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本应由前八行和后六行两个部分组成,诗意在第八行末有所停顿。这首诗却打破常规,将第八行一分为二。“我愚蠢地一问,‘忍耐’就把我的话止住”,其中前半句属于诗的第一部分的问,后半句则属于诗的第二部分的答,似乎是诗人的痛苦、怨恨之情等刚刚萌发、对上帝的责问刚刚开始,就被“忍耐”及时地阻止。诗人由黑暗中的痛苦转为平静与接受,其实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但这样的表达既表现了诗人对上帝、对宗教的坚定信仰,又使全诗别出新意但流畅自然,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诗人勇敢接受失明的事实,却未为此停下战斗的脚步。诗人通过口授,继续为年轻的共和国工作。即使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封建王朝复辟后,诗人惨遭政治迫害、家庭变故、生活困顿时,诗人也从不放弃其革命斗志,以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失乐园》等伟大的史诗,表达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再为英国人民申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必须忍受失明的痛苦;失明固然可悲,但不能忍耐失明之苦更为可悲;虽然身处茫茫黑暗之中,但上帝的光辉在他的内心会更加明亮地照耀。

《叹失明》本应是哀叹失明之苦的哀怨之作,却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精神。诗人内心坚定,为革命而奋斗的决心矢志不渝,虽身处黑暗,却于幽幽黑暗中见到无限光明,读来使人精神振奋,备受鼓舞。其丰富而恰当的修辞、巧妙的典故与形式上的创新等也给诗歌增加了深意,引人玩味,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与美的享受。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充满了无穷的美与魅力,令人感之叹之。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何功杰.英美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文中所引《叹失明》即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3]付瑶.论弥尔顿十四行诗的多重主题[J].世界文学评论,2011(1).

作者:白艾贤,文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本文系2012—2014年度山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高等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30410046

猜你喜欢
弥尔顿光明视力
遇见光明
秋天 一个绚丽、光明的季节
保护视力等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视力不好的犀牛
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
走向光明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