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柳庭花润笔墨:剔抉花卉背景渲染下薛宝钗形象的意蕴

2014-07-17 01:48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宝玉

⊙李 珊[嘉应学院文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近年来,红学的研究呈现出“红外学”和“红内学”之争,相对于热议《红楼梦》作者家世、人物地物的原型、版本乃至翻译、红学发展史的“红外学”,对《红楼梦》著作自身内容研究的“红内学”明显处于零散和薄弱的状态。其实,《红楼梦》的魅力尽在其本身蕴涵的巨大的文学价值,只有将小说中的内容剔抉探析,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及作品的“痴”“味”。基于此,本文仅从花卉背景渲染的角度切入,管窥蠡测,对薛宝钗的形象聊作挂一漏万的评析,以增揭这一人物塑造的意蕴价值。

在曹雪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如花的女子,如兰,如梅,如牡丹……在红楼这个大观园里竞相开放,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她们的美丽与娇媚。薛宝钗,是一位行止见识俱出色的女子,作者通过与之相伴的花卉背景的渲染,对其心性做了不同层面的映衬,对其爱情经历及命运发展做了不同程度的暗示,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一、以牡丹凸显整体形象

在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那天,众人在怡红院占花名,而宝钗是第一个占的。她所占的花签是“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宝钗抽到此签“,众人都笑道‘: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为何众人皆赞同宝钗似牡丹呢?

(一)容貌之美,映照牡丹之端丽牡丹,以妍丽芬芳著称,素有“国色天香”之誉,在百花中居特殊地位,又称“花王”,它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宝钗容颜端丽,第二十八回作者曾用工笔实写她那雍容典雅的风采:“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又以宝玉眼中所见写出宝钗“生的肌肤丰泽”,那“雪白一段酥臂”,在红麝串的衬托下细白娇嫩,连美人堆里长大阅美多矣的宝玉都看呆了,心旌摇曳。第七回中曾交代,宝钗因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须吃十二种花蕊以应节气的春露、秋霜、夏雨、冬雪调制的“冷香丸”方好,因此宝钗有一种自然体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根据作者曹雪芹的暗示,宝钗的形貌极似杨贵妃。小说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就明确地把宝钗比作杨玉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提到宝玉不慎言辞,以杨妃比宝钗,说她“体丰怯热”,结果惹得宝钗勃然大怒,回敬他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都可以说明,薛宝钗的外表具有杨贵妃的特征。而杨贵妃在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都将其比作牡丹,尤其是李白的三首《清平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李太白的这三首诗,就是把牡丹和杨贵妃糅合在一起,风流蕴藉,含意无穷。那么,宝钗雪肤花貌、丰腴香泽,举止娴静,望之如春而别具风流,用牡丹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

“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①宝钗的为人行事,有人说:“以熙凤之黠,黛玉之慧,祥云之豪爽,袭人知柔佞,上自贾母,下至婢媪,皆能兼容并包而无不当。”②这是因为她太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深谙世故。作为一个待选的少女,她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正统的标准,商业世家又赋予她计较现实利害的性格,善于把握眼前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在贾府中,她一直都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手段和巧妙的方法来处理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人人都为之赞不绝口,这就是她做人的“动人”之处。她懂得贾老太太的心思,专意在适合的场合迎合老人的心思:生日宴上,她得知贾母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对于黛玉,宝钗不仅关心她的思想成长,而且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头头是道地分析了她的病,又嘘寒问暖送来了燕窝,感动得黛玉叹息起来。在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宝钗参加,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件难差事。但是宝钗却能以消极应付的本质取积极协助的姿态,做出使一家都满意的事来。宝钗的“小惠全大体”,在实践上露出了精通庶务的才干,不必剑拔弩张,无需勾心斗角,绕过诸般矛盾,取得圆满效果。客居贾府的宝钗意识到居人檐下,只好“待人按物不示不疏,不远不近”。她既然会明哲保身,“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善于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她能博得贾母、王夫人、凤姐的好感,又能得到下人的欢心。而黛玉爱使小性子,有时口角犀利得近乎刻薄,宝钗则宽宏大量,温柔敦厚,从不予人以难堪,因此博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在红楼群芳中,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宝钗一人。所以作者以牡丹比宝钗,而以“艳冠群芳”赞之。

(三)家财之富,映照牡丹之富贵牡丹是富贵之花,薛宝钗之薛家的殷富家财也映照了牡丹的特点。护官符说得好,“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的薛家原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当时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大官僚资本家。第四回薛姨妈带薛蟠兄妹上京即提到薛家各省俱有买卖承局,京中就有几处房舍。第四十八回薛蟠因被柳湘莲打了,要随老仆远行历练躲羞,薛姨妈不惜舍得八百一千两银子,“花两个钱,叫他学些乖来也值了”。第五十七回岫烟当票之事可见其商铺之多。因此,薛宝钗才能随手捐出未曾穿过的剩余往年生日的衣服给金钏装裹;才能从容地赞助螃蟹宴,替一月只有几两例钱的湘云解了燃眉之急;才能大方地给黛玉馈赠珍肴燕窝以每日滋补,直至薛蟠再次打死人了官司后才落致衰势。因此,薛家与贾府的那种纯粹贵族式的官僚世家不同,尤其是大异于林黛玉那种已经破落的中等官僚的家庭,商业气质重,是宝钗世家的第一特质。“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妹妹,王熙凤的亲姑妈,他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虽然薛家暂住贾府,但是经济上并不依赖于贾府;进退分合,是留有余地的,而且薛家的家财之富是政治地位逐渐衰微的贾府极力想联络的缘由。由此可以看出,宝钗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与黛玉孤女无依寄人篱下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二、以梨花、海棠花、柳絮映衬心性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透过曹雪芹的不同笔墨的描写,对宝钗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俗语有“红花配绿叶”之说,而此时的“花”则居于配角的地位,对宝钗的形象起到了适当的映衬作用。

(一)梨花梨花,跟宝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宝钗一到贾府,住的地方叫“梨香院”。小说第四回,写贾府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空闲着,经打扫“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接着借周瑞家的视线“,只见薛宝钗家常打扮,头上只挽着纂儿,坐在坑里边,伏在小坑几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周瑞家的跟宝钗闲聊起来,聊到了她的病,需要服用“冷香丸”,再次强调“梨花树”。即小说第七回,写周瑞家从薛姨妈处得到宫花,得知宝钗服的“冷香丸”原料难寻,“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将雪花和梨花相比拟,茫茫如雪的梨花,茫茫如花的飞雪,是彻骨的冷,透彻的白。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白雪香“”醉袖迎风雪一钗”。宝玉的《冬夜即事》“梨花满地不闻莺”也是将满地的雪花比喻成满地的梨花。可巧的是,薛宝钗的姓氏为“薛”,与“雪”同声韵,书中的韵文写到薛家、薛宝钗时,多处以雪暗喻。而雪与梨花,有着如此的相似之处,而“薛”与“雪”的同声韵,不正是暗喻着宝钗性子里的那股“冷”么?

而宝钗所吃的冷香丸的原料用到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四样白色花的花蕊,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又是埋在梨花树下,梨花也是白色。雨露霜雪是水的不同形态,照应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花照应“香”字,水露等照应着“冷”字。药的成分是各样白色的花,服用时要有雨露霜雪香柏,清凉苍白,助人凄凉。这不正映衬了宝钗性格中的“冷”吗?

据了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庭清洁服务落后20年~30年,且缺乏相对前沿的清洁理念和文化,也缺乏专业的清洁剂和工具。自然正家从2015年开始投入很大的精力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清洁理念和清洁技术,并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一起,研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保养抑菌效果的、世界领先水平的清洁剂套组。并提出自然正家的清洁文化,即正家乃中华文明之始,和谐之本。正者,止于一。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家服务,功成自然。自然正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广和践行环保理念,要让自然的力量呵护每一个家庭。

(二)海棠——恪守礼教,抑制个性海棠花,花姿楚楚有致,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的称誉。大观园海棠诗社成立后,白海棠成为了首次吟咏的对象。宝钗所作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的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白海棠在众人的眼中既是美丽的花,更是不同女儿的形象对自己个人定位的反映。黛玉笔下娇羞的白海棠到宝钗笔下就成了端庄的白海棠了,她珍惜芳姿,珍重身份,有意识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虽然小时候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绝不在外人面前有所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宝钗是一个入世的人,绝对不是一味退缩、一味低调,她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魅力,所以会有“淡极始知花更艳”,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白海棠的别名“断肠花”让我们知道,她的未来并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美好,需用自己的眼泪来浇灌。

(三)柳絮——追名逐利“柳絮是春光将尽的标志,又是漂泊离散的象征。”③谢道韫有一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广为传颂,因而称女子有文学才能为“咏絮才”。《红楼梦》中如宝钗、黛玉、宝琴等,都有咏絮才。时值暮春之际,因见柳花飘舞,众人兴趣一起,便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只是对于她们来说,人生也如风前柳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宝钗作《临江仙》,大家一致认为此词翻得好气力。

“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在作这首《临江仙》之前,宝钗是这样想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宝钗聪颖美丽,才华出众,但她总以假象掩饰真情,非常之伪君子,她认为春天根本没有逝去的意思;薛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恃,她工于心计、处世圆滑、上下笼络,很得人心,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蜂围蝶阵乱纷纷”,预示了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而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在薛宝钗的眼里,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在词中借柳絮的特征,表现了自己争春之态,媚春之神,她的性格复杂,善于迎合世俗;名为“温柔敦厚”而实则内心虚伪;表面与世无争而实为利欲熏心,其实薛宝钗进京本来就是为了选秀好到皇宫去生活,然而选秀失利,因此她的目标转向了贾宝玉,她对宝二奶奶的位子向往已久。

三、奇花异草附石生暗示爱情遭遇

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院落是蘅芜苑,“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 ,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蘅芜苑种满了世人罕见的香草植物,连同大石块将房舍密遮掩映。

(一)欲露还藏的爱情表现在红楼中,宝钗对于宝玉的爱情,是否存在?众人皆议论纷纷,面对黛玉对于宝玉的那种热烈执着,而相对于宝钗对于宝玉的爱,而是一种欲露还藏,若即若离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中,只有那些香草相伴,而房中,仅供养着几枝菊花。菊有顽强清高的品性,所以,她不会随便地表现出自己对宝玉的爱意,只能是将自己的爱情,收着藏着,不让他人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宝钗爱宝玉,这是正处在芳龄的少女队爱情的向往追求,因此宝玉挨了打,宝钗拿了药去探望,看宝玉的伤势很重,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止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话中不觉流露出由衷的怜爱,且刚说了半句,眼圈就红了。纵使她只能在宝玉睡着的时候,像一个贤惠的妻子一样,坐在他床头,为她绣鸳鸯肚兜,宝玉都还要说梦话,在梦中叫嚷:“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她不觉怔了。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女婚嫁的唯一前提,宝钗是一个封建女子的典范,从小就受到礼教的教育,知道对于爱情,自己并没有主动的权利,只能是压抑情愫,不让别人发觉,怕因此招来他人的闲言碎语,对自己不利。宝玉和黛玉同有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前世为背景,他们二人才是真正的心有灵犀、魂牵梦绕、死生契阔。宝钗和宝玉没有宿命的前世渊源,她只能是这场爱情的局外人,最后她只拥有一份荒芜无望的婚姻。

蘅芜苑中的异草,在石缝中坚强地生存着,它们不张扬,也不夸张,它们努力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而此时居住此处的宝钗,正像异草一样,为自己的爱情而努力着,即使现在的爱情只能在遮掩中生存。

(二)功利性的婚姻目的蘅芜苑里的异草不管是牵藤的、引蔓的、垂山巅的、穿石隙的、垂檐绕柱的、萦砌盘阶的,共同的特点是必须依附他物而生长,即使宝钗有雄心大志,但是在封建的社会中,女子是没有条件独立的,她必须如同这些藤本的香草,仔细选择要依赖的对象,攀附他们而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一如《虬髯客传》中红拂之语“: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宝钗也曾希望入宫走元春的道路,无奈选秀落选希望破灭,此时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宝玉便成了她唯一的选择,成为世家大家族的当家奶奶,恐怕也是最理想的退路。因此宝钗就只能像那些香草一样,依附着宝玉而生存,而要最终实现这一婚姻理想,她也得攀附元妃、贾母、王夫人、凤姐以得到她们的肯定。宝钗对宝玉的爱,并不是纯粹的爱情,其中还带有功利性,因而对宝玉的爱再深也是有所保存的,终是隔着一层的,并不像宝玉和黛玉一样属于相互钟情,她所以能对这份爱情做得如此理智、如此超然,怕此也不失为一个原因。

《红楼梦》通过各种花卉:牡丹、梨花、菊花、白海棠、柳絮和奇花异草这些美不胜收的花草来写宝钗,通过诗词的形式寄寓着美的理想,也预示着宝钗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牡丹的“群芳之冠”,让我们明白了在大观园中的宝钗,是一个多么有能力的女子。其他各种花卉,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心性变化的宝钗,是一个颇有心机的女子。蘅芜苑中的奇花异草,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将爱情欲露还藏的宝钗,是一个有情的女子。这样一个女子,在这些花卉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引人注目。

①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② 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1页。

③ 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宝玉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论宝玉之泪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钗在奁中待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