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分析法角度评析《海边的卡夫卡》

2014-07-17 01:48东德布青海民族大学日语系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星野主线卡夫卡

⊙东德布[青海民族大学日语系, 西宁 810007]

村上春树,生于20世纪中叶的日本关西地区,二十六岁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在经营了几年酒吧之后,二十九岁的村上春树开始专职写小说,成为一名专职小说家。长篇小说《且听风吟》出版之后,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此后,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经出版就收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全世界。村上春树三十八岁时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和中国十分畅销,引起了“村上现象”。而《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五十三岁时出版的作品,那时的村上春树作品更加深刻,故事中透出的关于人生、命运等等的思考也愈发成熟。以下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刻剖析《海边卡夫卡》一书中所传达出的村上精神。

一、人物背后的意向——“新批评”细读法下的《海边的卡夫卡》

“新批评”细读法是文学作品文本细读法下的一种重要评论方式,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是英美文学批评分析法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本分析方式,以下将就《海边的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一一解读,通过挖掘人物背后的意向来分析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意向特征。

1.田村卡夫卡与叫乌鸦的少年小说将主人公设置为一名十五岁的少年,生活在日本东京,从小母亲和姐姐就离开了自己,在与父亲的生活中,少年一度渴望着母亲与姐姐的爱。而父亲,却用希腊神话式的诅咒控制着少年的成长:“你终将杀死父亲,并且玷污你的姐姐和母亲。”少年就在这样的诅咒之下,开始了自己离家出走的生活,一人乘车来到四国,为了告别过去,在挣扎中寻找自我。而叫乌鸦的少年,则作为存在于少年田村身体中的另一灵魂陪伴着少年。作者将主人公这样设置,是想在少年这一意向背后向我们反映出一种关于生命与命运的无力感:卡夫卡在捷克语之中即为乌鸦之意,所以说少年田村卡夫卡即为叫乌鸦的少年。这种无力感源于人类的宿命,就像故事中的少年田村君,生来就被以确定下来的咒语束缚着,尽管少年很努力地生活、学会独立、努力锻炼身上的肌肉,甚至后来离家出逃,但这种源于宿命的无力感一直深深缠绕着少年的内心。

2.中田老人与青年星野叫中田的老人与青年星野是书中另一条主线的主人公,这一老一小格格不入的组合看似突兀,却在其内部有着惊人的辩证与统一。叫中田的老人小的时候经历过山梨小学生集体昏迷事件之后,从此便失去了关于过去的一切记忆,读写能力也从此丧失。中田在家具厂规规矩矩生活了半辈子之后,由于工厂倒闭,老人开始过上极其简单的生活:从知事大人手中领取补贴,从未走出过东京中野区。但与此同时,老人也获得了惊人的能力:可以与猫对话,能够让天上下下来鱼和蚂蟥。可以说,中田老人这一人物背后的意向即为虚幻,作为一个空壳式的人物在书中一出现,奇怪的事情就开始发生。而作为现实的人星野君,便与老人相遇且走到了一起。纵观星野的人生,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国中时期不爱读书,因此进了自卫队,退役之后当上了卡车司机,喜欢的棒球队、喜欢的着装,无一不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而在中田与星野相遇之后,关于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在两人经历了种种奇异的事件之后,真实便与虚幻达成了统一。老人中田从虚幻变成了现实,而原本真实的星野也开始用老人虚幻的思维方式说话,拥有了老人的能力,最终回归现实世界。

3.樱花与佐伯樱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在离家出走之后第一个遇见的人,年龄稍长于田村君。而在遇上田村君之后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在故事中也几次帮助少年渡过难关。而佐伯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双重人物出现在故事中,少女佐伯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事业顺利、青春美貌、拥有才华和殷实的家庭)却经历了恋人的离世,于是少女佐伯在精神上死在了那个年纪,并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而作为身体上的佐伯却在成长着、失踪、写关于遭雷击的书籍、回到甲村图书馆做馆长。作者在设置书中少有的两位女性人物的时候,在她们的身上都安排下了相同的意向,即人类的原罪。统观两位人物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位女性都被少年卡夫卡当作自己离开的姐姐和母亲,同时这两个人都与少年发生或身体上的接触,在一定的意义上应验了少年父亲的诅咒。人类的原罪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尽管少年一再克制与强调,但他还是朝着诅咒一步步前进着。这或多或少的与少年自小缺乏女性的关爱有关,而与这两位女性发生关系,正是弗洛伊德说理论中的“恋母情结”。

二、双主线故事的平行发展——“叙述学”分析法下的《海边的卡夫卡》

与村上春树的另一本知名小说《挪威的森林》不同,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采用的是明显的双主线叙述结构,先将一个故事一分为二的讲,一方面,叙述少年田村卡夫卡在离家出走时的准备与心理,介绍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以档案的形式将老人中田小时候所经历的离奇事件娓娓道来。而少年田村卡夫卡这条主线在一开始所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通过描写少年离家出走时日常生活慢慢地将少年的内心进行刻画;而另一条主线,从老人中田一出场,便开始采用魔幻主义的手法进行叙事,老人可以同猫讲话,在遇见猎猫者“琼尼·沃克”并杀死他之后,便可以使天空下起鱼和蚂蟥。

两条故事在一开始各不相干,看起来像是在讲述两个不同人的生活,但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两条主线开始有了交融,同时,关于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并开始转换。少年遇见佐伯之后,每日晚上都会看到少女坐在窗前凝视油画《海边的卡夫卡》,老人中田遇见星野之后开始在寻找中过上了真实的生活。两条主线在老人前往四国(也可以说是少年遇见佐伯)之后,展现手法开始发生对调,直至最后,星野帮助死去的中田关上了“入口石”,少年从森林深处走出来,一切又归于平静,两条主线变成了一条,原本平行、交叉的两个故事便像河流一样归为一处,星野带起场球帽离开了山德士博士的公寓,少年乘电车回到了东京,故事结束。

在这双主线的叙事手法之下,小说中的人物从一开始收到诅咒,到接受宿命,再到命运的轮转,最后各自完成使命,做回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三、物体集结成的符号——“符号学”分析法下的《海边的卡夫卡》

卡夫卡(即乌鸦):卡夫卡是著名奥地利籍犹太作家,《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之下,同时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有乌鸦之意。而姓田村的少年将自己取名为卡夫卡,便已经将卡夫卡这一名称符号化,预示着自己的一生生活在父亲的诅咒阴影之下,颠沛流离。

士兵:士兵也是故事中多次出现的意向,从最开始歌曲《海边的卡夫卡》歌词中的士兵,到最后少年在森林中遇见的逃离战场的士兵,士兵这一隐喻自始至终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着。从中体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感,从侧面反映出村上春树对于战争的厌弃以及对于战争给人、给社会带来的阴影和扭曲。

大岛:大岛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故事中有重要的起承转合作用,是一个轻易不容易辨认的符号。而作者在赋予大岛符号的同时,也在间接地向人们透出露一种关于完美与残缺的辩证思考,大岛是性别不明的双性人,但其思想、精神却高度完美。大岛即为完美与不完美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世间不完美的事物,也皆有完美之处。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文本分析法剖析下,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所展现出的具体内涵。小说运用日本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出村上春树作品中日本与西方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同时也反映出日本文学在“二战”之后本土思想与西方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趋势。而小说所采用的双主线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交叉融合,在两个世界的交替更换之中,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和平与战争、人类与自然等等有关问题的哲学化探讨。在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少年离家出走的经历之后,村上春树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做这世界上最坚强的人,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在感受完故事精彩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后,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意义以及关于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诸君!生火的时间到了!”

[1]李朝千.暴力·恶·救赎——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4).

[2]牛苏丹.游走的迷宫——试析《海边的卡夫卡》中陌生化的艺术世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4).

[3]王璐璐.从《小镇,及其不确定的墙》到“世界尽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英]迈克尔·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星野主线卡夫卡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越过山丘,遇见十六岁的你
越过山丘,遇见十六岁的你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数字主线
通性通法:我们的常规武器