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里跨国婚姻的文化冲突解析

2014-07-17 01:48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昆明650106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丽娜喜福会哈罗德

⊙阚 雯[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昆明 650106]

家庭关系是人类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人们通过婚姻和血液彼此相连。而在众多关系中,婚姻关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21世纪的一个热门现象是日益增多的跨国婚姻。从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旅行、居住和生活,同时,全世界各个地方也有大量中国人的存在。根据百度百科,1982年有一万多对跨国夫妇登记结婚。1997年,美国撤销了白人与非白人之间不能通婚的禁令。此禁令一被撤销,不同种族之间的婚姻数量立即有了飞速增长。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黑人与白人的婚姻从1970年的六万五千对增至2005年的四十二万两千对。所以21世纪的许多研究就是针对跨国婚姻而展开的。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涉及到了许露丝、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几位主角与美国白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些成功地维持了下来而有些没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家庭成员们,尤其是母亲对于女儿们的跨国爱情都持反对态度,并且这些跨国爱情都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突。

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语言,《喜福会》中描写的跨文化爱情之间的冲突就表现在这些方面。

根据人物接触的文化背景,可以把《喜福会》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中国成长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第二类是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他们生活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但同时,在家里长期接触母亲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第三类是美国人,也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在《喜福会》描写的几个家庭里,每一个人似乎都想控制整个家庭,都想用自己的文化主导整个家庭。

一、信仰

基督教是西方社会的主要信仰,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大部分是从道教和佛教而来。许露丝的家庭冲突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许安梅——许露丝的妈妈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恪守《圣经》里的每一个教导,遵循神说的每一句话。神看待婚姻是人生命中严肃且重要的事。“婚姻,人人都应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一个基督徒的恋爱是为婚姻做准备的,因此,基督徒的恋爱对象也应该是基督徒,只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才能帮助他们成功地维持关系。

和许安梅不同,许露丝对婚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当许露丝的姐姐们都只与教会里的中国人约会时,她却要和不是基督徒的美国人特德交往。安梅发现露丝与特德交往的事实后惊呆了。她警告露丝说特德是个美国人。对安梅来说,不光宗教信仰不同,光是其他的文化差异就足以难让露丝的恋爱走向成功的婚姻,更何况,露丝表示出了没有要嫁给特德的意愿。

基督徒要尽力维持自己的婚姻关系,因为婚姻关系是神赐予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和,二人成为一体。”根据《圣经》,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肋骨做成的,所以一旦男女连和,就不能分割。《旧约》和《新约》都有很多关于婚姻的教导,强调基督徒不能离婚。

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我对其余的人说,不是主说: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

当露丝婚姻走向失败时,安梅不断说服她要为了婚姻再努力一把,对于母亲的劝说,露丝只是觉得太过讽刺,对于婚姻她已经不想做任何挣扎了。

另一方面,安梅也受到中国传统信仰对于“天命”的深刻影响。“天命”认为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由天注定好的,再与天抗争都没有用。露丝认为母亲的信仰系统是混乱的,但露丝不明白的是,基督教的信心和中国传统信仰里的天命有相似之处:神所赐予的,不论是好是坏,都无法避免。“天命”是假定的运气、原则或力量,能够预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是神或命运给予的,人所能做的只是接受。但同时,就算是神或命运所赐的,你还是,并且必须努力一把。

安梅对于每天的生活都十分小心谨慎。但是,她也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安梅亲眼目睹了儿子宾的死亡,且认为宾的死就是上天安排的命运。她去到那片有着悲伤回忆的沙滩,祷告祈求神能将宾带到天国。安梅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尽管这一切已无法挽回,但还是应该努力一把。

在另一家庭里,母亲试图把自己的传统信仰灌输给后代时,却发现没这么容易。

映映·圣克莱尔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人。她的阿试图要给她灌输传统中国的女性主义,告诉她女生就是应该温柔顺服被动接受。虽然不情愿,但映映还是通过“包办婚姻”嫁给了同乡人。她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内心的渴望,或许她只是不断地在压制自己的内心渴望。映映的丈夫死后,她嫁给了美国人克里夫·圣克莱尔。映映把这场婚姻也当作是命运的安排,就算丈夫曲解了她的话语、她的手势、她的沉默时,她也只是迁就,没有一句怨言。

映映的女儿,丽娜·圣克莱尔十岁时,全家兴奋地忙于要搬迁到新的房子居住,而映映,是唯一一个对于搬家满腹怨言的人。

映映相当执信于“风水”和“五行”。所以搬家并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每一个家具摆设的方向和位置都能够影响家庭的未来。映映认为,“这座房子似太窄太高,山顶上刮起的一阵强风,把你所有的力量吹回山脚,抵消掉了。所以,你很难发达”。于是,映映开始根据“风水”重新搬移大家具:沙发,椅子,沙发茶几,还有一轴中国画,并且重新布置丽娜的房间。而丽娜对于母亲的这一切,只是觉得“很纳闷”。

丈夫和女儿都不能理解映映执着的行为,他们不明白,映映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环境中,有着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和想要与命运斗争的矛盾。

二、金钱观

丽娜和哈罗德过着“AA制”的婚姻,也就是家里的消费的一切都由两个人共同支付。丽娜认为,“唯如此,我们才能排除一切错觉,一切捆绑感情的束缚,从而达到相互间的真正的平等尊重,没有任何企图的相爱……”所以一开始,两人的婚姻很顺利。他们在市政厅领结婚证的费用是哈罗德付的,丽娜则邀请了自己的朋友罗伯特来帮他们拍婚纱照,两人买房子的钱也是根据自己的收入共同承担的。哈罗德付的多,所以他享有决定如何装修的权利。后来,他们一起开办了“利伏脱尼”,但从公司的名字就可以得知,哈罗德把丽娜当作自己的助手而不是伙伴。起初,丽娜虽然意识到了哈罗德不公平的对待,她也欣然接受。几年的婚姻生活中,丽娜已经习惯了保存着自己的银行账户,一切家庭开支都与哈罗德共同承担。然而,这样五五开的生活显然不是婚姻的唯一标准。而丽娜在自己的母亲映映到访之后,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婚姻问题。

映映在丽娜家里看到贴在冰箱上的消费明细,当她问起丽娜为什么一切都要均分时,丽娜尴尬地支吾道:“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那是早在我们结婚前就开始遵循着的,一直持续到现在。”丽娜很清楚母亲对于这样的婚姻生活绝对是“一辈子也理解不了的”。确实,对于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人来说,怎能理解均分一切的家庭生活!

显然,丽娜并不是完全满意于这样的“AA制”婚姻,并且,对于自己在公司里得到的收入,她也不满意。“事实上,我和他为‘利伏脱尼’公司付出的努力是相等的,但哈罗德的工资,却是我的七倍。”自己付出了与哈罗德一样的努力,收入却与哈罗德有着天差地别。此外,丽娜每月拿到工资的方式也与公司其他员工不同,“他对此应该十分清楚,因为每个月我的工资,都是经他签字后转入我名下的支票”。

丽娜虽感到了婚姻的别扭,却说不出具体问题的所在。“近来,有关这些烦恼,总萦绕在我心头。起先,我自己还没有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只是觉得心里不大自在。”直到丽娜的母亲提点了她,她才发泄道:“反正,我讨厌斤斤计较,什么该平摊,什么不该平摊,什么得自己一个人付,什么又要加起来,再减过去,再一分为二……我讨厌,讨厌!”

卡洛琳·瑟谈到丈夫(哈罗德)打着女性主义和正确思想的旗号利用丽娜,甚至她所赚的每一分钱都利用。丽娜如此意志消沉,因为在中国思想里的不平衡使她无法采取任何措施。

在西方社会中出生长大的丽娜在婚姻中,无法将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事实上,她不喜欢凡事在经济上算得一清二楚。然而,事情既然这样开了头,就这样保持了下来。

罗马诺认为,在任何婚姻中,不管是单一文化婚姻还是多元文化婚姻,金钱观都可以成为导致争论的起源,并且这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对于跨国婚姻的伴侣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谁赚钱谁花钱,如何花,花多少等相关问题会持有相当迥异的观点。

丽娜的问题恰好就是罗马诺观察分析到的。因为跟家庭经济有关的事务几乎都由哈罗德管理。他们之前不存在金钱上的平等。所以当夫妻在经济上失去平衡时如何处理就十分敏感了。

三、姻亲关系

人们说中国人的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说法十分合理,因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女儿会过分保护。而一个女儿结婚以后,她就要离开父母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分子。因此,在女儿嫁入对方家庭以前,父母一定会反复检查对方家庭的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在跨国婚姻里,就算男方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熟知中国的文化,但是要取悦中国的父母也并不容易。罗马诺指出,在某些文化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侧重于教导孩子在早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不再干涉孩子的隐私,放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父母永远不会放手自己的孩子。就算孩子长大,家长的权威仍然存在。在这种不同的文化中,如何处理姻亲关系就是跨国婚姻的一大考验,甚至在未结婚之前就能对婚姻形成威胁。

薇弗莱·龚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寻找机会把未婚夫里奇介绍给她的妈妈龚琳达,因为她知道,挑剔的母亲会“如何数落他,评价他,让他难堪……最初她会保持缄默的,然后,会就一件小事讲开了,一句又一句,阴阴地,颠来倒去地数着它的种种不是”。因此,左思右想之后,“终于生出一个妙计。我为里奇设计了个计策,以让他把我妈争取过来”。薇弗莱让妈妈为里奇烧了一桌好菜,而里奇一定会赞不绝口。然而,事与愿违,里奇丝毫没有按照薇弗莱的想法去“讨好”自己将来的岳母。比如,他带了一瓶薇弗莱的父母根本不欣赏的法国酒,并且在他们根本没有喝的情况下自己喝了满满两大杯。最糟糕的是,他在饭桌上当面批评龚琳达做的菜。在中国人的餐桌礼仪上,这是最忌讳的。本来薇弗莱希望“妈妈能发现里奇的善良和随和、他的幽默和可爱的孩子气”,但如今“里奇把一切都搅浑了,糟糕的是,里奇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个所以然”。

里奇不明白为什么薇弗莱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如此软弱,为什么有话不能直说。在美国文化里,婚姻是一种隐私,这意味着个人的婚姻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只需要个人对此负责。相反,在中国文化里,如果一个人的婚姻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的话是不孝的表现。薇弗莱看中自己的隐私,也尊重中国的和谐家庭观,所以她处在一种两难的情景之下。

四、语言和交流

表面上看,在跨国婚姻中,对于美国出生成长的孩子来说语言不是障碍,因为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然后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言语之外,还包括身体语言和语气。

在丽娜和哈罗德的婚姻的开头,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存在问题。“我们开始经常共进工作午餐,谈论我们各自的设想和心得。”对于许露丝和特德来说也如此,“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们如胶似漆”。

问题起源于不同的交流风格。交流风格是人们说话的方式、动作和举止,不存在对话,只存在差别。中国人偏重于间接交流,而美国人则多为直接交流。例如,许露丝在多年的婚姻中虽然对特德为每件事情做决定而有不满,但她只是选择沉默。同样,丽娜虽不愿意每笔账目都与哈罗德分得清清楚楚,但她也只是安静接受。所以直到他们婚姻的尽头,一直压抑在他们心里的不满情绪才爆发出来。罗马诺认为,良好的交流是保持婚姻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最难以达到的。在单一文化的婚姻里,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如担忧、恐惧、愤怒、不安全感即便用母语也很难完全表达,更何况是在多文化的婚姻中。

从《喜福会》中跨国婚姻的冲突可以看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是导致今天社会跨国婚姻离婚率持高的原因之一。如要保持一个成功的跨国婚姻,夫妻双方都需要给予对方极大的支持与理解。但只要理解了导致婚姻冲突的文化原因,就能对保持成功的跨国婚姻有所帮助。

[1]《圣经》(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2]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3).

[4]王碧娟.《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解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5]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Romano,Dugan.Intercultural Marriage:Promises and Pitfalls[M].London:Nicholas Brealey,2001.

[8]See,Carolyn“Drowning in America,Starving for China:The Joy Luck Club by Amy Tan”[N].Los Angeles Times,1989.

猜你喜欢
丽娜喜福会哈罗德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哈罗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丽娜认钟表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四只老鼠和一只猫的故事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